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園擁有得天獨厚的運動場地資源,且設施完備,包括寬敞的跑道、大型足球場、以及隱匿于樹林中的探險區。此外,園內還設有幽靜怡人的桂花小徑和充滿挑戰的攀登架,這些設施共同構成了幼兒們熱愛的運動樂園。而我園始終秉持“人格搖籃,潤澤童年”的辦學目標,其中“潤健”課程深刻體現了“強健活潑之體格”的教育目標。為實現這個目標,我園始終致力于幼兒運動課程的研發與創新,并持續開展園本教研和班本教研活動,堅持在課程游戲化中研究運動,同時在運動中積極踐行課程游戲化的理念。
聚焦兒童需求,創設“運動課程資源包”
我們聚焦幼兒所面臨的“真實需求”和“實際能力”,引導幼兒在運動中從被動的參與者逐步轉型為主動的探索者;通過精心規劃“運動地圖”,強化幼兒對運動資源的解讀能力、開發能力以及探索精神,進而全面推動幼兒運動能力的均衡發展。
一、研究型運動——提升資源的“魔力”
我們以“預設運動”“生發運動”“運動串聯”為框架,系統開展主題審議。在審議過程中,我們依據運動的技能要求、安全標準以及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等因素,對運動資源進行嚴謹的篩選、分類、歸納和研究。這一系列活動涵蓋“解讀幼兒年齡特點”“研究幼兒運動能力”“挖掘幼兒學習價值”以及“形成運動游戲化課程”等關鍵環節,我們需從中發掘運動課程的創新潛力和運動價值的創造力。在構建班本課程和園本課程的基礎上,我們積極分享經驗、交流心得,以實現相互學習和共同進步,進而拓展教育思路,深化以兒童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鼓勵教師們充分利用相關資源,營造“和幼兒一起玩、和幼兒一起找、和幼兒一起研”的課堂氛圍,為幼兒創造充滿“魔力”的學習空間,引導他們在探索中創造,在創造中繼續深入探索。
我園擁有一片郁郁蔥蔥的小樹林和一大片人造草坪,教師團隊巧妙地利用柱狀樹干,結合繩索、漁網、墊子及弓箭等器材,精心設計了“勇敢者”游戲。該游戲充分借鑒場地的自然特征,以創意性改造,為幼兒帶來一系列充滿挑戰的游樂體驗。其中,“跨越鐵索橋”項目通過高低兩根繩索的設置,要求幼兒緊握上方繩索,腳踏下方繩索,以此方式前行;“穿過封鎖網”項目則是將漁網懸掛在離地約50厘米的高度,幼兒需匍匐前進,全程確保背部不觸碰漁網;“我是神箭手”項目在樹枝上懸掛各種大小的塑料圈,幼兒則需使用弓箭進行射擊,穿越圈中。我們允許幼兒對器材進行自由布局、組合和增減,而組合與空間布局帶來的創新變化,每次都能引發幼兒們的新奇感,使他們在游戲中流連忘返,為課程性運動游戲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學習型運動——提升材料的“魅力”
在游戲設置的每一環節,教師們均會與幼兒展開深入的交流,共同探討所遇挑戰并分享各自的心得體會,同時堅持從兒童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探索運動課程中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相契合的教學理念。通過提出疑問、細致的觀察研究、精確的分析判斷以及深入的反思總結,教師們不斷加深對課程游戲化中運動元素的理解,提升對運動課程中游戲化教育的感悟,進而促進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的高度統一與融合。
例如,對自然物的研究與投放過程中,我們初始投放了木頭、木墩、輪胎等材料,幼兒們可以對滾、踩、疊等單一技巧進行探索。隨后,教師引導幼兒深入研究材料的組合功能,進行多樣化的組合嘗試。如,在木墩上添加木板,既可以作為蹺蹺板使用,又可以輔助幼兒進行跨跳練習;此外,通過將木板架設在輪胎的不銹鋼架子上,構建出一個大斜坡,幼兒們可以在斜坡上挑戰不同斜度的行走,這樣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活動的難度和趣味性。
