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農村婦女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角色。根據實地調研數據,建立一個二元Logistic模型,從個人特征、家庭情況、政策扶持、社會環境4個方面對當地農村婦女新業態就業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調查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年齡、受教育程度、身體狀況、老幼病殘數量、政策了解度、技能培訓以及期望薪資對當地農村婦女新業態就業意愿具有顯著的影響。為提升齊河縣農村婦女新業態就業意愿,提出提高農村婦女的教育文化水平、緩解農村婦女家庭照料壓力、加強農村婦女就業政策宣傳、提高農村婦女技能培訓意見、建立勞動基準賬戶等對策。
關鍵詞 農村婦女;新業態;就業意愿;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D42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17-024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7.055
Study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Rural Women in New Business Forms—Based on a Survey in Qihe County
LI Qi, KUANG Yan-ch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Law,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00)
Abstract Rural women are the key role in realizi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Based on field research data, establish a binary logistic model to investigate and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ocal rural women’s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new forms of employment from four aspect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family situation, policy support, and social environment.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ge, education level, physical condition, number of elderly and you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policy awareness, skill training, and expected salary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mployment willingness of local rural women in new formats.In order to enhance the willingness of rural women in Qihe County to engage in new forms of employment, measures such as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level of rural women, alleviating the pressure of family care for rural women, strengthening the promotion of employment policies for rural women, improving skills training for rural women, and establishing labor benchmark account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Rural women;New business format;Employment willingness;Influencing factors
作者簡介 李祺(1999—),女,山東德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發展。
通信作者,副教授,碩士,從事社會公共管理和社會治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9-28
根據202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要促進農民在家附近進行工作或創業。為此,應該鼓勵發展共享用工和多渠道的靈活就業方式,并規范新興就業形式的發展,如培育和發展家政服務、物流配送、養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務行業。此外,還應大力開展適合農民工就業的技能培訓和培養新興職業和新業態。以務農和外出務工為主,農村婦女多留守在家,使得農村勞動力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勞動力剩余現象。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現,雖然目前關于婦女就業相關問題的研究居多,但對農村婦女參與新業態就業相關問題的研究寥寥無幾。
因此,該研究主要通過對齊河縣農村婦女新業態就業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調查,對農村婦女提升就業意愿提出對策建議,以期幫助農村婦女提升新業態就業意愿,更好地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健康發展[1]。
