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哥”“小孩姐”呈現的特征,是“10后”群體畫像的一個切片。他們背后所反映的,是教育環境變化所導致的思維、行為的轉變,并在持續演進中。該如何透過“小孩哥”“小孩姐”理解“10后”這一新世代?我們邀請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從不同視角出發,共話新世代給教育帶來的挑戰與思考。
《教育家》:如何理解“小孩哥”“小孩姐”作為“10后”群體一類所具有的行為特點、學習方式、社交模式和情感表達等?
馬淑風:在行為上,“10后”群體表現得更為成熟,心智和人格發展往往超出外界對其年齡的預期,這也是“小孩哥”“小孩姐”稱呼的由來。
在學習上,在“80后”“90后”父母的引導下,“小孩哥”“小孩姐”被鼓勵獨立思考,更傾向于通過網絡資源、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學習,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學習內容。而且,他們從小習慣在多個平臺上同時學習,能夠在不同的平臺之間靈活切換,同時處理多個任務,處理復雜問題時常常表現出超出年齡的執行力和自我調節能力。相比面對面注重知識傳授的課堂,在線課程、互動視頻和游戲化學習等方式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在社交方式上,“小孩哥”“小孩姐”的社交范圍不僅局限于線下,還包括線上社交平臺,比如微信、QQ、抖音等。他們的社交圈不再是幾乎全部由成人組成的對其發號施令的群體,而是通過社交媒體上的興趣小組和社區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包含多種年齡構成、以個人興趣和喜好為紐帶的社交圈。社交世界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使得“小孩哥”“小孩姐”對不同文化和觀點具有比父母、教師更強的包容性和接受度,能夠快速掌握社會規則,并用于指導自身的行為?!?0后”往往習慣于通過社交媒體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觀點,更加開放直接,其中明顯的特點是偏愛圖像化的表達。表情包、Gif圖、短視頻等圖像化工具是他們日常交流的重要手段,他們期待并習慣于基于圖像的情感反饋,獲得他人的認可和支持。
田艷:首先,他們具有遇事待人的穩定情緒。比如有些學生唱歌跑調,但依然在班級演出中大膽展示,并表示唱歌是自己的愛好,愿意分享給別人。這類學生不玻璃心、不內耗:一方面,這可能源于積極樂觀的心態,不糾結于瑣事和無法改變的現狀;另一方面,明確的目標感也至關重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不會在無關的事情上自我懷疑。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的孩子,能夠以更加輕松的心態面對生活,也能形成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避免陷入消極情緒的旋渦,從而更加專注于自身的成長和發展。
其次,他們具有大膽決策和行動的能力。曾經,一個五年級學生將一只昂貴的手鐲帶到學校,體育課時她將手鐲放到脫下的校服口袋中,拜托另一位同學看管,但并沒有明確告知口袋中有貴重易碎物品,結果意外發生,手鐲掉落并摔碎了。她和看管校服的同學兩人商議,認為這次意外兩人責任各半,各自承擔一半費用。遇到困難時,這位同學能夠冷靜分析并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時候“小孩哥”“小孩姐”看似沉穩成熟的背后,是他們更傾向于按照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去行動,不太在意是否符合大眾所認可的規范。這使得他們在某些方面展現出獨特的見解和勇氣,敢于挑戰常規,但同時,也可能在某些情況下面臨困惑或做出不恰當的行為??傊?,這是一種既充滿可能性又存在不確定性的狀態。
最后,他們充滿好奇,勇于嘗試新鮮事物。他們善于利用社交媒體與朋友交流,通過頭像、昵稱、簽名等方式展現自己的個性和風格。他們喜歡即時分享、即時評論、即時點贊,例如換個新發型后立刻在朋友圈曬照片,小伙伴們的夸贊評論便接踵而至,甚至幾天后就有人曬同款造型。這種社交模式讓他們能夠更加便捷地表達自我和尋求認同,更容易感受到參與感和滿足感,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
《教育家》:相比“00后”是網絡原住民,“10后”更早地懂得利用互聯網來彰顯自我,他們的教育環境產生了哪些新的變化?對他們有哪些影響?
