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民以食為天。山西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又進一步強調2024年要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因此,我們必然要采取有效措施讓中國人的飯碗裝滿中國糧,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在自己手中,確保中國人自己的糧食安全。
當前糧食安全我們既有優勢也有挑戰。一方面,我國糧食安全有舉世矚目的成就。新中國成立70多年我國穩定解決了老百姓的吃飯問題,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糧食安全作為國計民生的首要一環來抓,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國內糧食形勢整體來看是向好的,產量穩定增長,人均占有量也有大幅增加,供給穩定,飲食結構優化,兜底貧困人口有保障。另一方面,我們也面臨著挑戰。一是糧食產出結構看,我國主要口糧種植面積占大部分,大豆、油料作物在我國進口糧食中,進口比例超過八成。二是糧食生產成本的上升,農業生產所需的化肥價格的上漲,會對種糧的收益產生影響,同時,大量化肥的使用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三是糧食保障上,近年來洪澇等自然災害,對于農業防洪、灌溉、泄洪、蓄洪等基礎設施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四是全球糧食安全也有諸多不穩定因素,近年來饑餓人口的增加,局部戰爭影響全球糧食出口,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全球極端天氣等不利影響。因此,面對國際國內的環境,端牢中國人的飯碗,夯實中國糧食安全顯得尤為重要。
堅持藏糧于地,夯實中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根基。從耕地管理上看,要樹立一個理念:農田就是農田,糧食生產是耕地最重要的功能,必須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用途管制;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推進撂荒地利用,分類改造鹽堿地,提高土地產出,努力建成高標準農田等措施增加產量。從生產上看,糧食播種面積18億畝和產量在1.3萬億斤以上這是硬性要求,通過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以嚴格的考核制度強化政府的使命和擔當,絕不在關系國家安全的核心利益上掉鏈子。從糧食進口上看,下功夫把大豆和油料產量提升,通過種植補貼和相關獎勵政策支持適宜的地區復合種、輪作、改種,打造一批引領示范區,一定程度上減少進口的依賴度。從保障種糧收益上看,需要落實落細并不斷完善相關政策,其中糧食保險政策是保障,補貼政策是有效的保障措施。
堅持藏糧于技,道出中國糧食安全的根本出路。一是通過科技手段研發出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良種。一方面是糧食增產約有一半貢獻率來自于良種,另一方面把糧食生產的種子牢牢拽在自己手中,減少對外部種子的依賴。二是在全社會大力弘揚袁隆平等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學習他們的有理想有目標,學習他們全身心投入的專研精神,在水稻的畝產公斤數不斷攀上新的臺階,學習袁隆平堅持不懈的精神。
加強儲備應急管理,確保中國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強糧食儲備管理,可以通過不斷完善糧食儲備功能,比如糧食的宏觀調控職能、穩糧價保市場功能、應對突發事件功能,依據不同的功能不斷發揮職能作用,確保按地域或按部門可以充分調動出來儲備糧食。二是加強市場監測預警,不斷完善信息化、網格化機制,及時發現糧食價格波動、市場主體播種面積變化、生產成本的波動,用最短時間最快最準確研判,為政府部門提供預警信息。三是務實舉措,在有充足的糧食儲備和及時的預警下,在價格偏低的時候,通過適當提高收購價格保障農民收益,外國不良競爭者抬高價格,會向市場投放糧食儲備。四是完善應急供應體制機制,依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條件更加合理設置應急供應、配送、加工網點,不斷加強這些網點的信息化、規范化、智能化管理,確保及時高效地完成應急保供任務。
構建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是發展糧食安全的必然要求,總的要求是以構建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為目標,原則是高質量發展,發展方式是循環經濟模式,方法是精深加工,重點是主食產業化,從生產、加工、儲存、銷售環節中形成優質發展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一是堅持高質量發展,我國糧食播種面積有限,糧食的生產環節可加強和漁業、觀光旅游業等結合,提高經濟效益,生產后的農作物根、莖、稈等重復利用,加工為動物飼料、生物燃料等循環經濟發展方式。二是加強農業產品的深加工,打造更多特色優質的雜糧品牌,完善合作社的管理,提升經濟效益;對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大力推動主食產業化,加強對蔬菜、菌類、水果的深加工。三是減少化肥使用,研發對環境污染小,危害少的,可短時間內讓生態得以恢復的農藥化肥等。四是讓更多的高科技智慧農業助力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高科技企業加強和農業種植大戶、種植能手合作形成良好的模范作用。
(作者單位:中共長子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