木頭城的游戲設計,我們耗時一個月進行了八次變換,每一次都為幼兒帶來了新的學習挑戰。如,設置一根木頭架空1米高,要求幼兒在上面行走,這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良好的平衡能力。幼兒們從最初的畏懼到逐漸自如行走,既是從30厘米逐步提升到1米的過程,又是充分給予他們適應與實踐的一次機會與嘗試。在此基礎上,教師們引導幼兒探索其他走獨木橋的方法,如猴子倒掛走,要求幼兒手腳倒掛在木頭上爬行,這大大提升了活動難度。對于手腳不協調、不會騰空倒爬的幼兒,教師進行了詳細的動作分解和要領指導,并讓動作協調的幼兒進行示范,鼓勵幼兒之間互相學習、自主學習和互幫互助,營造出自主自發的學習氛圍。
此外,我們還利用輪胎固定木頭底部,將三根木柱斜插在輪胎中,構建出攀爬設施,讓幼兒攀爬至木柱最高處。這一活動不僅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還提升了挑戰性。根據幼兒的運動能力,我們又設置了不同高度和斜度的三個木樁點,難度系數逐步增大,進一步提升了活動的趣味性和挑戰性。
三、組合型運動——提升場地的“活力”
運動活動的實施離不開合適的場地,場地的合理布局對運動效果具有關鍵性的影響。經過對幼兒運動能力的全面觀察與分析,我們著力探尋幼兒的發展潛能區域,通過適度挑戰激發其自我突破,此舉構成了教師研究兒童成長適宜性策略的有力支撐。同時,我們精心拍攝幼兒運動游戲的現場視頻,供教師們細致觀摩與深入解讀,進而分析幼兒運動表現及其潛在提升點,并探討場地設計與運動型游戲背后蘊含的教育深意。這一舉措有助于為幼兒運動空間感知能力發展提供有效策略,并通過提煉和梳理所得經驗,增強教師對于幼兒運動游戲的專業指導。
以“我是騎手”系列運動為例,幼兒的騎行技能得到進一步提升。在初始階段,幼兒普遍面臨騎行困難,如車頭不穩、腿部力量不足等。為了克服這些難題,除了日常的練習外,教師們還針對性地增加了幼兒腿部的訓練,如蹲跳和懸空雙腳練習。隨著時間的推移,幼兒們逐漸掌握了騎行技巧,能夠熟練地在不同線路上騎行,甚至可以在障礙中練習拐彎,并參與騎車比賽。一些表現出色的幼兒還學會了騎車帶人。
另一方面,隨著幼兒騎行技能的逐步提高,其所面臨的騎行難度亦相應增加,其中包括遵循特定線路的騎行要求,直行、轉彎以及S形行進,且需在寬度僅為50厘米的線路上進行操作。這種難度的提升,正是對幼兒騎行技能是否熟練的客觀檢驗。而隨著活動范圍的擴展,騎行跑道進一步延伸至繞園一周,期間幼兒需克服多重障礙,包括跨越多個臺階、一個大坡度以及多個大小不同的彎道。面對這些挑戰,教師們積極引導幼兒進行深入的討論,共同尋求解決方案。經過細致的觀察和熱烈的討論,幼兒們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建議:如架設木板以平穩跨越臺階、在下坡處設立減速帶以確保安全、在拐彎處設置警示標記以引導騎行方向、設置單行線和雙行道以規范騎行秩序,以及在大門和通道處設置人行橫道線提醒標記以增強幼兒的交通安全意識。
在執行的進程中,這一系列活動經過精心組織和不斷發展,逐漸演化成為一套結構完整且獨具特色的班本課程,并真實體現了幼兒教育領域實踐性和創新性的高度融合。
發展課程內涵,構建“課程運動游戲場”
從“運動型游戲”逐步演進至“運動型課程”的歷程深刻體現了教育的真諦。這一過程始于運動技能的掌握,隨后通過多渠道拓展運動材料、豐富運動形式,進而擴展運動場地,逐步增強幼兒運動能力。此過程呈現出清晰、有序的推進軌跡。教師將重心置于運動課程的整體性與發展性之上,讓幼兒在運動課程中體驗敢玩、能玩、會玩、多玩的樂趣,同時注重培養幼兒勇于創新、樂于挑戰的精神,使其在運動中獲得成長與收獲。
一、讓運動 “活”起來——優化的運動形式
1.自主集合的“探險隊”
園區的后花園里有一片寬敞的泥土地面,其上設置了一套大型木質“叢林探險”設施,這一設施不僅深受幼兒們的喜愛,更是教師豐富教學內容的重要資源。教師與幼兒們共同協作,利用輪胎構筑起堅固的碉堡,以木板搭建起結實的圍墻,并通過帳篷搭建起溫馨的小木屋。結合小動物的角色扮演,幼兒們在跑動、拋擲、攀爬、穿越、移動等一系列動作技能的鍛煉中,自主組合、自主游戲、自主探索,極大地豐富了運動課程的內容與形式。
基于幼兒對“探險”活動的濃厚興趣,我們以“運動課程”為核心,開展了深入的學習與討論。從運動環境的精心創設,到運動方式的多樣化選擇,再到運動能力的全面提升,直至運動區域的合理調整,每一步都凝聚了教師們的智慧與努力。在此過程中,我們形成了獨特的“項目書”“導玩圖”以及“挑戰卡”等教學材料,鼓勵幼兒創造性地整合自身的運動能量,從而構建出全新的運動課程體系。
