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提出了以那達慕節為主題的鄉村旅游節慶活動,開發鄉村旅游文化產品以及創新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等融合方式,分析了這些方式對鄉村旅游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影響。最后,總結了那達慕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鄉村振興;傳統文化;鄉村旅游;那達慕
中圖分類號 F30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17-013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7.029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Naadam Culture as an Example
Saqira
(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0)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poses integration methods such as rural tourism festival activities with the theme of Naadam festival,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cultural products, and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s, and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se methods on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rural tourism.Finally,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Naadam 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were summarized,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Traditional culture;Rural tourism;Naadam
基金項目 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2024年度一般項目“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內蒙古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路徑研究”(YB2445)。
作者簡介 薩其拉(1985—),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副研究員,碩士,從事鄉村文化、生態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4-07;修回日期 2024-06-16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部署,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旨在實現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提升農牧民生活質量,促進農牧業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文化為魂。鄉村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和源泉,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載體。傳統文化是鄉村的靈魂和特色,也是鄉村旅游的核心資源和吸引力。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1]傳統文化與鄉村旅游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和互動。一方面,傳統文化為鄉村旅游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形式,使鄉村旅游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另一方面,鄉村旅游為傳統文化提供了有效的載體和途徑,使傳統文化得以保護、傳承和創新。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傳統文化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探索傳統文化與鄉村旅游的有機結合,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鄉村旅游的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的支撐和動力。那達慕文化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文化,是內蒙古地區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作為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那達慕對內蒙古地區的現代化發展也有一定貢獻。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可以通過那達慕文化推動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從而促進內蒙古鄉村振興。
1 那達慕文化與鄉村旅游的融合方式
那達慕文化與鄉村旅游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親和力和契合度。那達慕文化是蒙古族民族特色的集中體現,是鄉村旅游的核心資源和吸引力;鄉村旅游是那達慕文化的有效載體和途徑,是那達慕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的重要手段。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那達慕文化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不僅有利于提升鄉村旅游的品質和水平,也有利于促進那達慕文化的活力和影響。
1.1 以那達慕節為主題,打造鄉村旅游節慶活動
