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英國英格蘭西北部的紹斯波特鎮發生17歲男子闖入舞蹈課堂行兇,致使三名女童遇害、多名兒童和成人受傷的慘案,引發廣泛關注。30日,數百名抗議者聚集示威并演化為暴力騷亂。騷亂蔓延至倫敦、利物浦、曼徹斯特、諾丁漢等數十個英格蘭主要城市及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持續十余天。示威者打砸縱火、襲擊警察,暴力不斷升級。隨后,警方公布了嫌疑人的真實身份,加大了打擊暴力行為的力度,騷亂逐漸平息,但余波猶存。這場很大程度上因虛假信息而起的抗議活動緣何演化成大規模的暴力騷亂值得深思。
案件發生后,由于嫌犯未滿18歲,受法律保護,警方未公布其姓名,但有關行兇者身份的謠言在社交網絡上迅速傳播,稱其是偷渡進入英國的激進穆斯林,這煽動起了公眾的反移民情緒,成為針對穆斯林社區及難民收容站的暴力抗議的導火索。盡管警方后來澄清嫌疑人是在英國出生的盧旺達移民后裔,但反移民、反穆斯林騷亂仍持續數日。極右勢力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其一,英國極右勢力以這一突發事件為突破口攫取政治利益。騷亂爆發之初,警方就指責英國極右翼活動分子湯米·羅賓遜是幕后推手。羅賓遜是極右翼組織“英國防衛聯盟”(EDL)的創建者,曾策劃多起反穆斯林暴力抗議活動。雖然該組織現已解散,羅賓遜在騷亂爆發時也身處塞浦路斯,但其仍在臉書(Facebook)等社交平臺上向追隨者發布了大量煽動性信息,并宣稱“現在正是行動起來的時候”。英國新納粹組織和老牌極右政黨國民陣線也都表現活躍。即便是剛當選下院議員的英國改革黨領導人法拉奇在事件之初也稱,懷疑“真相已被隱瞞”,在調查結果尚未塵埃落定之時,這種言論無疑變相推動了謠言的傳播。
其二,極右勢力推動騷亂的主要策略是炒作移民問題,特別是穆斯林移民問題。英國極右勢力歷來將排外與反移民作為其意識形態的核心;近年來,該勢力將傳統種族主義與移民帶來的經濟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強調外來移民導致國家認同危機和諸多社會問題,在英國脫歐過程中這一敘事得到加強。極右勢力傳播肇事者身份的虛假信息,挑起英國社會對穆斯林移民大量涌入帶來族群乃至宗教沖突的擔憂。他們渲染穆斯林移民群體犯罪率高以及英國社會伊斯蘭化等問題,反對英國的多元文化主義和移民融入政策。
其三,社交媒體對此次抗議事態的迅速擴大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極右勢力發布不負責任的煽動性言論,媒體則放任虛假消息傳播、放大民眾的不理智情緒。相較從媒體獲取客觀事實,許多民眾更傾向于被情緒裹挾,選擇相信自己更愿意看到的“真相”,這些現象是西方正面臨的“后真相”社會的挑戰。英國首相斯塔默警告大型社交媒體應盡快刪除非法內容,“在網絡上煽動暴力騷亂同樣是犯罪,法律在任何地方都必須得到維護”。英國通信管理局也要求社交媒體負起安全責任,停止繼續傳播可能激化矛盾、引發仇恨的內容。
騷亂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保守黨執政時期政治、經濟、社會問題加劇,特別是移民政策成為易于引發社會不滿的焦點話題。政治上,2010年以來,以政治穩定著稱的英國六易首相,政黨間博弈激烈,政治丑聞不斷,不同地區、群體間的差距加大,國家治理能力受到普遍質疑。特別是脫歐加劇了英國主要政黨、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紛爭,脫歐結果遠未達到民眾預期,進一步加大了社會裂痕,政府公信力下降。

在經濟層面,全球金融危機、歐債危機、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等多重挑戰嚴重沖擊了英國經濟,致使其長期在衰退邊緣徘徊。英國盡管經濟總量仍在緩慢增長,但人均實際收入水平卻幾乎沒有提高。不僅如此,2021年后,英國爆發生活成本危機,能源價格暴漲,通脹高企,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罷工潮再現。生產率低下、難以吸引投資等問題進一步暴露。
在社會層面,英國的公共服務不足,中下層民眾實際生活水平降低。2023至2024年,英國青年失業率高達13.9%。英國政府試圖通過知識經濟轉型在新興產業領域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但新興產業對工人教育水平和專業技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令不少中下階層白人難以企及,而他們較高的勞動成本又無法與移民競爭。
