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審議是幼兒園里一項持久性的教研活動,對提升幼兒園教育教學品質起著助推作用。為更好地支持幼兒深度學習,開展專業化、精細化、更具兒童視角的課程實踐,北京市十一學校附設幼兒班以開展主題活動課程審議為抓手,通過“問題診斷—計劃實施—反思總結”的路徑,形成課程審議機制。通過一系列行動,教師在研究中開闊了對幼兒表征的認知,提高了觀察評價的能力,幼兒也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各種各樣的主題活動,在深度學習中成長。
明晰價值,在行動中啟航
保障幼兒主體地位,支架教師課程領導力提升。在學前階段,一日活動皆課程。課程內容的適宜性對幼兒的認知、語言、思維、情感等多個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現階段,我園以年輕教師為主,這些教師在幼兒觀察、行為分析上均經驗不足,實際教學過程中缺乏對幼兒有針對性、層次性、適宜性的支持。通過課程審議工作,我們引導有經驗教師與年輕教師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共同審核和完善課程內容,確保其符合幼兒的身心特點和發展需要,促進幼兒健康成長。課程審議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發現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真問題,積極主動思考,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保證幼兒獲得高質量的教育。
共解童心,家園社協同助力課程建設。作為幼兒成長的重要主體,家長、教師、專家、社區在不同生活場域看到孩子的不同面,幼兒園課程審議可以通過打開渠道,通過多元主體參與兒童行為記錄、兒童行為觀察、兒童行為解讀的方式,來共話教研,共話兒童成長,看到兒童內心深處的興趣與需要,進一步保證課程的適宜性。同時,幼兒園的服務對象是家長和幼兒,通過多元主體參與的課程審議工作可以促進幼兒園與家長的交流,了解家長對于幼兒教育的需求和期望,并且通過課程審議指導家庭教育,吸收有益經驗,設計和改進相應的課程,提高家長對于幼兒園的教育質量及服務滿意度,真正實現多元主體的協同育人目標。
凝聚智慧,完善教師培養與課程建設。人生百年,立于幼學。幼兒園需要不斷更新教育教學,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要求。課程審議工作既可以引領幼兒園創新教育教學,提升幼兒園課程質量,又可以通過不斷完善審議的制度與具體做法,從組織運行的方式上為幼兒的成長注入新的動力,驅動整個幼兒教育體系不斷優化升級。
深耕實踐,在行動中發現
教師是課程實施和課程審議的主體,研究者針對當前主題活動開展中的困難,面向9位教師開展問卷調查,匯總教師在主題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和原因。教師普遍認為,當前課程深度、連續性、內容豐富度不足,目的性較弱,缺乏指導,不易把握課程方向。
教育目的缺乏連續性和針對性。教育目標的選取應基于幼兒現有發展水平,為其搭建支架,制定“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然而,部分教師對于設計的主題活動想要達到的教育目的不做深入分析,通常含混不清,忽略其重要意義。
不能滿足幼兒興趣。課程設計中,教師深知要從“幼兒興趣出發”,然而幼兒的興趣如何發現、能否代表大多數幼兒的意見、不同幼兒興趣點的交匯處在哪里是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如果教師僅僅通過感性、片面,甚至是隨意判斷,就把自己認為幼兒感興趣的主題作為活動主題,那么這樣的活動依然是教師視角,而非兒童視角。
活動質量衡量標準不明確。什么是高質量的主題活動?每位教師心中都有自己的標準。這些標準往往是基于個人認知的、尚未統一的。因此在評價主題活動時,教師總感到無從下手,面對其他教師的評價也缺少系統思考,常常是泛泛而談。當有不同意見時,彼此之間也不能很好地達成共識。
課程資源有限。孩子的成長是在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中建構、拓展、完善的。然而,與兒童真實生活產生聯系的人、事、物等資源很容易被忽略。環境、社會都是課堂,教室之外也大有可為,可是這些資源的利用率并不高。
慎思篤行,在行動中求索
