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勺顛鍋,動作行云流水;分享穿搭,妝造一條龍教學;參觀博物館,滔滔不絕為其他觀眾講解展品知識……近段時間,“小孩哥”“小孩姐”在社交媒體上頻頻引發關注。不僅如此,他們坦誠隨性、穩定輸出,被同學嫌棄衣服難看就再買一件天天穿,讓他看習慣;被同學說自己的發夾不好看,就反駁“我的東西,為什么要你喜歡”……這些“10后”雖然年齡不大,但在網絡上展現出獨樹一幟的本領和處事態度,網友們將之尊稱為“哥”“姐”,來表達欽佩與夸贊。
縱觀這波“小孩哥”“小孩姐”風靡網絡,一方面是孩子們的表現可圈可點,另一方面,“小孩哥”“小孩姐”的標簽也圈定了特殊群體的行為,成為一種傳播現象。于是,我們接連不斷地看到,技能點拉滿的孩子要么口冒金句,要么“絕技”傍身。
伴隨互聯網高速發展而出生、長大的這一代人,他們身上種種超越年齡的“通透感”,通過網絡得以擴大和傳播。但在新媒介造梗能力強大的當下,他們的童年也極易被成人社會“侵犯”,造成“兒童成人化”等問題。同時,“小孩哥”“小孩姐”現象也在深刻地提示著,“10后”已經登上舞臺——他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參與到網絡社會中,在傳遞多元聲音的同時受到方方面面的影響。他們的成長路徑和方向,需要從更廣義的教育視角上,獲得我們的認識與理解,引發我們的關注和思考。
哪些文化、環境、教育的因素塑造了“小孩哥”“小孩姐”?作為“10后”的一個切片,他們給教育帶來了哪些挑戰和啟發?他們的成人和發展,需要哪些充分的支持?本期“聚焦”,從走近他們,到理解他們,再到成就他們,期待他們能夠以最真摯、最自然的方式展現自己,書寫未來的精彩。
讓我們把定義童年的權利還給小孩本身,讓小孩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