在此背景下,移民問題成為英國,特別是中下階層白人不滿的重要根源。英國的移民問題由來已久,本地民眾與移民的沖突時有發生。二戰后英國吸納外來移民,彌補勞動力缺口。大量有色人種移民從英聯邦國家涌入,在刺激英國經濟復蘇的同時,也激化了英國社會犯罪率升高、文化碰撞等一系列問題。近年來,全球各地區動蕩不斷,難民與非法移民數量攀升,進一步激起了本地民眾的反移民情緒。英國脫歐期間,右翼民粹政黨利用移民問題大做文章,宣稱脫歐是英國從歐盟手中奪回邊境管理權的唯一辦法。
英國政府長期奉行多元文化主義政策,鼓勵移民保留自己的宗教和民族傳統。但同時,這也加大了移民群體融入主流社會的困難,文化上的隔閡導致了移民和本地居民間的沖突。如2001年,在英國奧爾德姆等地就發生多起亞裔穆斯林與白人右翼青年之間的暴力沖突,造成大規模種族騷亂。
特別是脫歐以來,英國經濟社會發展對外來移民的需求與保守黨減少移民凈流入的強硬政策之間的矛盾加劇。保守黨政府提出的移民上限被反復突破,又為右翼排外勢力提供了口實。蘇納克政府提出了打擊非法偷渡船的計劃,但其上任后仍有5萬名偷渡者乘小船入境。從約翰遜到蘇納克執政時期,保守黨政府力推向盧旺達遣送難民的計劃,引發關于公共利益與人權保護的爭議,在向盧旺達支付高達7億英鎊的費用后,實際遣送的非法移民屈指可數,隨著工黨政府的上臺,該計劃胎死腹中。
當前英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就業、住房、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積弊嚴重,極右勢力很容易將問題歸咎于移民群體。英國輿觀民調顯示,有67%的受訪者認為近年來英國的移民政策是此次騷亂的重要原因。
此次暴力騷亂對于上臺執政不滿一個月的工黨政府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首相斯塔默指責此次騷亂背后是極右分子的推手:“就極右翼分子而言,這不是一場失控的抗議活動,而是一群執意要訴諸暴力的蓄意謀劃的事件。”他宣布將嚴懲暴力活動的參與者,強調重塑英國法律與秩序。截至8月中旬,英國警方已逮捕超過一千名參與者。然而,輿觀民調顯示,近半數英國人認為斯塔默對極右翼暴亂處理不力。英國前首相約翰遜批評工黨政府對公眾的擔憂充耳不聞,根本沒有阻止非法移民的計劃。
這次突發事件是英國經濟社會問題積重難返的表現,其原因并不能如工黨政府所稱的“極右翼的煽風點火”就能涵括。英國當前經濟社會走向不容樂觀,引發暴力抗議的根本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得到解決。騷亂進一步加劇了社會分裂,凸顯了工黨政府解決棘手的經濟社會問題的緊迫性。今年大選中工黨雖取得壓倒性勝利,但人們普遍認為,工黨的勝利更多得益于民眾對保守黨政府政策的不滿,而非認同工黨提出的經濟和社會改革方案。
工黨從保守黨政府繼承的入不敷出的公共財政成為其推行各項改革的巨大障礙,加大了對騷亂標本兼治的難度。7月底,斯塔默政府宣布,對前政府公共財政狀況審計顯示,英國政府已經“破產且支離破碎”,保守黨在本財政年度作出了許多重大支出承諾卻無法籌到足夠資金。在騷亂中,民眾關注的社會福利不足、公共服務設施破敗、地區貧富差異加劇等問題都需要巨額公共財政投入的支持。工黨在大選時承諾將在執政100天內推出“工薪階層新政”,包括引入反映生活成本的“真實生活工資”取代最低工資,但這些如果不大規模增加稅收恐難以兌現。

在作為騷亂焦點的移民問題上,工黨政府承諾強化限制移民數量的政策執行力度,但具體措施仍不明朗,在非法移民積案處理、管控偷渡船只等問題上仍不得不延續保守黨的政策。工黨廢止了保守黨政府力推的“盧旺達計劃”,但其主張的遣返和引渡協議的可行性遭到普遍質疑。在保守黨移民政策進一步右轉、右翼民粹政黨改革黨在英國政治中影響力加大的情況下,工黨面臨在回應社會限制移民呼聲、經濟發展需要以及社會包容的價值觀之間平衡取舍的壓力。英國此次爆發13年來最大規模的反移民騷亂無疑也使英國的社會團結和國家凝聚力面臨更大的考驗。
(王展鵬為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溫嘉璇為北京外國語大學英國研究中心研究生。本文為北京外國語大學“雙一流”重大標志性項目國別區域研究發展報告〈2024〉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