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AI)的迅猛發展正在深刻影響人類對自身、社會和世界的理解。在許多領域,AI憑借其自主學習和高度適應性,成為人類智慧的延伸。AI技術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不僅挑戰了人類的傳統優勢,還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人類在智能應用領域的主體性。在新的人機協作模式下,人類的角色和技能需求正在轉型,這需要我們重新審視人類的獨特價值,并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人工智能;人機協作;人類主體性
引言
技術變革自古以來就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在人類歷史的各個階段扮演著關鍵角色。AI不僅作為工具擴展了我們的能力,更在某種程度上重塑了我們對自我、對社會乃至對世界的理解。隨著AI技術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它正挑戰著人類的傳統優勢,并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人類在智能應用領域的角色。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的報告,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的估值約為1966.3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增長到18117.5億美元[1],這一預測不僅標志著AI技術的廣泛應用,也預示著其對社會的深遠影響。
1. AI的核心特征與能力
AI技術的核心優勢在于其卓越的自主學習和高效的數據處理能力。AI通過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技術,從海量數據中集中提取相關數據并進行自我優化,尤其是“在對人腦結構和意識產生機制進行高度模擬的基礎上,今天的AI已經具有自學習、自適應、自組織等特性,能夠對周邊的復雜環境和動態變化進行主動適應”[2],以應對新的問題和挑戰。盡管AI在提升效率和解決復雜問題上展示了顯著優勢,但在具體的人機協作場景中面臨的局限性同樣突出。
一方面,AI系統常常缺少對深層次理解和常識的掌握,這使得它們在需要全面理解的情境下表現不佳。例如,雖然AI在技術層面上能高效處理信息,但往往無法完全理解這些信息的文化或情境含義,這種“淺層”處理在需要深度解析和人類情感理解的任務中效果不盡如人意。
另一方面,AI的決策過程往往缺乏透明度,尤其在高度透明和可解釋性需求強烈的領域(如醫療診斷和司法判決)中,這不僅構成技術挑戰,也帶來倫理問題,如隱私泄露、數據偏見及責任歸屬不明確。這些問題可能削弱人類的自主性,使人類成為決策過程中的“被動接受者”,并可能導致技能退化和社會角色的重大變化。
2. AI對人類智能的挑戰與延伸
2.1 AI在特定領域的超越
AI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挑戰了傳統的人類智能觀念,而且實質性地擴展了我們的認知。2011年,IBM的Watson在智力競猜綜藝節目《Jeopardy!》中與兩位頂尖人類選手同臺競技。Watson通過其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和信息檢索能力,準確地理解并回答了大量問題,最終以明顯優勢獲勝。圍棋是一種古老且極其復雜的棋類游戲,變化多端的棋局和策略選擇使其遠比國際象棋更難以計算。傳統觀念上,人們認為圍棋是人類智力的巔峰之一,難以被機器超越。然而,AlphaGo通過結合深度神經網絡和強化學習技術,在2016年擊敗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成功實現了這一壯舉。如今,生成式AI的大量出現,如ChatGPT,更是進一步完善和擴展了AI的應用范圍。ChatGPT通過龐大的語言模型和數據訓練,能夠進行自然語言對話,生成富有創造性和邏輯性的文本。這些AI技術的進步表明,機器不僅能夠在特定領域內超越人類,還能成為擴展人類智慧和能力的重要工具。
2.2 AI作為人類智能的延伸
在醫療領域,AI技術通過先進的算法顯著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和效率。例如,斯坦福大學的AI系統在皮膚癌識別方面達到了與醫學專家相當的水平,這加速了診斷過程,并使早期治療成為可能,從而大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3]。在藝術創作方面,AI同樣表現出獨特的能力。通過使用生成對抗網絡(GAN)等技術,藝術家和技術平臺如Obvious Collective能夠創造出如“埃德蒙·貝拉米”的肖像等獨特藝術作品。Obvious Collective的這一作品在2018年通過佳士得拍賣,以43.2萬美元的高價售出[4]。此外,AIVA(人工智能虛擬藝術家)利用深度學習技術創作的音樂,已被廣泛應用于電影配樂和商業音樂發行。AIVA能夠通過分析大量的音樂作品,學習和模仿不同風格的音樂,從而創作出獨具特色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在質量上與人類作曲家相媲美,還在創作速度和多樣性上展現出顯著優勢[5]。
3. 智能化時代的人機協作與人類角色轉型
智能化已然成為人類活動的大趨勢,滲入社會的每個角落,影響著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成為人們活動的最大影響因素[6]。新型協作模式正在對人類角色產生影響,人類的工作崗位也在隨之調整,這進一步又迫使人類工作者的技能需求發生相應改變。面對這一系列變化,需要重新審視人類的獨特價值。
3.1 新型協作模式對人類角色的影響
