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視角下,通過分析業務活動的不確定因素,根據單位和地方實際情況設置適宜的控制方法,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內部控制工作尤為重要,不僅能夠有效降低行政事業單位資金使用風險和有效保障資產的安全完整,而且能夠推動行政事業單位健康可持續發展,有助于提升我國行政事業單位有效管理國家事務和提供公共服務,促進我國行政事業單位高效履行自己的職責使命。
審計視角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是社會公共資源分別被具有不同職能的行政事業單位擁有和管理,如果監管不力,加上履職過程中的浪費和舞弊等不良行為,會出現社會資源分配與使用不均衡現象。二是加強內部控制管理,促使管理人員守法和誠信履職,避免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確保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合理保證單位經濟活動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良性運行。三是建立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通過不斷改善單位內部管理,提升履職服務水平,促使高效完成行政事業單位的職責使命。四是通過約束管理人員自覺遵守內部控制制度,可以提升單位整體的誠信度和公信力,向公眾展示良好的聲譽和形象。五是內部控制制度設計的有效性,是資產安全完整及貨幣資金和其他資產被挪用、貪污、盜竊、配置不合理、損失浪費、使用效率低下的不確定性等風險得以避免的有效保障。
審計視角下內部控制應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是單位經濟活動涉及各種業務和事項,業務活動的整個過程(決策、執行和監督)需要嚴格的內部控制制度約束,也需要所有相關人員參與內部控制建設工作。二是結合單位實際情況,在全面控制的基礎上,關注重大事項、重要活動的決策與執行,大額資金的使用和管理等突出重要項目的風險防范,確保不存在重大缺陷和任何人不得擅自改變集體意見。三是根據機構編制事項通知及相關規定,結合單位主要經濟活動和內部業務流程設置部門和崗位,以使單位主要經濟活動的相關崗位相互牽制、職責分明。四是適應社會發展,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社會經濟發展變化及內部業務流程需求,結合單位主要經濟業務活動調整內部控制制度。
審計視角下內部控制建設的組織與有效實施
為使內部控制建設的有效開展,單位負責人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參與其中,由內控部門或牽頭部門負責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及日常管理等工作;為使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或規劃的有序發展,單位應組織跨部門團隊共同商討重大決策、重大風險、重大事件和重要業務流程的內部控制工作和風險防范措施以及風險解決方案;為使內部控制政策有效實施,牽頭部門組織協調財會、政府采購、資產管理、內審、紀檢等相關部門積極落實內部控制的整改計劃和措施,加大風險防范力度。
組織單位跨部門團隊智囊團或邀請外部專家對單位的預算編制與執行和調整業務、資金收支和票據管理及政府債務管理業務、根據預算和計劃組織政府采購業務、資產的配置使用及處置管理業務、建設項目立項和招投標及工程建設過程管理業務、合同管理等構成經濟活動的各項業務進行梳理,系統分析經濟活動中面臨的各種風險,通過特定的技術方法定量、定性分析風險點,并對風險進行排序,制定單位整體風險的應對策略和防范特定風險的具體措施。
審計視角下風險識別應關注的重點層面和對策
一是根據單位“三定”方案,確定內控牽頭部門,協調各業務部門相互之間的溝通及內部控制管理,發揮各部門在內部控制中的作用。二是根據有關規定制定單位經濟活動中重大事項認定標準,結合單位實際情況確定單位領導班子集體決策的范圍。對于業務復雜、專業性強的經濟活動,組織技術咨詢會聽取專家意見規避業務活動風險。對重大事項內部決策紀要的記錄、流轉工作要歸檔保存。三是根據“機構編制事項通知”和“三定”規定設置部門和崗位,遵循關鍵崗位工作人員相互牽制、相互監督制度,以使單位主要經濟活動的相關崗位相互制約、工作人員職責分離,相互監督,確保內部控制有效運行,或者采取專項審計、定期檢查等替代措施加強內部控制工作。四是發揮業務部門或崗位以及內部審計、紀檢監察等部門在內部控制中的作用,促使內部管理制度有效執行。五是加強財務人員對會計政策及相關制度的學習,完善各項財務管理制度,按規定對經濟業務事項進行賬務處理;加強財務部門和其他部門之間的協調溝通實現業財融合,確保重要經濟活動信息共享和提供真實完整的財務信息及編制財務報告。六是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單位實際情況,運用信息化建設手段加強內部控制,減少或消除人為操縱的風險。
審計視角下,應加強單位關鍵崗位及主要業務的經濟活動控制,識別并有效控制經濟活動中的風險。一是主管部門應及時掌握預算編制有關政策及相關規定,有效運用與預算編制相關的信息,結合具體工作職責、資產現狀、當年預算執行情況、下一年度工作計劃,按規定進行項目評審,對單位的收支規模和結構進行預計和測算,采用合適的內部預算批復方法分解下達預算指標,按批復的額度和開支范圍穩妥有序地執行預算。二是建立收支業務內部管理制度。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規定,收入業務實施歸口管理,避免缺乏統一管理和監控導致貪污舞弊或者私設“小金庫”資金體外循環的風險。三是建立債務內部管理制度。政府債務要納入單位預算,嚴禁賬外核算債務,避免單位資產流失風險;設置崗位和人員負責辦理債務相關業務,確保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避免單位利益受損和相關人員舞弊的風險。四是建立政府采購內部管理制度。細化預算項目,明確相關崗位的職責權限,按履職需求和重要程度做好項目入庫排序和預算工作,確保政府采購需求與工作需要緊密相關。五是建立健全資產內部控制制度,明確相關崗位資產管理職責權限,根據資產類別強化個別資產管理制度,確保資產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避免國有資產流失風險。六是建設項目控制制度。建設建設項目內部管理制度。合理設置崗位和人員對建設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經單位領導班子集體研究決定,任何人不得超越權限擅自審批和改變集體決策意見,避免可行性研究走形式致使決策失誤而導致建設項目與預期目標脫離,甚至中途停滯,造成財政資金極大浪費或者單位違紀的風險。七是合同控制。(一)合同訂立控制。單位應明確合同訂立的范圍和條件,必要時可聘請外部專家參與合同訂立工作,在授權范圍內對外簽訂合同,經單位領導班子集體研究決策后簽訂擔保、投資和借貸合同,避免單位違法違規和經濟利益受損及面臨訴訟的風險。(二)合同履行控制。履約中未明確約定的事項要及時簽訂協議補充完善約定事項,避免責任不清合同無法正常履行;要按合同約定條款實施合同內容,或者按程序申請變更調整合同內容,避免經濟利益受損或者面臨訴訟風險。(三)合同登記控制。合同歸口管理部門應對合同的全過程加強管理,指定專人對合同進行分類和歸檔管理,做好合同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避免合同及相關資料丟失和泄露秘密,產生合同糾紛影響合同正常履行及單位或國家利益受損的風險。(四)合同糾紛控制。出現合同糾紛的,單位應在有效時限內積極與對方談判,根據合同約定選擇仲裁或訴訟方式解決無法協商解決的問題,避免處理不當,導致單位利益、信譽和形象受損的風險。八是人事控制。行政事業單位應建立和完善人力資源的激勵約束機制,避免人才流失、工作效率低下;設置科學的業績考核指標體系,對全體人員進行嚴格的考核與評價。
總之,在審計視角下各單位應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通過內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與實施,對經濟活動進行防范和管控,并監督執行,從而保障內部控制建設的有效開展和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切實解決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全面優化內部管理水平。(作者單位:滎陽市審計局)
(責任編輯:趙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