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以色列政府宣布將“沒收”約旦河西岸12.7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土地,用于未來開發。以色列非政府組織“現在就和平”表示,這是自1993年巴以簽署對雙方和平進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奧斯陸協議》以來,以政府對巴最大規模的土地兼并,這無疑將進一步加劇新一輪巴以沖突中加沙地帶的緊張局勢,增加通過“兩國方案”解決巴以問題的難度。事實上,此前以政府便已將這片土地列為軍事區,并禁止其他地區的巴勒斯坦人進入。巴以問題持續至今已有百余年,以色列在歷史上頻頻“沒收”巴勒斯坦土地的行為究竟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作為以色列極右翼政黨“宗教猶太復國主義者黨”領導人,現任財政部長斯莫特里赫對政府的這一“沒收”行為表示支持,他稱將該土地國有化是“以色列一個重要的戰略舉措”,以色列將以“戰略性方式”努力推動定居點建設運動。他的支持并不令國際輿論意外,因為以所有極右翼政黨都認為巴勒斯坦不擁有任何約旦河西岸領土,以色列只是需要在合適的時機將整塊西岸土地并入本國。
然而,以色列國內對此并非一致贊同?!艾F在就和平”組織猶太人定居點活動追蹤項目主管米茲拉希明確反對該舉動,認為此舉旨在將巴勒斯坦人驅趕到遭猶太人定居點包圍的孤立土地上,令巴勒斯坦無法獨立建國。從地圖上看,以色列“沒收”的這12.7平方公里土地可沿著一條與約旦接壤的關鍵走廊,將兩塊現存猶太人定居點連在一起,這將使巴勒斯坦更加難以把遭到分割的巴方土地連接起來,其周邊巴居民的生存困境被進一步加大。
一些國際人權組織也加大了對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施行“種族隔離”的譴責,認為此次“沒收”土地的舉動明顯違反國際法。但以政府對所有指責均予以否認,認為這是對以國家合法權益的攻擊。算上這一次“沒收”的土地,以色列在今年已占據約旦河西岸逾23平方公里土地。聯合國亦對這種行為提出批評,認為以正朝錯誤方向前進,應盡快放棄土地兼并轉而尋找扶助巴勒斯坦盡快建國的方案。
巴以問題迄今已持續百余年,其本質上是以色列猶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對約旦河西岸到東地中海沿岸約2.5萬平方公里土地的爭奪。從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國起,以色列就在巴以對決中牢牢把握了主動權,除在1978年以色列和埃及簽署《戴維營協議》實現和解,以方為換取埃及對本國的承認而“吐出”占領了12年的西奈半島外,以色列在歷次中東戰爭和巴以沖突中都能擴大自己的領土或實際控制區,而巴勒斯坦的領土則被進一步蠶食和碎片化。
在決定現代中東格局的歷次戰爭中,以色列在第一次和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占據的土地面積最大。第一次中東戰爭的起因是以色列根據1947年聯合國決議,于1948年5月14日在特拉維夫正式建國,當時巴尚無完備的武裝力量,其周圍的阿拉伯國家,主要是埃及、伊拉克、約旦、黎巴嫩、敘利亞向新生的以色列國宣戰,并組成聯軍進入巴勒斯坦。但最后阿拉伯聯軍輸給了以國防軍,后者所獲地盤反而比聯合國決議規劃的還要大,近一百萬巴原住民只能離開故土,他們中的大部分到現在都還在周邊阿拉伯國家流浪,無法返鄉。
1967年爆發的第三次中東戰爭(即六日戰爭),對現代以色列版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此戰以色列先輸后贏,在六天不到的時間里,將其南部的埃及軍隊和北部的敘利亞、黎巴嫩聯軍徹底擊潰。以色列在戰后將加沙地帶、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含東耶路撒冷)及戈蘭高地都并入本國版圖,國土面積從1.5萬平方公里猛增到約八萬平方公里。此戰后,以民眾,特別是世界各地的猶太新移民,在以政府的支持下開始在上述新占領土地上建立猶太人定居點,此后以建設猶太人定居點的合法性問題便一直爭議到現在。
以色列在所占土地或爭議土地上建設猶太人定居點的一般步驟是:先驅趕擬開發地區的巴原住民,隨后對該地區實施軍事控制、建立軍事管理機構,此后再在該地區建立具有容納猶太新移民功能的軍事據點,最后將該據點逐漸發展為民用社區,政府通過提供經濟激勵和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鼓勵猶太人遷入這些地區。1977年,以右翼政黨利庫德集團在梅納赫姆·貝京的領導下上臺執政,此后定居點建設被進一步加快。貝京政府認為,建設定居點是確保以安全和鞏固其對約旦河西岸地區控制的重要手段。
