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是物理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將理論與生活實踐相聯(lián)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但是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大部分都為演示實驗或者是觀察實驗,實驗教學一直都被初中教師所忽視,教師并未讓學生真正多次接觸實驗,導致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差。教師要探究更為科學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將小組合作學習引入實驗教學中,提高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效果。
一、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探究
在物理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十分重要,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能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更為積極地與他人合作。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在合作中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物理實驗中,提高注意力,幫助學生實現(xiàn)綜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這一實驗中,教師就可以積極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教師先提出本節(jié)課的主要問題:“杠桿的平衡條件是什么?”“這些杠桿平衡的條件有什么作用?”讓學生根據(jù)預習的內(nèi)容提出相應的假設。學生提出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動力×動力臂= 阻力×阻力臂。之后引導學生開展設計實驗。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開展討論。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觀察,以防有學生搭便車或者是渾水摸魚。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提示,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討論和總結。如:一位學生說,當杠桿處于水平狀態(tài)時,在這個杠桿的兩端放置鉤碼可以讓杠桿得到平衡,這個時候鉤碼的重量就是動力、阻力的大小。還有其他小組學生提出力臂的大小也可以進行重新計算,如掛鉤碼處到支點的杠桿長就是力臂的大小。教師提問,其他小組的學生是否同意這個觀點;另一個小組的學生補充說,這樣就可以計算動力×動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大小,然后比較數(shù)值的大小就可以得到結論了。學生相互討論的效果十分有效,而且在相互探討的過程中提升了思維能力。之后繼續(xù)進行思考和討論,引導學生進行完整的思考。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但是每一個人都要組裝自己的實驗裝置,親自動手去進行實驗,遇到問題之后小組內(nèi)部進行討論,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綜合能力。很多學生在進行多次實驗之后都發(fā)現(xiàn)了規(guī)律,然后開始互相討論和分享,并說出自己是如何思考和總結的。有的學生為了更加清晰地呈現(xiàn)數(shù)據(jù),并方便之后進行計算,將數(shù)據(jù)全部放在了表格當中。數(shù)據(jù)表格的第一行是名稱,包括動力、動力臂、動力× 動力臂、阻力、阻力臂、阻力×阻力臂。最后,學生在杠桿的左邊一段嘗試用彈簧秤提起杠桿,并且順時針轉動,這個時候?qū)W生讀出具體的數(shù)值。到此為止,全部的實驗環(huán)節(jié)結束了。很多學生在實驗中都遇到了問題,導致得出的數(shù)據(jù)并不準確,教師讓學生觀察小組內(nèi)其他試驗成功的學生的操作步驟,思考自己的步驟是否存在錯誤。在實驗結束之后引導學生繼續(xù)進行獨立的分析和論證。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教師可以進行評估和交流。最后伴隨著小組合作的拓展,學生再面對各種問題都能通過小組合作進行解決。確立以學生為主導地位的學習方式,學生在面對問題的過程中就能自主進行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進行探索,面對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就可以依靠團隊進行解決,從而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初中物理知識,培養(yǎng)初中物理思維。
二、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
物理學科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其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等綜合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要積極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結合小組合作學習的內(nèi)涵,根據(jù)學生上課時的真實表現(xiàn)制訂教學策略,并學會隨機應變,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對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概念,促進學生物理綜合能力的提升。靈活的教學方式還能夠引導物理實驗課堂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可以在小組合作中充分思考,以此獲得持續(xù)的進步。
例如,在教學“研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時,教師就可以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首先,教師提出問題:“影響斜面機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在光滑程度一樣的斜面上,當傾斜程度不一樣時,斜面的機械效率一樣嗎?”學生提出相應的假設和猜想,認為摩擦在其中起了關鍵的作用,機械效率會隨著斜面的傾斜程度、光滑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進行簡易實驗之后再來進行假設。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使用不同粗糙程度但是斜面一樣的工具,學生發(fā)現(xiàn)摩擦在其中起著關鍵的作用。采取這樣的調(diào)整方案可以讓物理基礎一般的學生進一步夯實物理知識,并且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學生緊接著開始做實驗,用彈簧測力計將放在斜面上的木塊勻速向上拉,這個時候可以記住兩次拉力的大小,然后測量木塊的重量和斜面的長度以及斜面的高度。