那達慕節是蒙古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活動之一。通過將那達慕節與鄉村旅游相結合,可為游客提供獨特的產品、服務和體驗,如參與賽馬、射箭、摔跤等比賽,觀看歌舞等表演,品嘗奶茶、手把肉等美食,住進蒙古包,體驗草原生活等。這不僅能夠滿足游客的多樣化需求,也能夠展示蒙古族的民族風情和民族精神。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每年都會舉辦“中國·錫林郭勒草原那達慕”大型旅游節,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游客前來參與。該旅游節以那達慕節為主題,圍繞“草原文化”“草原生態”“草原經濟”三大板塊,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如草原馬術表演、草原歌舞晚會、草原美食節、草原婚禮體驗、草原攝影大賽等。該旅游節不僅展示了錫林郭勒盟豐富多彩的草原文化和生態資源,也促進了錫林郭勒盟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和繁榮。“根據2020—2022年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2020年全區國內游客人數為12 494.39萬人,國內旅游收入為2 404.06億元”[2]。“2023年全年累計接待國內游客2.3億人次,是上一年的2.49倍;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 354.68億元,是上一年的3.18倍”[3]。
1.2 以那達慕文化為內容,開發鄉村旅游文化產品
那達慕文化包含豐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如體育、服飾、建筑、飲食、歌舞等。通過將這些元素與鄉村旅游相結合,可以開發出具有特色和價值的文化產品,如那達慕體育用品、那達慕服飾飾品、那達慕建筑模型、那達慕美食特產、那達慕歌舞音像、那達慕詩詞書籍等。這不僅能夠增加鄉村旅游的收入和效益,也能夠傳播和弘揚那達慕文化。內蒙古自治區第33屆旅游那達慕會場,“錫林好禮”文創產品蒙古包內,短短幾個小時那達慕徽章、錫林景點打卡冊、中國馬都擺件已所售無幾,“五畜祈福”、印有馬都logo的雪糕和預制菜,繪有貝子廟、敖包山等景點的文具和冰箱貼,以及帶有錫盟文旅符號的擺件、首飾、帽子、工藝品受到游客們的青睞。來自錫林浩特市駿馳旅游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的敖日其楞說:“從云南、江蘇、北京、天津等地來的游客特別喜歡這些,已購買產品的外地游客達百余人,預計今天那達慕會場的銷售額就有2萬元”[4]。隨著那達慕熱度的持續攀升和各地游客的激增,各種文創產品也在那達慕會場頻頻“出圈”,屢屢掀起消費熱潮,為那達慕文旅活動再添“一把火”。
1.3 以那達慕文化為靈感,創新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那達慕文化具有強烈的創造性和活力性,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需求,使那達慕文化不斷創新和變革。通過將那達慕文化與鄉村旅游相結合,可以創新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如將那達慕文化與沙漠、草原、濕地等自然景觀相結合,打造沙漠旅游節、草原旅游節、濕地旅游節等;將那達慕文化與集體婚禮、詩歌朗誦、廟會祭祀等社會活動相結合,打造集體婚禮那達慕、詩歌那達慕、廟會那達慕等;將那達慕文化與科技、教育、公益等現代領域相結合,打造科技那達慕、教育那達慕、公益那達慕等。這些模式不僅能夠拓展鄉村旅游的市場和空間,也能夠豐富和更新那達慕文化。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每年都會舉辦“中國·阿拉善沙漠環保節”,將那達慕文化與沙漠環保相結合,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如沙漠馬拉松、沙漠越野、沙漠種樹等。該環保節以那達慕文化為靈感,圍繞“沙漠之美”“沙漠之愛”“沙漠之行”三大主題,倡導了一種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該環保節不僅創新了阿拉善盟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也促進了阿拉善盟的生態建設和社會責任。
2 那達慕文化與鄉村旅游的融合效果
那達慕文化是內蒙古地區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它向外界展示了內蒙古的地域文化,吸引了廣大游客的興趣,是內蒙古鄉村旅游業的重要資源。鄉村旅游是那達慕文化創造性轉化及創新性發展的有效載體和途徑。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開展那達慕文化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不僅可以促進鄉村旅游的高質量發展,還可以促進那達慕文化的傳承發展,對內蒙古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2.1 促進了鄉村旅游的經濟效益
那達慕文化作為內蒙古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日之一,是影響廣泛的文化活動,包括遠近相聚、摔跤、快馬比賽、射箭等,通過舉行有趣的祭祀儀式記錄慶典活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那達慕不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游客,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外游客。內蒙古大力支持那達慕文化與鄉村旅游的結合發展,游客通過觀看賽馬、射箭、摔跤、觀看草原歌舞、韻文等表演,體驗草原放牧生活,為游客提供獨具特色的北疆文化服務。這些活動不僅滿足了游客的多樣化需求,也體現了北疆文化的獨特特點,讓更多的人看到內蒙古地區的文化特色。
那達慕文化和鄉村旅游的融合,提升了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增加了游客數量和當地收入,帶動了交通、住宿、餐飲、購物等鄉村旅游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是增加農牧民就業機會和收入,改善農牧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如農牧民參與那達慕節的組織和籌備,提供那達慕文化相關的產品和服務,開展那達慕文化相關的創意和創新等。2023年7月23—25日舉辦的第33屆那達慕,接待游客20.67萬人次,旅游收入1.93億元,有效延伸了文化旅游經濟的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5]。據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數據,2023年1—8月,全區文化旅游市場從恢復性增長走向持續繁榮發展,全區接待國內游客1.55億人次,旅游收入2 298億元,分別是上年同期的2.24和2.85倍,是2019年可比標準的1.38倍和1.44倍[6]。其中,以那達慕文化為主題或內容的鄉村旅游節慶活動和文化產品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和份額,為鄉村旅游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那達慕文化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為農牧民增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如參與游藝會的組織和籌備工作,提供有關游藝會的產品和服務,開展有關游藝會的創意和創新等活動,為社會人士創造了就業機會。周邊農牧民為來那達慕大會的遠近游客提供了各方面的服務,通過裝修自己的家園,搭建蒙古包,準備餐點為游客制作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餐飲,或者牽著馬讓游客騎馬參觀鄉間風光等方式增加收入。
