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中,重癥加護病房即ICU是最“接近”死亡的地方。在其中接受治療的患者生命垂危,多數人處于無意識的昏迷狀態。但從另一個角度看,ICU也是挽回重癥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線。在那里,醫護人員除了會使用先進的醫療設備,實施全面的治療措施,還會為患者提供科學合理的營養保證,幫助患者戰勝病魔,盡早轉出ICU。那么,ICU中的醫護人員如何保證“口不能食”的重癥患者的營養攝入呢?本文將帶您一探究竟。
營養支持的作用不容忽視
進入ICU接受治療的患者包括:急性、可逆、已經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存在各種高危因素,具有潛在生命危險的患者;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礎上,出現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的患者。
重癥患者的機體處于高度應激狀態,代謝水平比普通人高,對營養的需求高于健康人群。但是,很多重癥患者存在吞咽障礙,難以正常進食,即使能正常經口進食,部分患者也可能因為器官功能損害等問題,無法從普通食物中正常攝取充足的營養。如果熱量供給不足,患者很容易發生營養不良,導致肌肉大量流失、免疫應答水平下降、組織愈合速度減慢等問題,甚至引起更嚴重的并發癥,造成生命危險。
數據顯示,在ICU接受治療的患者當中,病情相對輕微者的治療時間為1周左右,病情嚴重者甚至可能超過3個月。在如此漫長的治療期內,患者必須得到及時、得當的營養補充,才能減少死亡風險,降低病情的危急程度,增加康復的希望。
“怎么吃”更有利于機體恢復?
危重癥患者接受營養支持的途徑有3種,包括腸內營養、腸外營養和二者的聯合應用。
1.腸外營養
腸外營養是經靜脈途徑為患者供給所需要的營養素。簡單來說,就是靠輸液的方式,把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水等營養物質輸入患者體內,維持生命體征的穩定。當患者的胃腸功能出現嚴重障礙時,腸外營養可以提供足夠的營養支持,促進康復。
進行腸外營養,營養素會直接進入患者的血液,不通過胃腸道吸收。短時間進行腸外營養并無不可,但超過一定時間,可能導致腸道菌群紊亂,容易誘發腸炎等問題。+nuip4fGBWp0wa0M9OXVyh3JO5TBwvEtN1LqW2A/HtA=因此,除非是罹患嚴重胃腸道疾病的危重癥患者、月齡太小的嬰兒等人群,否則不應長時間接受腸外營養。
2.腸內營養
腸內營養是經胃腸道提供人體代謝需要的營養物質及其他各種營養素的營養支持方式。與腸外營養相比,腸內營養更符合人體的生理特點,更有助于維持腸黏膜結構和屏障功能的完整性。研究顯示,腸道不僅是消化器官,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腸道健康受損會直接影響危重癥患者的康復進程。
腸內營養支持包括口服和經導管輸入兩種途徑。意識清醒、身體條件允許的患者,可以口服質地合適、營養素配比合理的營養制劑。無法經口進食的患者,可以采用鼻胃管、鼻腸管和胃空腸造瘺管等途徑輸入營養制劑。鼻腸管的導管末端位于患者的腸道內,可以有效降低胃食管反流和誤吸風險。誤吸風險高的患者更適合采用鼻腸管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治療。
進行營養支持前
應為患者進行營養風險評估
ICU患者是否應該接受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應由醫師綜合考慮患者的年齡、入住ICU的時長,病情的危重程度等因素,進行營養風險評估后確定。《中國成人ICU患者營養評估與監測臨床實踐指南》建議,重癥患者入住ICU后的48 小時內,應使用營養風險篩查2002(即NRS-2002,是歐洲腸外腸內營養學會開發的營養篩查工具)或者危重癥營養風險評分(NUTRIC評分)進行營養風險篩查。評分≥5分時,表明患者存在高營養風險,應盡快啟動營養支持治療。
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的營養制劑
不同于健康人群能自主選擇自己愛吃的食物,ICU患者無法根據個人喜好選擇飲食。醫師、營養師會根據患者病情,選取合適的營養制劑。
1.腸外營養制劑
腸外營養制劑包括氨基酸制劑、脂肪乳劑、維生素制劑、微量元素制劑等。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營養需求開具處方,根據特定比例將各類營養制劑進行配制,再輸注進患者體內。
2.腸內營養制劑
(1)非要素型制劑:也被稱為整蛋白型腸內營養制劑,是以整蛋白或蛋白質游離物為主要氮源,口感比較好,適用于胃腸道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非要素型制劑既可以口服,也可以進行管飼喂養。
(2)要素型制劑:以蛋白質的水解產物,如氨基酸、多肽為主,混合葡萄糖、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制成,化學成分明確,基本不含殘渣,但口感較差。由于其中的蛋白質經過水解,因此更容易消化吸收。要素制劑適用于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部分受損的患者,一般通過管飼喂養。
(3)組件型制劑:指僅以某種營養素為主的制劑,比如主要含蛋白質的組件制劑、主要含碳水化合物的組件制劑等。如果患者缺乏某種營養素,可以進行針對性補充。
(4)疾病特異型制劑:由于疾病或功能障礙,部分患者可能有特殊的營養需求,需要使用特定的營養制劑,以達到治療目的。比如,腫瘤適用型腸內營養制劑具有高脂肪、高能量、低碳水化合物的特點,可以滿足患者的高代謝需求。
腸內營養制劑有很多選擇,醫師會根據患者的消化吸收能力、疾病情況、代謝狀況選擇合適的制劑。ICU中的醫護人員會詳細記錄每一位患者的腸內營養制劑類型、喂養次數、單次喂養量,并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用藥方案、胃殘留量、機體對營養制劑的反應,比如是否發生腹脹、腹瀉、血糖升高、浮腫等,進行及時調整,以保證患者的安全。
如果說先進的治療技術、醫護人員過硬的專業水平是ICU患者對抗病魔的得力“武器”,那么,營養支持就是促進病情康復的“彈藥”。給予足夠的營養支持,加上及時的治療,很多重癥患者有希望康復,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