1 研究區概況
齊河縣位于山東省西部地區,緊鄰省會濟南,與京津唐相連,與寧滬杭接壤。以齊河為核心,青島、濟南、太原、鄭州、石家莊、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坐落其周邊。齊河縣是德州市的下屬,地處魯西北平原黃河北岸,與濟南隔河相望。全縣共有2個鄉、11個鎮和2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1 411 km2,人口78萬。齊河縣在全國是唯一集中新能源汽車制造和新興產業裝備制造的城市。此外,齊河縣是山東省經濟欠發達地區唯一上榜的全國百強縣之一,名列第十五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第87位。
2 實證分析
2.1 數據來源
該研究所用數據來自2023年4—5月進行的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山東省齊河縣農村戶籍有勞動能力的16~55歲女性。問卷由筆者設計,并由筆者本人及同學通過在線發送、實地走訪等方式進行發放和回收(每戶受訪者家庭只填寫1份問卷)。此次調查于2023年4月在姜屯村、小費村、胡官村、華店村、焦廟村等發放問卷250份,對其中存在空缺、前后矛盾、答案明顯不合理等問題的問卷進行篩選,最終獲取有效問卷233份,有效問卷率93.2%。
2.2 模型設定
該研究使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所獲得的數據。在模型中,將齊河縣農村婦女對參與新業態就業的意愿作為被解釋變量,將其數值設為0或1,1表示愿意參與新業態就業行為,0表示不愿意參與新業態就業行為。通過建立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研究了影響農村婦女參與新業態就業意愿的因素[2]。如下所示函數關系:
Logit(P)=lnP1-P=β0+β1X1+β2X2+…+βkXk
將樣本按照齊河縣農村婦女新業態就業情況進行指標值的設定,將該指標與4個方面若干影響因素邏輯關系進行驗證。假設該事件發生的概率為P,則1-P為事件未發生的概率;β為估計參數,在模型分析中為回歸系數;Xk為第k個自變量。
2.3 變量選取
通過對樣本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初步選取年齡、受教育程度、身體狀況、家庭年收入、老幼病殘數量、家庭成員支持度、政策了解度、就業指導、技能培訓、文化觀念、招聘渠道、期望薪資等12個變量作為影響因素。變量定義見表1。
2.4 模型檢驗
2.4.1 共線性檢驗。
在分析齊河縣農村婦女新業態就業意愿影響因素的過程中,主要選取了12個變量,分別設為X1~X12。采用SPSS 22.0軟件,對選取的12個變量進行共線性診斷,目的是對各變量檢驗是否存在多重共線性。通過檢驗,VIF值都在10以內,如表2所示。也就是說,該研究選取的12個變量不存在多重共線性,這是可進行回歸分析估計的基礎。
2.4.2 卡方檢驗。
在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驗證分析之前,由于變量X所涉及的選項相對較多,首先通過卡方分析,對變量X與Y進行相關性檢驗。若二者之間并無顯著的相關性則不需要進入二元回歸分析,同樣X與Y若有顯著性差異,那么兩者之間也更可能有顯著影響的關系,回歸模型所預測的準確率也會更高。相關變量卡方分析結果見表3。
表3結果顯示,個人特征方面的年齡分布(X1)、受教育程度(X2)、身體狀況(X3)3個要素;家庭狀況方面的老幼病殘數量(X5)、家庭成員支持度(X6)2個要素;政策扶持方面的政策了解度(X7)、就業指導(X8)、技能培訓(X9)3個要素;社會環境方面的期待薪資(X12)1個要素,得出9個變量與新業態就業意愿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可以進入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運行。
2.5 結果分析
將賦值后的4個維度的9個變量,通過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模型分析,假設所有變量對農村婦女新業態就業意愿都具有顯著影響,采取強制進入法進入模型運行,具體回歸分析結果見表4。
模型整體運行擬合度檢驗結果顯示,模型的“-2對數似然”值為85.512,Cox&Snell R2值為0.547,Nagelkerke R2值為0.797,說明該模型的擬合度較好,根據模型的預測結果可得,預測的總體準確率為93.6%,其中對是否參與彈性就業的準確率分別為97.7%、82.3%,因此可以通過回歸結果來分析和判斷自變量作用的大小及方向。 從表4可以看出,除了年齡、受教育程度、老幼病殘數量、政策了解度、就業指導、技能培訓、期望薪資因素通過顯著性檢驗以外,其中身體狀況(0.9037d8068e71b2f406cbd7f6cb128e901023271d1601fc22dab1b90064f6ee06397)、家庭成員支持度(0.072)等因素的P值大于0.05,不具有顯著影響,因此剔除。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個人特征中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對齊河縣農村婦女新業態就業意愿有顯著性的影響,年齡、受教育程度是起到正向影響的個人因素。家庭因素中,老幼病殘數量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政策因素中的政策了解度、就業指導、技能培訓有顯著的影響,都為顯著正向影響。社會環境中的期望薪資具有顯著性,為正向影響。
從個人特征的角度來說,年齡分布顯著性P值為0.007,在0.01水平呈現顯著性,年齡因素與齊河縣農村婦女新業態就業之間呈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年齡越大,農村婦女是越愿意參與新業態就業的。由于年齡的限制,越來越多年齡大的農村婦女失去參與工作的機會,新業態就業對年齡的要求低,網紅“毛毛姐”家的清潔阿姨走紅就是很好的案例,所以說廣大農村婦女還是愿意加入新業態就業提高自己收入的。受教育程度顯著性P值為0.007,在0.01水平呈現顯著性,受教育程度與其呈正相關關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市場競爭力越大,能選擇的崗位越多,學習技能越快,參與新業態就業的可能性更大[3]。