2.2 促進了鄉村旅游的社會效益
“那達慕”文化旅游傳播是重現和再塑“儀式”與“慶典”的過程,通過儀式化的體驗,去感受蒙古族生活經驗與精神傳承。歷經幾百年的時間考驗,“那達慕”文化是保留和延續著蒙古族傳統極具生命力,喚醒民族共同的記憶,極具代表性的重大節慶儀式。“那達慕”大會通過儀式和慶典凝結精神價值,形成共同文化信仰。“那達慕”文化旅游還需深刻提煉文化符號,重塑傳統儀式,堅定文化自信,實現社會文化的雙重價值[7]。那達慕文化與鄉村旅游的融合,可以增強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傳承和弘揚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蒙古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文化自信。同時也是促進不同民族和地區的交往交流,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 2023年由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主辦的2023·中國(阿爾山)旅游大會——興安盟那達慕大會隆重舉行。來自國內各地的游客以及埃塞俄比亞、肯尼亞、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22個國家的游客齊聚草原盛會,共慶草原盛會,讓草原盛會具有國際風范[8]。
內蒙古旅游以那達慕文化為主題或內容的鄉村旅游節慶活動和文化產品占據了較大的比重和份額,為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和社會意義。那達慕文化和鄉村旅游的融合,也為不同民族和地區之間提供了良好的交往交流,相互了解,與其他地區、其他國家合作的平臺。如通過那達慕大會活動,增進了其他民族對蒙古族歷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了解和尊重。通過那達慕文化產品分享了蒙古族在藝術、技藝、智慧等方面的成果和經驗,促進了民族間的相互了解。通過那達慕文化創新,促進了內蒙古與其他地區,乃至與其他國家在科技、教育、公益等方面的合作與發展。2023年12月,在呼倫貝爾陳巴爾虎旗舉辦的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二屆冰雪那達慕,雖然寒冬時節,但吸引了遠近的游客,全國各地游客超過5 000人,展示了內蒙古銀色的雪世界,冰雪那達慕的社會效益顯著提高。近年來,通過冰雪品牌效應,為內蒙古冬季旅游帶來了明顯的收益,僅呼倫貝爾市參加人數就突破了10萬人次,帶動了冰雪相關消費5 000萬元以上。通過這樣的那達慕大會主題展示,加深了人們對內蒙古的了解,對北方邊疆的了解,促進了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促進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3 那達慕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那達慕文化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需要引起重視和關注。這些問題和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那達慕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問題
那達慕文化是蒙古族優秀傳統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和文化基因。然而,現代化進程中,那達慕文化也面臨著保護和傳承的困境,如那達慕文化的原始性和純粹性受到沖擊和破壞,那達慕文化的傳統載體和傳播途徑受到替代和淡化,那達慕文化的核心價值和內涵受到誤解和忽視等。這不僅影響了那達慕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也影響了鄉村旅游的品質和水平。
旅游人類學側重于游客與當地接待地之間的文化互動研究,關注旅游主辦者與游客之間的關系研究[9]。從目前內蒙古那達慕旅游的發展來看,由于游客不了解當地民風民俗,不尊重當地民族傳統文化的現象時有發生,不文明行為也經常發生。比如,部分游客忽視對內蒙古草原生態環境的保護,隨意開車破壞草原,向草原扔垃圾等破壞環境的行為,引起當地牧民的不滿,甚至雙方發生矛盾沖突。蒙古族向貴賓送哈達表示對他人的尊敬,但也有游客由于不了解當地風俗習慣,將哈達當垃圾隨意丟棄。此外,隨著節慶旅游的發展,商業化色彩越來越濃,一些當地農牧民原本可以免費參加的節慶娛樂活動,變成了為游客準備的活動,變成了旅游收費項目,這加劇了當地農牧民的不滿,部分農牧民甚至對游客產生了不友好的態度。
3.2 鄉村旅游的規劃與管理問題
鄉村旅游是一種新型的鄉村產業和發展模式,需要科學合理的規劃與管理,以保證鄉村旅游的健康有序發展。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鄉村旅游也存在著一些規劃與管理的缺陷和不足[10],如鄉村旅游的發展目標和規模不清晰或過大,鄉村旅游的發展路徑和方式不適宜或過于單一,鄉村旅游的發展主體和參與者不明確或過于分散,鄉村旅游的發展機制和制度不完善或過于僵化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鄉村旅游的效率和效果,也影響了那達慕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3.3 市場與環境的協調與適應問題
市場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環境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基礎。市場與環境之間需要保持良好的協調與適應,以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在實踐中,市場與環境之間也存在著一些矛盾和沖突,如市場需求與環境容量之間存在著不平衡或超載,市場競爭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對立或沖突,市場變化與環境適應之間存在著滯后或失衡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鄉村旅游的收益和成本,也影響了那達慕文化的創新和變革。
4 傳統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對策與建議
