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始終在走向成為人的過程中。教師的專業成長,是伴隨職業發展的長久之事。每一位教師在專業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歷很多有意義的相遇,值得我們去感恩、去珍惜,并努力讓這樣的相遇成為專業發展中的催化劑。
感恩與學生們的相遇。教師是學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學生又何嘗不是教師專業成長中的重要他人?每個學生都有不同背景,不同層次,不同個性,不同需要,我們要尊重教育規律,努力因材施教。在每一次與學生的相遇中,在師生彼此的相伴中,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育智慧得到提升。曾經讓我們心煩意亂甚至寢食難安的學生不也是推動我們進步的獨特力量嗎?悅納、感恩每一名學生,是一種需要,更是一種境界。
珍惜與課改的相遇。教育改革始終在螺旋式前行的路上。每一輪課改,教師們都是從一片茫然到逐漸清晰,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應對,從盲目跟從到理性實踐,這就是專業成長的過程。新目標、新概念、新要求、新實踐,也許會帶來困惑與困難,但它們都是專業成長中的新動力。主編語文教材的洪宗禮老師,創立情境教育的李吉林老師,都是勤懇扎根教學,深入思考并不斷改革創新的教育家。每一輪改革,都會造就一批先鋒人物。教師要珍惜課改提供的專業成長的新平臺、新可能、新角度,在新課改的洪流中,迎風破浪練本領。
用好與新教材的相遇。秋學期教材將有較大的調整和改革。安逸保守的教師不愿接受新事物,注重專業發展的教師則積極面對,早早準備。與其抱怨和等待,不如以行動創造精彩。在大概念、大情境、大單元漫天飛舞的“大”字熱浪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緊扣新課標精神,深入解讀教材,提高運用教材的能力,早一步與新教材相遇,就會多一次成長的機會。在研讀和開發教材價值方面,余映潮老師對文本的深挖細品,肖培東老師對助學系統的巧妙利用,都為我們提供了用好教材的范例。
重溫與教育經典的相遇。教育經典,從不過時。教育經典,常讀常新。讀教育經典,就是與偉大的教育家對話。讀《論語》,讓我們羨慕孔子那份深情的教學之戀;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仿佛就在身邊指導我們如何對學生循循善誘;讀《民主主義與教育》,使我們意識到杜威揭示的教育內容與社會生活相脫節的現象依然存在,進而理解“在做中學”以及加強實踐性課程的重要性;讀朱小蔓的《情感教育論綱》,幫助我們從理解、把握人的情感需求、適應等方面理解兒童,做好學生的心理建設和情感關懷,這在當今這個時代是多么重要。
相遇是一種緣,不論是與人物、與讀物還是與事物相遇,我們都當珍惜并感恩這一段隨緣的相伴。作為教師,永遠走在專業成長道路上,更要以明媚的心態、積極的行動,善待和用好一切的相遇,走向更明亮的那方,書寫精彩的教育人生。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