王連照:首先,教育改革發展的社會影響在“10后”身上有了具象化的體現。回想每個人的童年時期,應該都有著這樣那樣的“出格”表現,經由數十年的教育變革與理念迭代,“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孩童“力量”終于被更多人看到并認可,成年人終于“承認”孩子有著更能適應變化的能力。而持續推進教育改革引發的教育理念轉變,給予了我們承認這一點的勇氣和力量。其次,教育評價更加多元,社會更具包容性。學習成績優異并非童年的唯一樣態,數字素養成為孩子們長“本事”的有效助力。孩子在模仿、內化的學習情境中有了更豐富的成長體驗,整個社會也正在用更加包容的評價方式鼓勵著他們勇敢探索未知、成人成才。最后,現代家庭教育對自由表達的鼓勵與推崇,同時也在孕育著更和諧的社會關系?!?0后”的背后,往往站著思想開明和懂得尊重的家長,在直抒胸臆、不委屈自己的“小孩哥”“小孩姐”故事里,催生著一種更為平等、互相欣賞與信任的親子關系。
由此來關照教育環境的變化對他們產生的影響,不難發現,一方面,這些孩子擁有了更強的學習能力?;ヂ摼W的發展使得優質教育資源的獲取更加多元和便捷,豐富的學習資源不僅拓寬了孩子們的視野,還激發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孩子的表現經網絡平臺的傳播,能夠迅速獲得更多人的關注和認可,他們便擁有了更多自信。
另一方面,“10后”的“我本位”思維相對較多,如果過度標榜自我感受,就少了許多與他者共情的可能。同時,“小孩哥”“小孩姐”的“反差”固然新奇,但是孩子們是否具備與之相匹配的心智和判斷力,是否會在信息面前迷失方向,這無疑需要現行教育有所警覺。若不加以引導和干預,則會在“眾聲喧嘩”中忽視孩子的需求,使“小孩哥”“小孩姐”僅僅成為一場網絡的“狂歡”。過早闖入成年人的世界,也會使孩子產生“偽成人觀念”。孩子對于成人行為、語言的錯位模仿,如將“化妝”等同于“美麗”、將“沉默”誤認為“隱忍”、將“朋友義氣”凌駕于“父母親情”等,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此外,在選擇越來越多的社會環境里,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深度思考與高階思維能力的提升需要得到更多關注。
馬淑風:成長環境的數字化讓“小孩哥”“小孩姐”獲得了認識世界的新方式,“小孩哥”“小孩姐”所處的非正式線上教育環境正在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使得“10后”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為他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學習和發展機會。然而,這也對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網絡安全意識和健康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來看,網絡世界對“小孩哥”“小孩姐”表現出的行為特征和社會認知普遍持有正面、積極的態度,但是這些特征依然是通過數字設備呈現給外界的,現實生活中的“小孩哥”“小孩姐”是否真的如數字世界所描繪的一樣,其實并不完全為外界所知。
互聯網的信息量巨大,看似心智成熟的“小孩哥”“小孩姐”,其信息加工和信息篩選能力仍然處于初級水平。根據發展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觀點,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大多還處于“前運算階段”或“具體運算階段”,邏輯推理依賴具體的行為和事件,對外界信息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而非批判性的思考。此外,網絡信息爆炸,兒童很容易信息過載,導致他們很難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參與學習。由于現實世界中無法獲得與網絡世界相似的感覺體驗,兒童很有可能對網絡和數字設備產生過度依賴。
新媒介環境下,兒童的虛擬社會化超越現實社會化,需要特別予以關注。比如,“10后”的處閨交往和超爆小故事?!疤庨|”只需四步,首先發布一條短視頻或一個話題尋找閨蜜,其次在評論區和私信中找到同齡的女孩,雙方就“粉絲量”“游戲水平”“擁有的某種服飾數量”“喜歡的網紅和明星”等指標進行探討,最后換上閨蜜頭像,兩個互聯網中的靈魂便由此建立起了“堅固”友誼。超爆小故事作為接替瑪麗蘇的一種“文學體裁”,通常包括“官宣”“占有欲”“綠茶”等情節,簡單隨性拼接出略顯尷尬的所謂“文學”,和“10后”尚不成熟的身心年齡并不符合。這不僅會造成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社交和溝通能力下降,還會影響其價值觀的塑造。
《教育家》:他們給我們的教育教學或研究帶來什么挑戰?
田艷:對于教師來說,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以適應孩子快速變化的學習需求。包括具備更豐富的課程智慧,能夠設計有層次、有深度的問題,并形成以問題解決為主線的學習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的活動設計,提升課堂管理能力;同時,注重情感信息的交流,營造寬松而嚴謹的課堂氛圍,以更好地滿足“10后”學生群體的學習需求,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在數字化時代,知識更新速度極快,“10后”需要具備創新思維,以便在競爭激烈的未來社會中脫穎而出?!靶『⒏纭薄靶『⒔恪钡拇_有一些創意性做法,但不等于他們具備創新性思維,而可能是缺乏深度和系統性的想法,只是一些零散的、初步的萌芽;也可能受到自身知識和經驗的局限,導致創意存在不合理或難以實現之處;或者在實踐過程中遇到挫折后容易放棄,缺乏堅持和持續探索的毅力。創新思維的培養對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
和“00后”相比,“10后”面臨的網絡觀點更加矛盾化和碎片化。生長在更強調個性的時代,他們會接觸到更多極具個人特色的觀點,可能影響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和自身價值觀的形成,一些極端的觀點會對他們造成誤導,這也增加了教師引導孩子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難度。
王連照:教育綜合改革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敘事來匹配,這是一種研究范式層面的變革,如何在細節中感知制度的彈性、改革的溫度,以解剖這種“話語”表達的真實性、時代性;如何更加科學、客觀地研判“小孩哥”“小孩姐”是主動“表達”出來的還是被動“卷”出來的,是適齡行為還是超齡“操作”……不同的研究結果有著不同的教育應對。
家校社協作育人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要聚焦如何實現“一體化升級”,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合力,為“10后”打造數智化時代健康的成長體驗,即助推網絡“調侃”向現實生活的平穩轉化,以便讓孩子感受到關于他們的成長,從網絡到現實有著溫暖的一致性,即一樣的真誠與善意。家校社協作,最大程度為孩子成長架構精神堡壘,應該成為數智化環境中的一種教育初心。
“小孩哥”“小孩姐”現象的本質是個體主體性的突出,對于社會發展來講,意味著一定程度上越來越多的個體會更為明顯地參與社會改進與歷史創建。以教育學為首,關于人性、情感、關系的個體心理工程需要被更多關注。圍繞學生、家長、教育工作者等各種教育利益相關者,它是能與社會工程并肩的關于“人是目的”的系統教育工程,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這一工程更具緊迫性、嚴肅性與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