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資項目跟蹤審計是圍繞政府投資項目開展的全過程跟蹤式審計。這是不同于傳統模式下竣工決算審計的全程審計模式,具有覆蓋項目全周期、涉及全環節、監督全方位的突出特點,也是新時期審計工作轉型升級的創新舉措。不過,政府投資項目跟蹤審計起步時間晚、發展歷程短,相對欠缺成熟經驗,造成審計實踐中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與不足,往往使包括審計監督及項目建設在內的各方遭遇各種負面影響。因此,新時期政府投資項目跟蹤審計迫切需要加快優化改良,以推動審計工作充分發揮系統監督、科學引導的積極作用。
政府投資項目跟蹤審計優化重要意義
一、提高監督評價的全面性、及時性
很長時間以來,包括政府投資項目在內,審計監督主要以竣工結算審計為主。然而這類審計采取項目完成后一次性核算與評估,對于建設過程中發生的變更、調整或驗證與簽收等環節一無所知。特別是在政府投資項目中往往存在數量不等、程度不一的隱蔽環節,事后審計顯然無法達到有效監督與控制的目的。正因如此,跟蹤審計成為解決以上瓶頸問題的突破口。針對政府投資項目開展跟蹤審計的重要意義之一就在于提高監督評價的全面性、及時性。
一方面,跟蹤審計是從項目啟動之初即開始介入的監督與評價。包括招標投標在內,規劃設計階段開始的審計可以實現全過程監督、全方位評價。無論建設過程中出現何種隱蔽工程,或有任何變更與調整,跟蹤審計都可以全面覆蓋、無所遺漏。這使政府投資項目審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全面性。
另一方面,跟蹤審計是伴隨項目實施同步推進的監督與評價工作。因此,審計人員可以第一時間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意見或建議,而項目建設管理單位則可以及時開展整改與優化。從這一角度講,跟蹤審計有助于政府投資項目大幅提高監督評價的及時性。這也是充分提高項目建設品質、確保項目實施更加優質高效的重要渠道與措施。
二、提高風險防范的針對性、有效性
市場經濟環境下,任何投資項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風險隱患。政府投資項目通常規模大、數額多、周期長、技術要求高、作業難度大,因此其中潛在的風險隱患更加不計其數,格外需要借助審計工作加以管控與防范。而事后型監督顯然會在更大程度上導致風險不可控、隱患不可防問題。政府投資項目跟蹤審計的又一重要意義就是提高風險防范的針對性、有效性。換言之,由于跟蹤審計具有與項目建設步調一致的特點,因此審計監督能夠實現隨時隨地、時時刻刻。一旦發現隱患苗頭,審計人員可以第一時間提出優化建議,或者在確定存在風險時,審計人員可以直接叫停并要求項目建設管理單位即刻予以修正。無疑,跟蹤審計在這種較為特殊的時間與場合發揮了報警器與開關閥門的積極作用。這不僅是政府投資項目降低成本費用、減少損失浪費的重要途徑,也有利于在全局層面營造更加健康良好的整體業態。
政府投資項目跟蹤審計優化主要路徑
一、實事求是,因地制宜
政府投資項目跟蹤審計覆蓋項目全流程、全領域,涉及項目類型與內容不勝枚舉,遠遠超出傳統竣工決算審計的廣度與深度。倘若不加區別地面面俱到,審計單位有限的人力、物力及時間均難以勝任如此繁重、復雜的監督任務。這不僅不符合審計單位的實際情況,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跟蹤審計的質量與效果。因此,優化政府投資項目跟蹤審計首先需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形成高度個性化的工作機制與模式。以人為本、抓大放小是較為適宜的優化路徑。
比如,始終堅持以民生項目為主,要將有限的審計資源投入直接關系民生福祉的環節,將審計監督的重點放在影響范圍更大、資源數額更多、時限相對較短、處于核心地位的焦點與要點領域。同時,對于超出審計單位能力范圍、存在潛在較大審計風險的內容,審計單位也需慎重考慮、謹慎從事。
