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今日俄羅斯”報道,6月2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俄可能恢復陸基中程和短程導彈的生產和全球部署。他的原話是,“我們將審議俄羅斯在單方面暫停部署陸基中程和短程導彈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中程彈道導彈一般特指射程在500至5500千米之間的陸基導彈,雖在使用上不如短程導彈那樣方便,戰略上不如遠程導彈那樣具有較大威懾作用,但有其自身戰術特點。首先,填補了短程和洲際導彈的空白,可對周邊國家和地區形成較大規模的威懾。其次,射程適中,現代制導技術已能滿足其較為精確的打擊要求,因此不僅可用于傳統的中小當量核打擊,還能滿足較大威力的常規打擊需要。第三,外觀尺寸和整體重量適中,既可設計成公路機動系統,又可采用較為復雜的地面測量和定位系統,提高遠程打擊精度。另外,中程導彈采用筒式冷發射后,其發射車可迅速轉移重新裝彈再次發射,這就提高了備份導彈的生存和作戰能力。
中導帶來的核威懾不確定性是美蘇當年能達成一致的原因之一。1987年美蘇簽署的《中導條約》后,一同銷毀了射程自身介乎500至1000千米之間的短程導彈,以及射程介乎1000至5500千米之間的中程導彈,包括搭載常規與核彈頭的彈道導彈和陸基巡航導彈,以及陸基發射器。但是在2019年8月2日,美國宣布退出《中導條約》,之后重啟中導研發和部署。
俄方在美方毀約之后并沒有恢復生產或部署此類武器。按照普京的說法,條約破裂后,俄一直在履行承諾,即“只要美國不在全球任何地方部署此類系統,俄就不會生產這些導彈,也不會部署它們”。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美國已將中短程導彈運到歐洲用于軍演,還以演習為由在菲律賓部署陸基中導系統,揚言將于2024年內在亞太實現常態化部署。對此,俄不能置之不理。
俄重啟中導在技術方面并無太高門檻。當年在蘇聯銷毀的導彈中,“SS-20”中遠程導彈和“SS-23奧卡”近程導彈性能最為先進,有觀點認為,這正是俄重啟中導的底氣所在。
“SS-20”是蘇聯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研制的中遠程固體燃料彈道導彈,其戰斗部由三個裝在平臺上的可以單獨分導的彈頭組成,每枚當量15萬噸,射程5000千米,命中精度400米。“SS-20”使用冷發射技術,機動性能良好。
“SS-23”是蘇聯在20世紀80年代研制的第三代地地戰術導彈,長度7.5米,彈徑0.89米,彈重4360千克,采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具備兩棲能力,最大射程達500千米,采用慣性制導技術,偏差距離減小到350米以內,也配備了先進的突防技術。
雖然這兩款導彈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它們的技術遺產保留下來。“SS-20”本由“SS-16”洲際彈道導彈的兩級組成,在《中導條約》簽署后,蘇聯在“SS-20”兩級火箭的基礎上加裝了第三級,就變成了“白楊”洲際導彈。后來,俄羅斯在“白楊”基礎上推出了改進型“白楊”M和“亞爾斯”。因此,俄想恢復當年的“SS-20”,只需要去掉第三級火箭即可。
“SS-23”被銷毀后,俄在20世紀90年代又研發了與之非常相似但性能更為先進的“伊斯坎德爾M”戰術導彈,其基本型長7.3米,可攜帶核彈頭和常規彈頭,常規彈頭重700千克,戰斗全重4噸,采用單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突防速度為5.9馬赫,射程50至480千米,采用慣性制導+衛星導航(GPS/GLONASS)+景象匹配制導等多種制導方式,最高精度2米,延長射程亦非難事。“伊斯坎德爾M”還是一個多功能的發射平臺,俄已將9M729巡航導彈整合進“伊斯坎德爾M”導彈系統。雖然俄聲稱9M729的射程仍舊為480千米,但這是其自行限制的結果,一旦相關限制被取消,俄很快將擁有實戰陸基中導。
俄一旦重新擁有并部署中導,影響將是巨大的。首先,可能對烏克蘭的防御能力造成更大壓力,迫其調整部署,從而增加烏克蘭危機的復雜性。其次,可能導致一些國家對俄采取制裁措施,同時刺激烏克蘭和北約的東歐成員國要求更強大的集體防御能力,從而加劇地區軍備競賽。
美國已在波蘭、羅馬尼亞部署了可發射戰斧巡航導彈的陸基宙斯盾系統。同時,美國用于陸基發射戰斧巡航導彈和“標準-6”多用途導彈的“堤豐”武器系統也趨于成熟。另外,美國陸軍和海軍于今年5月在巴金沙太平洋導彈靶場聯手完成了代號為“TR-2”的LRHW/CPS高超聲速導彈首次全作戰配置下的全程飛行試驗。一旦美國以俄重啟中導為理由加速研制和部署這些系統,將會導致更嚴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