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風波》里,“九斤老太”總愛說“一代不如一代”。在現實生活中,上一世代對下一世代的評價也有相同之處:“70后”認為“80后”是垮掉的一代,“80后”對“90后”也是“刀劍相向”。但是,“10后”卻以不一樣的世代形象走入了前輩們的視野,贏得了“哥”“姐”的稱呼。這一稱呼不僅是對他們技能的認可,還是對他們成熟精神和獨立性格的贊賞。作為“10后”的一員,為何唯獨“小孩哥”“小孩姐”能打破傳統的世代評價模式,反而成為前輩們“熱捧”的對象呢?
家庭教育的轉變:從苦難教育到情緒養育
“小孩哥”“小孩姐”身上,能夠看到的是一種與許多成人完全不同的人生觀:不糾結,不焦慮,關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被他人衡量和評價。根據社會心理學家莫頓提出的社會期望理論,人們會因為別人對他們的期望而調整自己的行為,以滿足這些期望,從而使這些期望成為現實。“小孩哥”“小孩姐”之所以能跳出之前世代的“內耗”型人生觀,顯然與他們不一樣的家庭期待有關。
過去,老一輩中一直盛行的是“苦難教育”,甚至出現像電影《抓娃娃》中演繹的“沒苦硬吃”的現象。“苦難教育”強調磨煉和挑戰的作用,希望孩子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能表現出忍耐和堅韌。于是,在“苦難教育”里成長起來的孩子,內化了“需要忍耐”的社會期望,甚至成年后在面對問題時也往往傾向于自我批評,習慣從自身找問題。而“小孩哥”“小孩姐”的父母,正是伴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而成長起來的獨生子女,樂觀、開放、自我,是他們區別于上一代的共同特征。當他們成為父母,很多人不會再高舉苦難教育的大旗,而是將情緒養育視作教育重心,他們期望孩子能獨立自主、發展個性,鼓勵孩子探索藝術、科學及其他領域的興趣和潛力。因此,在以“情緒養育”為主的社會期望中成長起來的“小孩哥”“小孩姐”,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了不一樣的氣質。
同時,他們更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意見,也更愿意積極與孩子溝通、互動,并鼓勵孩子自由地表達自我。由于成長中父母工作較忙,親子陪伴時間較少,他們童年時在相對孤獨的環境中成長,缺少足夠的玩伴和互動。當為人父母后,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因此會更加注重親子互動的時間和質量,如與孩子一起做飯、旅行、參觀博物館等等。這些互動行為在不斷傳遞教育期望的信號。可以說,“小孩哥”“小孩姐”在社交媒體上所展示的自信和成熟,正是獨生子女父母期待的升級版。
社會文化的熏陶:從單一評價到開放包容
“小孩哥”“小孩姐”現象的走紅離不開多元社會文化的熏陶,換句話說,社會為“小孩哥”“小孩姐”現象提供了正反饋機制,即如果一個行為的后果是積極的,那么這個行為在未來出現的概率會增加;反之,如果后果是消極的,那么這個行為出現的概率將會降低。
首先是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傳統文化中“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觀念為“小孩哥”“小孩姐”的出現提供了文化土壤。歷史上能彪炳史冊的孩子并不少見。春秋時期,“項橐生七歲,而為孔子師”;戰國時期,甘羅十二歲而為秦上卿;三國時期群英薈萃,周瑜十三歲官拜都督;唐代開科取士,專設童子科選拔預備官員,耳熟能詳的成語“自愧不如”,就出自唐人“常自愧不如孩孺”的喟嘆。然而,之前的評價標準過于單一,主要以所取得的“成功”“成績”“論英雄”。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與開放,單一的評價維度逐漸被更加多元開放的評價維度所代替。做好一道菜、唱好一首歌、會講一道題,甚至一個化解困境的點子,都可能被“看見”、點贊、傳播。這為更多孩子提供了正向反饋,讓他們看到成為新時代“英雄”的路徑和可能性,激發了更多孩子積極地參與到“小孩哥”“小孩姐”的展示中。
其次是教育資源的立體化。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之外,社會為“小孩哥”“小孩姐”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如網絡課程、興趣小組、夏令營、研學旅行等。這些資源不但能拓展孩子們的學習領域,而且使他們能夠根據個人興趣和天賦獲得個性化反饋,從而更加主動和熱情地參與學習過程。可以說,“小孩哥”“小孩姐”正是這種立體教育下的自然產出。
最后是展示個性平臺的多樣化。除了傳統的線下展示平臺,如學校活動、社區表演或比賽外,大量的網絡平臺,如抖音、嗶哩嗶哩、微信朋友圈等,都為孩子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空間和機會。而平臺變化的最直接結果則是觀眾隨之變化,從傳統的熟人圈擴展到了陌生人,從同齡人擴展到跨年齡的異齡人,從本地人擴展到外地人,甚至成為全網的熱搜對象。顯然,多元化的展示平臺和觀眾的擴展,就是最好的正反饋信號,會直接增加孩子的社會成就感,也會刺激更多人投入展示自我的行動中來,甚至可能催生刻意制造“小孩哥”“小孩姐”的行為。
網絡媒介的助推:從信息獲取到自我展示
網絡媒介的助推作用等因素也使得“小孩哥”“小孩姐”的出現有了更多可能。
首先,網絡信息獲取的便利性增加了低齡孩子探索自我的可能。根據2023年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發布的《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不斷擴大,2022年未成年網民規模已突破1.93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增長到97.2%。當下,絕大部分孩子有接觸互聯網的機會,并能通過互聯網獲取各類知識和信息,拓寬自己的視野——無論是學習新技能、了解新事物,還是獲取最新的社會動態。同時,由于網絡信息具有極高的靈活性和可訪問性,特別適合自主探索廣泛的主題和興趣,例如一個對服裝搭配較為敏感的孩子,不但可以通過網絡了解流行時尚潮流,而且能學到如何講解穿搭知識。在獲取信息如此便利的情況下,出現“小孩哥”“小孩姐”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次,網絡傳播也為“小孩哥”“小孩姐”現象的擴散“添了一把火”。根據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觀點,一個現象的流行需要滿足的三個黃金法則:關鍵人物法則、附著力因素法則和環境威力法則,正是這三個法則的共同作用,才塑造出“小孩哥”“小孩姐”現象。社交平臺、各行業專家與媒體一起構成了關鍵人物:社交平臺匯聚了大量的觀眾,各行業專家提供了專業的背景與見解,媒體則通過相關內容增加了觀眾對“小孩哥”“小孩姐”現象的關注度和認同度。“小孩哥”“小孩姐”的內容來源于生活,本身就具有高度的“附著力”,能夠引發人們的興趣。當人們關注到網絡中的“小孩哥”“小孩姐”后,也會挖掘身邊的“小孩哥”“小孩姐”,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人們便會跟著這個趨勢不自主地進行傳播。
最后,“小孩哥”“小孩姐”現象的走紅,也反映了當下年輕人對自身現狀的思考和感受。相較于老年人和孩子,處于中間年齡段的青年人面臨著更多的社會壓力,普遍存在的內卷現象使得他們內心充滿焦慮和緊張,甚至有人開始質疑自己的價值,陷入精神內耗。因此,不少網友試圖借用“小孩哥”“小孩姐”現象,通過自嘲的方式來宣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