從家庭情況的角度來看,老幼病殘數量顯著性P值為0.017,在0.05水平呈現顯著性,老幼病殘的數量與愿意參與新業態就業之間呈正相關關系,老幼病殘的數量越多,農村婦女的家庭照料責任就越重,農村婦女的羈絆就越多,由于新業態就業的靈活性,農村婦女可以一邊照料家庭一邊參與工作,所以愿意參與新業態就業的意愿比較強。
從政策扶持角度來看,政策了解度顯著性P值為0.017,在0.05水平呈現顯著性,政策了解度與新業態就業意愿之間為正相關,農村婦女對政策了解得越多,知道的福利政策越詳細,越愿意積極主動地去參與到新業態就業中去。就業指導顯著性P值為0.006,在0.01水平呈現顯著性,就業指導與新業態就業之間呈正相關,政府對農村婦女的就業指導越上心,就業宣傳力度越強,農村婦女接觸到就業指導的機會越多,農村婦女參與新業態就業的可能性就越大。技能培訓顯著性P值為0.002,在0.01水平呈現顯著性,技能培訓與其呈顯著正相關,參與技能培訓越多,加入新業態就業意愿越強烈。只有掌握相關工作技能,才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市場競爭獲得工作,這說明專業勞動技能對農村婦女參與新業態就業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希望就業的農村婦女來說,參加職業技能的培訓是提升就業能力和自身素質的重要方法。
從社會環境的角度來看,期望薪資顯著性P值為0.001,在0.01水平呈現顯著性,期望的薪資待遇與愿意參與新業態就業之間為顯著正相關關系,期望薪資越高,農村婦女參與新業態就業的動力就越大。薪資是吸引農村婦女就業的重要因素,薪資待遇越好,農村婦女參與新業態就業的積極性越高。
3 對策與建議
3.1 提高農村婦女教育文化水平
教育是影響生命的事業,尤其是婦女教育。大力投入教育資金,全面提高齊河縣農村婦女教育文化水平。教育部門除了確保義務教育任務的完成,還要繼續推進教育的均衡發展,要加大投入農村地區教育資金,鼓勵優秀教師參與農村地區教育事業,向農村地區傳授先進的思想。政府還可以設立教育幫扶資金并應該向女性傾斜,必須大力提倡農村婦女學習,提升女性素質,重視教育。在農村地區宣傳先進的思想,樹立男女平等的觀念,同時要促進農村婦女用新時期的理論代替傳統廢棄的觀念,在經濟建設中促使婦女發揮更大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這不僅激發了婦女的自我意識,而且幫助她們克服了傳統觀念中的性別不平等現象,例如“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以及“女子無才便是德”等落后觀念。通過大力宣傳,樹立優秀女性的形象,鼓勵農村婦女超越自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學習新科學技術,實現自身的價值[6]。抓起婦女教育,不僅是一份責任,更要將其放在心上,相關機構如婦聯及社區等工作人員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可以將婦女的文化程度進行層次分類再教育,為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村婦女制定不同的教育培訓方案,要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帶領農村婦女在自我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3.2 緩解農村婦女家庭照料壓力
養老和撫幼是家庭責任的重中之重。家庭中對于農村婦女來說最大的牽掛是孩子和老人,很多農村婦女放棄就業就是因為家庭的老人和孩子需要有人贍養和撫養[7]。這就需要進一步促進我國照護服務發展,提高照護服務的社會化水平。對齊河縣政府來說,要加大對農村老人和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支持力度,增加公立托養、托幼機構的供給,開設一些公益性的養老院、照護中心、護理院等機構,也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優質多元化的照護服務,政府進行支持補貼;鼓勵更多企業發揮作用,肩負社會責任,如提供嬰幼兒福利照護服務[8]。通過緩解農村婦女育兒和養老的負擔,解除農村婦女的后顧之憂,幫助農村婦女更好地平衡工作與家庭,從而支持農村婦女就業[9]。農村是熟人社會,但其實各戶之間是十分獨立的,但農村地域狹小,各戶之間的熟識度很高,因此可以在農村發展互助式養老模式。
3.3 加強農村婦女政策宣傳力度
就業惠民生、創業促發展。真正讓農村婦女認識了解關于新業態就業政策,享受政策帶來的福利,保證就業利民政策落地有效,齊河縣可以全面梳理最新就業政策和服務措施,多平臺、多載體集中進行宣傳推介,進一步擴大政策服務覆蓋面、知曉度、落實率,做到應知盡知,應享盡享。一是集中宣傳。在人員密集場所進行集中普及工作,通過設立宣傳立板、懸掛宣傳橫幅、發放宣傳單頁、面對面答疑等多種方式開展新業態就業政策宣傳活動。二是入戶宣傳。通過包聯干部入戶走訪等形式,深入到農民家中向農村婦女普及新業態就業政策,解答她們的疑惑與問題,努力提升婦女對政策知曉度和滿意度[10]。三是網格化宣傳。通過網格微信群,發布政策解讀和就業指南,每周一更新,重點宣傳新業態就業方面的優惠扶持政策與新業態就業服務工作,回復農村婦女關心的重點問題,加大宣傳力度。四是新媒體宣傳。通過抖音、快手等網絡平臺制作動態政策宣傳小視頻,對新業態就業政策進行全方位解讀,通過在線媒體不斷宣傳政策,發布缺工企業的招聘信息,農村婦女可以了解到新業態就業政策和招聘崗位的信息,而無需離開家門。
3.4 提高農村婦女技能培訓意愿
政府、工會及婦聯等群團組織在組織農村婦女技能培訓時,應結合齊河縣的產業發展和企業用工需求,考慮不同年齡及婚姻狀況婦女的勞動狀況和就業意愿,開展多層次、針對性的培訓,支撐當地產業發展。使女性農民工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得、學以致用。當地政府應該大力開展欠發達地區農村婦女的技能培訓工作。一方面,在農村地區為婦女開設專業技能培訓,并為婦女制定培訓計劃和培訓內容。此外當地政府應該推出靈活多樣的專業技能培訓,定時定點地為農村婦女提供相關的就業指導和培訓,鼓勵農村婦女利用自己空閑時間參加培訓,可以結合女性自身的就業方向提供對應的指導內容[11]。另一方面,大力開辦多樣化的女性就業培訓班,組織當地婦女學好文化、科學、管理、營銷等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知識,充實訓練內容,不斷擴大訓練規模,逐步提高訓練水平[12]。豐富多樣的培訓形式也是提高農村婦女職業技能培訓效果的重要手段,可利用互聯網、手機客戶端等平臺載體,采取錄制視頻、線上培訓等方式保證培訓常態化,運用網絡技術手段組織培訓,既能打破行業、區域、群體的限制,還可以自由選擇時間及重復學習,降低參加培訓的成本,并實現高質量的培訓效果。