又如,在諸如簽訂跟蹤審計委托協議時,在協議書中強調“關鍵環節、重點任務、隱蔽工程”等涉及重大民生的領域需由項目建設管理單位負責提示與預約。具體來說,當出現以上各種建設或管理任務時,項目單位不能自行其是,而是需要提前向審計單位報備,并且與審計單位約定提前發出通知,待審計單位派員前往項目現場完成取證記錄后,建設管理單位才能繼續后續施工或作業。
再如,對于涉及重大民生事務的項目,審計單位應更加積極主動地針對招投標階段開展跟蹤審計。這一階段的跟蹤審計需兼顧招標單位與投標單位雙方,使審計監督從項目籌備伊始即深度介入,確保項目起步階段保持高標準、嚴要求,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民生、推動投資項目順利建設,同時充分發揮項目應有的提高民生福祉的積極作用。
政府投資項目受區域經濟發展狀態影響而存在極為鮮明的差異性,針對不同項目開展的跟蹤審計也需有的放矢、各有側重。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開展跟蹤審計不僅是為審計監督工作本身降低成本、提升效能奠定扎實的基礎,也是通過更加個性化、特色化的工作機制與模式確保政府投資行之有效、用之有度。這既是使政府投資項目更具性價比的重要措施,也是基于優質高效的跟蹤審計打擊腐敗、避免浪費的重要途徑與策略。
二、分清責任邊界,落實責任主體
隨著政府投資項目跟蹤審計的持續推進,一些項目建設單位逐漸暴露出自身認識水平不足的缺陷,也就是對跟蹤審計的基本概念、職責范圍等出現了錯誤理解,甚至將其與全過程造價管理完全等同。然而,建設項目跟蹤審計與全過程造價管理其實存在本質差異。將二者混淆不僅會造成項目建設單位履職不到位、責任無法落實,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審計監督的潛在風險。因此,優化政府投資項目跟蹤審計的又一重點任務就在于分清責任邊界,落實責任主體。
比如,審計單位需最大程度地細化審計對象,形成高度清晰、明確的審計對象類型、范圍、形式、內容,并將其與項目單位自身應盡的管理責任有效區分。譬如,明確實施跟蹤審計的前提條件之一是項目單位已經完成了對項目造價等有關資料的實質性審查,審計單位只能對已被項目單位所認可的資料開展監督審核。
又如,可以考慮在各類送審材料中增加附頁,由項目建設管理單位加蓋公章并明示“本單位已經完成xxx內容的審核管理工作,現交由審計單位開展跟蹤審計”。該附頁中需完全羅列項目建設管理單位完成實質性審查的具體資料名稱,并分門別類地提出項目建設管理單位審查后的評價或建議,以證明項目建設管理單位確實充分履行了實質性審查的職責。
三、充分利用第三方機構的專業能力
不可否認,隨著社會經濟規模持續擴展,政府投資項目的復雜性、艱巨性與日俱增。國家審計機關也有可能遭遇力所不及的審計對象。不僅如此,當政府投資項目在數量上持續增加、規模上不斷擴大時,相對有限的國家審計機關人員也難以完全獨立地應對所有跟蹤審計項目。此時,充分利用第三方機構的專業能力不僅可以作為國家審計機關的有效補充,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擴大跟蹤審計的覆蓋范圍、提高政府投資項目跟蹤審計的品質與效率。比如,聘請資質齊全、信譽良好、能力卓著的中介機構共同參與跟蹤審計。
總之,政府投資項目跟蹤審計具有遠遠超越傳統決算型審計的典型優勢,然而顯著增加的工作量與一成不變的費用核算機制存在較為突出的矛盾,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審計單位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加之全面拓展的審計范圍對審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也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跟蹤審計的難度。因此,新時期優化政府投資項目跟蹤審計既要著眼于技術進步,也不能忽略人的因素。只有始終兼顧主客觀兩個維度的轉型升級,政府投資項目跟蹤審計才能充分發揮出技術與人的雙重優勢,才能在全面提升審計監督效能的同時實現資源使用最優化、項目價值最大化。(作者單位:濮陽市審計局)
(責任編輯:趙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