2.不斷變化的“跳馬臺”
在操場上,我們設有紅色和綠色跑步區,每種顏色均包含六個獨立的跑道。此外,我們還配備了各式不同尺寸和高度的跑酷樁與跳馬臺,以滿足幼兒的不同選擇和需求,讓他們能夠自由設計、組合。在這個運動區角中,幼兒們首先會制定自己的計劃,然后在場地上進行實踐操作。在此過程中,他們積極收集遇到的問題或困難,并與同伴共同探討解決之道。他們會不斷嘗試、調整,并記錄自己的挑戰“點”,同時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這些由幼兒們自主生發、獨具特色的“點”,在教師的協助下經過整理與歸納,形成了“難點解析圖”“游戲攻略圖”“發現亮點圖”“動作要領圖”等一系列具有班本文化和個性特色的動態連續運動游戲化課程。這些課程不僅豐富了幼兒的運動體驗,也提升了他們的團隊協作和問題解決能力。教師們普遍發現,這樣的運動方式和課程設計深受幼兒們的喜愛,有助于他們在游戲中學習,在運動中成長。
3.自由漂流的“小木板”
大小各異的木板因其高度的變化和強大的組合能力,在多個領域中展現出廣泛的應用價值。我們發揮這些“小木板”的運動階梯的作用,通過設計“小木板”的“流動點”,通過引入“借取卡”等管理機制,使得運動材料的管理成為幼兒自主研發新課程的新途徑,進一步豐富了課程的內涵與深度。
二、讓運動可以“變”——豐富的運動途徑
1.“微馬日”——運動·潤行
我園一年一度的“微馬”活動,深受全體師生喜愛。通過啦啦隊、鼓樂隊、儀仗隊和運動員隊的自主報名,我們鼓勵幼兒自主設計服裝、制作海報、組織口號以及編寫運動號碼,不僅強調“學習運動”的重要性,更讓幼兒在運動中學習,而通過這一課程形式,幼兒的綜合能力不斷提升。
2.“趣味運動會”——運動·潤趣
通過舉辦充滿童趣的運動會,我們為幼兒呈現一個豐富、多元且綜合的運動環境,并確保每位幼兒都能接觸到適合其探索與挑戰的活動,鼓勵他們運用自身的能力挑戰自我,從而深入理解和體驗運動游戲的精神。我們期望幼兒能在這一過程中,真正成為課程游戲化的積極參與者,通過運動游戲培養頑強拼搏的品質,將運動作為健康成長的重要禮物。
3.“親子足球隊”——運動·潤享
親子足球社團,作為一個推動男性家長積極融入校園生活的新興社團,成為園部足球節活動的主力軍。該社團以親子足球比賽為核心特色,積極倡導“爸爸的陪伴,快樂的童年”的理念,鼓勵家長與幼兒共同感受童年的純真歡樂,領略運動中的堅韌拼搏精神,以及體驗體育運動所獨有的個性魅力。
三、讓運動可以“畫”——豐盈運動表達
1.溫馨小黑板——“規則提示畫”
在參與各類運動游戲時,幼兒首要且必要的是嚴格遵守各項活動規則,這些規則是確保游戲流暢、有序進行的基石。比如,在領取體育器械時,幼兒應有序排隊,避免爭搶;使用完畢后,需將器材歸位。又如,在運動中若不慎碰到小木板或跨欄,應主動扶起后繼續;若不慎摔倒,應迅速起身,繼續前行;對于未曾嘗試過的器具,應勇于嘗試、挑戰自我。同時,比賽過程中,幼兒還應秉持友好競技的精神。這樣的規則意識不僅有助于幼兒學會等待與謙讓,還能夠培養他們遵守規則的良好意識和行為習慣。
2.安全小貼士——“安全移動畫”
我們利用精心設計的表征圖畫,制定了一套“安全小貼士”方案,旨在培養并提升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我們強調適度控制運動量,避免過度運動帶來的潛在風險;同時,運動后應避免立即飲水,以預防可能的不適感。此外,運動時應穿著合適的衣物和鞋子,確保幼兒在運動中的舒適與安全,并建議攜帶小毛巾以便及時擦汗,保持身體干爽……我們引導幼兒準確理解這些措施的重要性,并鼓勵他們將這些安全習慣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教師們從幼兒自主成長、自主開發、長遠發展的視角出發,精心打磨運動游戲化課程的質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園教師開始嘗試以更開闊的視野去認識、觀察、理解幼兒運動的特點,深入探索并挖掘幼兒喜愛的情景運動、能激發強烈興趣的運動方式等,以期開發出更符合幼兒需求、更具吸引力與價值的運動游戲化課程,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