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的《2021年世界兒童狀況》報告顯示,近30年來,心理衛生問題在18歲以下人群中呈逐步上升趨勢。我國暫時沒有全國范圍的統計數據來說明3-6歲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情況,但是從園所的招生現狀以及多數一線教師的感受出發,近幾年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孩子確實增多了。很多園長和教師來到深圳幼兒園交流的時候都有類似的困惑:為什么幼兒的心理問題逐漸凸顯?
對于特需兒童而言,現代社會的節奏不斷加快,“內卷”在各行各業都有所體現,焦慮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與社會狀態,而家長高壓力、高焦慮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孩子。部分父母的教養方式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缺少對孩子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對于特殊兒童而言,這源于人們對疾病認識的增加,許多以往沒有確診為疾病的兒童,現在都有了明確的醫學診斷。很多教師已經能夠正視幼兒的異常心理問題,不再把異常行為與幼兒的調皮畫等號。這是一種很大的進步,但是很多幼兒園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停留在淺層。一是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將注意力更多放在了物質生活的提供、知識學習的支持等方面。二是將工作重點放在了個別幼兒的心理問題上,沒有意識到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的重要性。三是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薄弱環節,可借鑒的教育實踐成果較少,導致幼兒園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
學前時期處于人生發展的奠基時期,也是形成良好心理品質的重要階段。大多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碎片化的形式開展,比如一次心理健康相關的教育活動,或者不定期的團體輔導,未能以系統的課程、資源的配置、環境的創設,貫穿于幼兒學習生活的全過程。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應突破傳統思維的局限,真正做到面向全體、貫穿全程、依托全園,關注并重視“生命”本身的價值。為此,我們提出了“全領域育心”的見解,構建了“1+1+N”的課程體系,以解決心理健康教育碎片化的現實問題。
第一個“1”是面向幼兒的身心發展需要形成的發展性課程,挖掘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教育價值。主要是以系列的綜合主題活動來開展,目的在于提升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培養幼兒的健全人格。比如在小班社會認知與適應這個目標維度,開啟“嗨,你好幼兒園”的綜合主題活動,里面包括“幼兒園里有什么”“小小的我真能干”“嗨,你好,朋友”等子活動,讓幼兒快速熟悉并喜歡幼兒園,解決分離焦慮的問題。
第二個“1”是面向幼兒的特殊心理需要形成的干預性課程,提升對每個幼兒個性化需求的教育支持,具體分為特需兒童和特殊兒童兩類。特需指的是普通幼兒某一時間段出現的特殊心理需求,比如分離焦慮、攻擊行為等。在這一類別中,心理行為問題被分成4個大類、19個小類,不同類別應使用不同的應對策略。針對語言發育遲緩兒童,首先要調整環境,其次進行矯正訓練,最后投以積極關注。對于輕度和中度的特殊兒童來說,早期診斷與干預可以較大程度上減少其身心障礙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針對孤獨癥、全面發育遲緩等特殊兒童,需要制定詳細的實施表,具體流程為“建立個案—兒童評估—計劃制訂—計劃實施—效果評估—轉銜及持續追蹤”,讓特殊兒童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
“N”指的是在各領域學習活動、一日生活中將心理健康教育適切融入所形成的滲透式課程,拓展對幼兒在園生活的教育服務。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滲透到環境與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持之以恒,幼兒的身心才能健康發展。如何才能達到良好的滲透效果,促進課程與環境的整合呢?幼兒經常表達:“到了和平屋,我就沒那么生氣啦!”和平屋有什么魔力?當幼兒之間發生沖突或不愉快,教師會引導幼兒來到和平屋。這里的規則和環境由師幼共同制定與布置,幼兒很容易與空間產生連接,教師還會持續為幼兒提供心理支持,幫助其充分了解自己的內心感受,發展社會交往能力。在問題解決后,幼兒可以進一步與班級的心情墻、暖暖窩等環境產生互動,以在溫馨友愛的氛圍里持續獲得能量。
人生的意義不只是追求成功,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經歷中去發展、去成長。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讓幼兒感受到幸福,支持幼兒擁有積極的心理品質,積蓄強大的內心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