為了讓以色列對約旦河西岸的開發更加有法可依,以色列政府連續出臺多部法案來推動定居點建設。1980年,以通過《耶路撒冷法》,宣布之前由約旦政府托管的東耶路撒冷為以“完整和統一的首都”的一部分。該法案雖主要涉及耶路撒冷,但也反映出以加速在西岸擴張的政策意愿。次年,以又迅速通過《市鎮法》,允許在西岸建立市鎮委員會,負責管理定居點。該法案的出臺使以對定居點的管理更加系統化、正式化,也便利了更多猶太人進入西岸居住。

1981年,以色列國會通過《戈蘭高地法》,正式將戈蘭高地納入以色列的法律和行政管轄范圍。此后,以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促進戈蘭高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包括發展農業、旅游業和住宅建設等產業。雖然該法案直接涉及的是戈蘭高地,但它的通過標志著以政府意欲正式吞并所占領土的政策傾向。雖然以未頒布任何宣布吞并約旦河西岸的法案,但以已開始在西岸開發越來越多的被占土地。不過,國際社會普遍不承認其舉動,聯合國安理會還在當年通過了第497號決議,宣布該法案“無效且不具國際法律效力”。
盡管1993年簽署的《奧斯陸協議》啟動了以巴和平進程,但以色列在簽署協議后并未停止定居點建設。相反,其定居點總數和規模仍在不斷擴大,尤其是在約旦河西岸,這導致西岸領土被進一步碎片化。2005年,考慮到本國在加沙的定居點頻繁遭受來自巴武裝組織襲擊,以政府認為繼續維持這些定居點的安全代價與財政成本過高,同時美國和歐盟也長期呼吁以自部分被占巴領土撤離,來推動巴以和平進程,因此以決定從加沙撤軍,并拆除了加沙所有猶太人定居點。然而,此后以政府反而將更多關注和資源投入發展在約旦河西岸的定居點上。
為推動更多猶太人到爭議領土定居點居住,以色列政府還采取了一系列惠民舉措。以政府對定居點的廣泛支持包括財政補貼、基礎設施建設和法律保護等。對于民眾最關心的安全問題,以國防軍在約旦河西岸設有專門的軍事單位保護定居點。定居點周圍通常也有安全圍欄和檢查站,以國防軍常年定期巡邏,并在發生沖突時迅速反應。一些較大的定居點還有自己的民兵組織,配合以國防軍進行防衛工作。在房屋產權方面,定居點的房屋通常歸定居者個人或定居點社區所有,但土地產權較為復雜。
截至目前,約旦河西岸共有超過150個正式的猶太人定居點,及大約100個未經授權的具有定居點雛形的前哨站。約旦河西岸的總面積約為5655平方公里,以色列定居點及相關基礎設施已占用該地區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此外,以還在西岸建設了大量安全隔離墻,將定居點與巴社區隔離開來,從而進一步控制該地區土地。從人口規模上看,西岸定居點共居住著約46萬~48萬猶太人,占西岸總人口的約15%,占以色列總人口的約6%。
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有一些重要定居點,通常位于戰略要位。其中最重要的名為馬阿勒阿杜明,位于耶路撒冷以東約七公里處,屬于耶路撒冷近郊,該定居點已擴展成一個規模較大的社區,居住人口約四萬。以政府認為該定居點對耶路撒冷的安全保障和以東部防御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不打算在任何和平協議中放棄該定居點。其他重要定居點還有位于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之間的莫迪因伊利特,居住人口約7.5萬,它已成為一座人口快速增長、正統猶太教徒哈瑞迪派人士聚集的小型城市。
綜上所述,如今定居點問題已成推進巴以和平進程的重要障礙之一。巴勒斯坦人認為以不斷擴展定居點建設嚴重威脅他們建立獨立國家的愿望,因此在任何巴以和平協議中巴方都需要解決定居點問題,可能的解決方式是土地交換或以方自定居點撤離等。以“沒收”約旦河西岸土地、建設定居點在國際法和國際關系上無疑具有高度爭議。盡管以稱“沒收”土地是依據其國內法案和“歷史性權利”,但國際社會普遍不承認其行為的合法性。該問題對本輪巴以沖突的未來走向也有深遠影響,正成為雙方和談的重要障礙之一。
(作者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世界經濟副研究員、以色列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