讀者提問:
2023年“十一”假期,趙某所在單位組織員工去云南麗江旅游。一天晚上,趙某和同事到酒吧消遣,偶遇獨自前來旅游的王女士。在酒精的刺激下,趙某和王女士聊得很投緣,互相加了微信,開玩笑互發紅包。王女士先發了0.52元,趙某回了5.2元。來往幾次之后,趙某向王女士轉賬5.2萬元。第二天,趙某酒醒之后,對自己的行為懊悔不已,聯系王女士,希望對方能夠返還5.2萬元轉賬。王女士拒絕了他的要求,并將他拉黑。為了要回轉賬,趙某向王女士戶籍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訴訟。
請問,醉酒后給陌生人轉賬,清醒后能要回嗎?
律師解答:
本案中,趙某認為,他向王女士轉賬是在酒后意識不清醒狀態下的行為,并非自愿,因此王女士應返還不當得利5.2萬元;王女士則辯稱,轉賬行為是趙某自愿的,是贈與行為,贈與已經完成,趙某無權撤銷,因此不應返還。具體分析,王女士是否應返還這筆轉賬,要對該轉賬行為的法律性質進行界定。情侶之間用“520”“999”“1314”等這些代表特殊意義的金額給對方轉賬,具有明顯表達情感和祝福的含義,在法律上一般認為是贈與,贈與行為完成后,不可任意撤銷。
法院經審理認為,趙某向王女士的轉賬數額表面上看有“示愛”的含義,但雙方在酒吧初次相識,并非情侶關系,也不是親友關系,不具備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通過贈與高額金錢來表達情感和祝福的條件,故涉案轉賬不屬于贈與。法院同時認為,轉賬行為發生在酒桌之上且以十倍增加,具有玩笑、吹牛的特征,王女士對此也應明知,故該轉賬行為屬于戲謔行為,不應視作真實意思表示。轉賬后,趙某及時找到王女士澄清誤會,王女士并未因此遭受合理的信賴利益損失。綜上,法院判決王女士返還5.2萬元。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