之后改變木板的傾斜程度,再次測量兩次斜面的機械效率,并將測量數(shù)據(jù)填入表格。最后,分析數(shù)據(jù)并且進行論證,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部進行評估和交流。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并且調(diào)整教學策略,主要是幫助后進生或者是在實驗中出現(xiàn)困難的學生解決問題;如果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都存在共性的問題就需要及時進行干預,如果只是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就可以進行單獨指導或者是讓組內(nèi)實驗成功的學生進行指導。這樣的方法既減輕了學生的壓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讓同一個小組的學生獲得更大的進步。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根據(jù)每位學生掌握初中物理知識的程度和理解方式的不同,采取針對性措施,幫助學生解決物理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初中物理思維,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
三、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小組合作學習
自主學習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能夠反思自己,獲得長足的進步。教師要打破固有的學習模式,幫助和引導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與其他小組合作的過程中能夠提出自己的觀點,充分吸收他人正確的思想,從而幫助自身突破固有的思維,培養(yǎng)學習意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可以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在物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思考的過程與組內(nèi)成員進行分享,從而真正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樂于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例如,在教學“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中,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小組合作學習。這個實驗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教師讓學生思考需要的器材并且去實驗室自主選取,學生認為需要的有刻度尺、彈簧測力計、鉤碼、鐵架臺、滑輪組、長約2 米的細線。學生在選擇的同時就會思考如何選擇合適且正確的器材,從而促使他們自己去翻閱書籍并且確定正確的實驗器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學會安裝裝置,從而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裝置完成之后學生需要勻速向下拉動彈簧測力計,使得鉤碼升高,在彈簧測力計上讀出拉力的大小。這些看似簡單的步驟在實際操作中十分困難,很多學生無法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從而導致彈簧測力計上的數(shù)值非常不穩(wěn)定,因此需要進行多次嘗試。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準備和思考,避免學生產(chǎn)生慌aV7lEua+M35pWQWQrT55aA==亂而打亂自身的思路。在實驗過程中需要記錄具體的實驗裝置、鉤碼總重力、鉤碼的上升高度,做的有用功以及拉力的移動距離,包括總功和機械效率。
四、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促使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是每一位教師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問題,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正視同一個小組中不同學生的實際差異。雖然小組合作的模式能夠充分發(fā)揮尖子生的輻射帶動作用,但是學生自身學習能力的差異依然存在,教師需要將小組合作模式與分層教學策略結合起來,調(diào)動小組中各成員的學習探究積極性。
例如,教師在講解“液體壓強”的相關知識時,由于“壓強”這一物理概念對于初中生來說較為陌生,很多學生在初次接觸液體壓強的時候會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難。當然,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在面對新的物理概念時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接受程度,對于班級中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在簡單介紹完液體壓強的概念以后就可以引導他們進行實驗設計以驗證液體壓強的存在,同時摸索液體壓強的規(guī)律。而對于班級中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教師應該以學習目標或?qū)W習任務的形式來引導他們參與到第一梯隊學生的實驗設計之中,在整個實驗設計和落實的過程中發(fā)揮出自己的作用。對于小組中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來說,設計和落實實驗的難度較大,教師應該鼓勵他們在觀察和分析的時候多看多問,了解清楚本小組設計實驗的思路和整個實驗的驗證流程,這對于提高他們的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尊重每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通過取長補短的方法,引導學生之間相互彌補對方的不足,從而促使學生更好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隨著小組合作學習的不斷深入,小組內(nèi)學生在物理學習方面的不足都能被改正和彌補,從而促使他們在考試中取得較好的成績,培養(yǎng)物理思維。
五、綜述
本文從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探究;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小組合作學習;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促使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等四個方面闡述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探究的策略,其關鍵是教師要明確核心要義,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情確定和調(diào)整策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