3.5 調整農村婦女勞動關系
勞動法規定是根據傳統勞動關系進行設計,主要是依據機械化大工業時代工人的集中勞動,固定工作場所是工廠,固定工作時間是管理者設定。然而,參與新業態就業的農村婦女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不固定導致現在的勞動保護措施無法完全保障她們,執行標準也不明晰。而且,我國的勞動保護水平與國際勞工組織的標準存在差異,再加上個別勞動部門監管不力,農村婦女的權益維護就比較困難。傳統的勞動法律法規體系中的硬核標準,如工作時間、工資、勞動關系等,難以適應當下新業態的標準,使得她們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例如,新業態下的農村婦女可以自由選擇和控制自己的工作時間,這導致勞動法中的“每周工作時間不得超過40 h”“連續2個休息日”“節假日工作按加班計算工資”等規定無法真正實施。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參與新業態就業的農村婦女的勞動關系問題,就應改變傳統的法律立法理念,重新構建適合新業態就業的勞動法律體系,以更好地維護其合法權益[13]。政府層面,要加強適合平臺運營企業和新業態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對傳統的勞動政策及法律法規進行靈活調整,為參與新業態就業的農村婦女提供權益保障方面的制度支持。加強社會保障的宣傳,增強參與新業態就業的農村婦女對社會保險的認知,簡化辦事流程,從而提高社會保險參保率[14]。
4 結語
在鄉村振興中,農村婦女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農村勞動力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4]。農村婦女的新業態就業是一個有難度的問題,解決農村婦女新業態就業問題并不是一項簡單的項目,如果單單從自身、家庭、政府、社會某一方的力量是很難解決的,需要四方力量共同協助。應該鼓勵支持引導更多農村婦女參與新業態就業,以提高就業率并激發農村婦女勞動力市場的潛力[5]。促進農村婦女的充分就業,可以通過提升婦女自身的教育文化水平和技能培訓意愿等對策,提高婦女自身就業意愿,增加經濟收入,滿足婦女自身發展要求;通過加強政策宣傳力度和調整勞動關系等,保障農村婦女新業態就業權益。基于此,我國就能有更多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社會就能更好地向著良性有序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潘明明,蔡書凱,周游.互聯網使用促進農村婦女非農就業了嗎:基于蘇、皖、豫、鄂四省調研數據的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21(8):133-144.
[2] 買地那·吐明巴依,孟梅.農村少數民族婦女就業能力提升影響因素分析:以特克斯縣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3,51(5):227-231,236.
[3] 柯文靜.中西部地區農村留守婦女外出就業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23):4657-4659,4663.
[4] 馬玉清.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婦女就業對自身及家庭地位的影響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17):261-263,282.
[5] 田園,朱峰.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順平縣農村婦女就業實證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35):223-226.
[6] 柴斯.欠發達地區農村婦女非農就業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兩縣的微觀數據[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21.
[7] 潘明明,蔡書凱.家庭老人照料與農村婦女非農就業:農村婦女個體特征的調節模型[J].南方人口,2020,35(3):72-80.
[8] 張世龍,陳楊洋.子女數量對農村婦女非農就業的影響:基于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的分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4):114-124.
[9] 王婭子.當陽市女性農民工就業問題及對策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學,2021.
[10] 卜質瓊,程家欣,黃曉靜,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婦女就業安全現狀及對策[J].黑龍江糧食,2022(12):110-112.
[11] 郭晶,張天舒.基于Logit模型農村婦女就業意愿影響因素評價:以山東省魚臺縣唐馬鎮宋莊村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14):250-253.
[12] 王君妍,李雪芹.湖南農村婦女非農就業困境及其對策研究[J].現代商業,2020(4):84-85.
[13] 劉志華.新業態背景下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J].人才資源開發,2021(23):42-43.
[14] 柳娟,尤明慧.新業態背景下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0(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