課程前審議:一對一傾聽,點對點分析,心對心發現。第一,去看見——以開放性問題為抓手,多路徑發現和關注幼兒的已有經驗。主題活動正式開啟前,教師根據小、中、大班幼兒年齡特點,通過談話、調查問卷、日常觀察等方法了解幼兒關注主題的已有經驗以及想要探究的問題。比如,冬奧會時,中二班教師觀察到好多幼兒都在談論冬奧會的事情,因此便將下個月主題鎖定到與冬奧會相關的內容上,但冬奧會的主題范圍很廣。為了進一步聚焦,教師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以開放性的提問“關于冬奧會你知道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兩個問題進行調查,并且在調查問卷上設計了色彩鮮艷、靈動可愛的圖案激發幼兒表征的積極性。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幼兒感受到被重視,從而更加樂于分享。教師將幼兒的表征進行白描,統計已有經驗以及想要繼續了解的奧運會內容,作為確定主題實施路徑的依據。
第二,去對標——眼中有兒童,心中有目標,課程才有效。為保證主題活動課程的有效性、適切性、均衡性,必須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而教學目標的確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對標《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小班“健康寶寶”主題活動為例,教師了解幼兒的想法后,通過主題整合出情緒健康、身體健康等多個領域的活動,其中“如廁主題”可以延伸到健康、語言等多個領域,但以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目前感興趣的內容來看,不足以支撐五個領域深度探究,便將其放在過渡環節進行滲透。
第三,去連接——以目標為錨,竭力開發資源,將資源轉化為經驗。確立了清晰適宜的主題教學目標,我們開始探尋課程資源。幼兒園的一草一木、學校的一磚一瓦、種類甚多的博物館、各種各樣的公園林地等都是寶貴的資源。我們結合可利用的資源,對主題中的具體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篩選與重組,錨定教學目標,充分連接資源與教學內容,從而讓主題更好地為幼兒的發展服務,將課程資源轉化為幼兒成長的新經驗。
第四,去搭建——細致梳理,手握目標、內容、資源、實施路徑,繪好主題活動實施藍圖。在主題審議中經過重要的“三次追問”,即已有經驗、教育價值、課程資源,我們將主題目標、集體活動、區域活動、戶外活動以及各環節相對應的課程資源與使用方式等進行具體注解,描繪出學科領域視角下的主題網絡圖。
課程中審議:聚焦幼兒對當下課程的多元表征,動態調整主題網絡脈絡。第一,重視幼兒的一百種語言。當心中目標大過眼中兒童時,教育行為便趨于刻板生硬,逐漸脫離了兒童視角。在課程行進階段,我們將觀察的重心重新回到幼兒本身。每次審議聚焦幼兒對當下課程的多元表征,討論課程實施的有效性。通過多輪實踐,教師總結出小班幼兒適合以“一對一談話”的方式發現真實想法,中大班幼兒擅長通過角色游戲或者涂鴉的方式進行有目的地思考。在審議中,教師思索當下收集的表征方式能否展現幼兒內心的真實感受,同時也看到班級內個體之間的差異,為個別化指導提供切入點。
第二,及時滿足幼兒當下的需求。在傾聽、歸納、梳理幼兒多樣化表征的基礎上,師幼共同創設主題網絡圖。主題網絡脈絡也隨著課程的實際開展而動態調整,“被帶著學”演變成師幼共同建構課程的過程。以中班“種子博物館”主題活動為例,幼兒打破常規,提出除了參觀博物館外,還要去農田里看看,找一找種子的秘密。幼兒的想法豐富了主題課程內容,促使教師連接更有針對性的資源,充分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欲望,也讓幼兒在主題探究中的目標更明確。
課程后審議:講好屬于幼兒的課程故事,用故事見證幼兒和教師的成長。課程故事是屬于幼兒成長與發現的故事,也是教師成長與發現的故事。它呈現幼兒在活動中的探究、成長,也展示教師在課程架構、師幼互動、活動生長中的專業智慧,有助于實現對教師課程實踐能力的反思與提升,已成為教師的一種自覺行為。我們也在繼續探索與優化課程審議的形式、內容和機制,支持教師在課程故事中看見兒童、看見自己、找到課程。
審議是一個評價、反思、篩選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篩選出符合幼兒已有經驗的內容。為保障審議的價值切實落地,園所要制定符合本園實際的審議制度,如主題活動課程審議的實施流程、是否進行分級審議、審議的基本依據等,還要以兒童表征、課程故事等為抓手,開展不同階段的課程審議,可以通過具體、真實的問題充分交流分享,激勵教師在課程故事中再現細節、反思教育行為,同時構建學習型組織、反思型組織。未來,我們將繼續在理論與實踐研究中不斷梳理經驗、總結提升,在行動中看見兒童,在研究中見證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