4.1 加強那達慕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那達慕文化是蒙古族民族特色的集中體現,是鄉村旅游核心資源和吸引力。要加強那達慕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大那達慕文化的宣傳和教育,提高社會公眾對那達慕文化的認識和尊重,增強蒙古族群眾對那達慕文化的自豪感和責任感;二是加強那達慕文化的研究和記錄,深入挖掘那達慕文化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系統整理那達慕文化的相關資料和文獻,建立那達慕文化的數據庫和檔案;三是加強那達慕文化的保護和恢復,重視那達慕文化的原始性和純粹性,保護那達慕文化的傳統載體和傳播途徑,恢復那達慕文化的原貌和風貌;四是加強那達慕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注重那達慕文化的活力性和時代性,培養那達慕文化的傳承人和創新人,推動那達慕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4.2 規范鄉村旅游的規劃與管理
鄉村旅游是一種新型的鄉村產業和發展模式,需要科學合理的規劃與管理,以保證鄉村旅游的健康有序發展。立足地區的資源稟賦、人文特色和區位特點,做好精品旅游專項規劃和專題策劃,并與土地利用、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總體規劃等相關規劃進行有效銜接,最大限度地拓展旅游發展空間,培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新動能[2]。要規范鄉村旅游的規劃與管理,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明確鄉村旅游的發展目標和規模,根據鄉村旅游資源的特點和條件,制訂符合實際和可行的發展計劃和策略,避免盲目追求規模擴張和速度增長;二是優化鄉村旅游的發展路徑和方式,根據鄉村旅游市場的需求和變化,選擇適合自身特色和優勢的發展模式和形式,避免單一化、同質化和低端化;三是明確鄉村旅游的發展主體和參與者,根據鄉村旅游業務的分工和協作,明確各方面的權利和責任,建立有效的溝通和協調機制,避免利益沖突和管理混亂;四是完善鄉村旅游的發展機制和制度,根據鄉村旅游運行的規律和特點,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標準規范、監督評估等,避免制約因素和風險隱患。
4.3 協調市場與環境的關系
市場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環境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基礎。市場與環境之間需要保持良好的協調與適應,以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要協調市場與環境的關系,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平衡市場需求與環境容量之間的關系,根據環境承載力和生態安全線,合理確定鄉村旅游的開發強度和規模,避免過度開發和超載運營;二是協調市場競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根據市場競爭力和生態價值,合理利用并有效保護鄉村旅游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避免惡性競爭和破壞;三是適應市場變化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系,根據市場需求和環境條件的變化,靈活調整鄉村旅游的產品和服務,避免落后滯后和失去優勢。
5 結語
該研究探討了鄉村振興戰略下傳統文化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以那達慕文化為例進行了探析。研究發現,那達慕文化與鄉村旅游存在天然的親和力和契合度,相互之間能夠提供支持和促進。通過以那達慕節為主題的節慶活動、開發鄉村旅游文化產品以及創新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等方式,可以實現那達慕文化與鄉村旅游的有機結合。這種融合發展能夠促進鄉村旅游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提升。然而,融合發展過程中仍面臨那達慕文化保護與傳承、鄉村旅游規劃與管理、市場與環境協調與適應等問題。因此,應加強那達慕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規范鄉村旅游的規劃與管理,協調市場與環境的關系,以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下傳統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學習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EB/OL].(2024-02-01)[2024-02-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9656459443009508&wfr=spider&for=pc.
[2] 霍燕,其樂木格.內蒙古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報告[J].新西部,2023(10):88-93.
[3] 馮雪玉.打響“北疆文化”品牌,數說2023年內蒙古文旅新發展[N].內蒙古日報,2024-02-26(02).
[4] 錫林浩特市:文創產品火“出圈” 那達慕文旅迎來“創意時代”[EB/OL].(2023-07-27)[2024-02-02].https://www.xilinhaote.gov.cn/xilinhaote/slsy/xwdt/xsyw/2023072710094491378/index.html.
[5] 錫林浩特:赴草原約,“向云端”游[EB/OL].(2023-08-29)[2024-02-02].https://www.xilinhaote.gov.cn/xilinhaote/xwzx/xsyw/2023082909461569365/index.html.
[6]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2023內蒙古自治區旅游發展大會在赤峰召開[EB/OL].(2023-09-26)[2024-02-02].https://wlt.nmg.gov.cn/zwxx/gzdt/202309/t20230926_2385578.html.
[7] 劉明勝,于洋,楊帥.基于儀式觀的"那達慕"文化旅游傳播的作用及路徑研究[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8(6):20-23.
[8]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那達慕:從民族走向國際的草原盛會[EB/OL].(2023-08-22)[2024-02-03].https://www.zqcn.com.cn/zhcms/info/37467.
[9] 秦丹.旅游人類學視域下內蒙古民族節慶旅游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7,38(11):177-180.
[10] 易志帥,屈中正,劉飄.生態經濟視角下石鼓區鄉村旅游提質建設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3,51(15):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