AI的快速發展不僅改變了工業、醫療和金融等領域的工作模式,而且重塑了人類工作者的角色。人機協作模型中,人類與AI共同作業,人類的角色逐漸從傳統的決策者和執行者轉變為監督者和協調者。在這種模式下,AI并不僅僅是工具或助手,而是作為決策過程中的合作伙伴。例如,在醫療領域,AI系統提供的數據驅動診斷支持使醫生能夠從繁重的數據分析中解放出來,專注于治療策略和患者關懷。此外,在汽車制造業,AI系統和機器人的協作使得流水線上的人員可以轉向更加技術性和創造性的職能,如生產監控、品質改進和創新設計。這一轉變要求人類工作者不僅要理解AI的操作和結果,還要能夠有效地管理和優化這些智能系統的工作。在教育領域,AI輔助教學系統正逐步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教師的角色。如今,學生能夠通過AI系統接觸到廣泛的信息資源,教師的主要職責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轉變為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和情感智能等AI難以完全替代的能力。
3.2 AI對就業的影響
在就業領域,AI對某些職業造成了顯著影響。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到2025年,自動化和AI可能會取代約8500萬個工作崗位,同時創造9700萬個新的工作崗位[7]。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到2030年,大約有70%的公司將采用至少一種形式的AI,這可能導致勞動力市場的重大轉變[8]。到2030年,AI的普及將帶來結構性轉變,包括AI驅動的自動化取代某些工作角色,以及對具備AI專業知識的專業人士需求增加[9]。這些變化將對社會和經濟產生廣泛影響。
例如,AI可能會導致勞動力市場的兩極化,增加對高技能工作的需求,同時減少中低技能工作的機會。AI也為新的就業機會創造了條件,通過提高生產力和創新能力,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此外,AI對就業和工資的影響因職業和行業的不同而異。對于軟件技能要求高的職業,AI的影響將與更高的就業率和工資增長呈現出強烈的正相關。然而,AI的廣泛應用也可能加劇現有的不平等,導致“數字窮人”逐漸喪失工作機會和勞動價值[10]。這種趨勢要求我們重新思考人類勞動的價值,并將注意力轉向AI難以替代的領域,如創造性工作、復雜問題解決和情感交流。
3.3 能力需求的改變
AI對就業產生影響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造成AI技能的需求在各個行業中顯著增加,包括IT、建筑、工程和管理部門。這一趨勢凸顯了工人需要獲得AI及相關技術技能,以在勞動力市場中保持競爭力。首先,AI的集成增強了對跨學科技能的需求,如數據科學、機器學習基礎及其在特定行業中的應用知識。例如,市場分析師現在需要具備使用AI工具來解讀消費者數據和市場趨勢的能力。其次,隨著AI系統設計和管理的復雜性增加,系統思維能力變得至關重要,這包括理解系統如何在更廣泛的業務和技術環境中操作及其潛在影響。最后,高級的溝通技能和團隊合作能力也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有效的人機協作需要在人類工作者與AI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和理解。
3.4 人類獨特價值的重新審視
在AI快速發展背景下,人類價值正從單一的技能和效率轉向更高層次的領域。創造力、情感智能、道德判斷和跨學科整合能力已成為人類最珍貴的資產。藝術家通過作品傳遞獨特的情感和視角,而科學家在設計實驗和解釋復雜現象時,展示了基于創造性思維的科學洞察。這些能力不僅僅基于邏輯和數據處理,還深深植根于直覺、情感理解和文化背景。人類在情感交流和道德判斷方面的復雜性,尤其在倫理決策和深層人際關系的處理上,展示了AI難以匹敵的靈活性和深度洞察力。
在現代社會和組織結構中,領導力和復雜決策能力成為不可或缺的人類特質。領導者不僅是信息的處理者,更是通過激勵團隊和管理復雜的人際關系來推動組織目標的關鍵角色。盡管AI在數據處理方面表現卓越,但在涉及情感智慧和道德判斷的領導決策中,人類的作用依然至關重要。此外,人類在文化傳承和哲學思考上的能力不僅塑造了社會身份和價值觀,也推動了文明的發展。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和新挑戰,人類展現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進一步證明了,在AI時代,這些獨特價值是社會發展和個體成功的關鍵因素。
4. 反思與應對
面對AI的迅猛發展,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智能的本質。AI技術在許多領域超越了人類智能,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人類的角色和技能需求。在這一背景下,傳統智商標準和多元智能理論的適用性亟須評估。傳統的單一智商標準主要通過邏輯推理、數學能力和語言理解來衡量智能,但這種標準可能無法全面反映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能是多維度的,包括音樂、運動和社交等多個方面,這更符合現代社會對多樣化能力的需求。未來,人類智能和AI可能被視為智能譜系中的不同表現形式,這要求我們探索二者之間的互補性和合作潛力,以更好地發揮智能的整體優勢。
同時,需要重新定義工作的概念,從完成具體任務的簡單視角,轉變為在人機協作中有效利用人類的創造力和判斷力。正如Emmanuel G. Mesthene所指出的,“技術為人類的選擇和行動創造了新的可能性,但這些可能性的實現并非預設,而是取決于我們如何使用這些技術”。[11]因此,理性地處理人機協作模式下的主體性重構問題,不僅需要從技術和倫理的角度進行,還應涉及個人和國家層面的協同努力。
4.1 個體層面
在職業生涯中,個體面臨技術環境的快速變化和新興技能不斷更新的需求。為保持競爭力和適應性,持續學習和技能更新變得至關重要。不僅要發展技術,更要深化對智能多樣性的理解和認識,培養新型的AI時代所需的復合型智能。這包括深入理解AI的核心原理和掌握相關技術,如自然語言處理和自動化系統的應用。根據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23年的報告,過去五年中AI技能的需求增長了超過60%,特別是在數據分析和軟件開發領域[12]。跨學科技能,尤其是數據分析和編程技能,已成為多個行業中職場成功的關鍵因素。
除技術技能外,人類在創造力、情感智慧和倫理判斷方面的獨特能力是AI難以完全取代的。這些能力不僅在與AI技術的協作中至關重要,也在個人職業發展和社會交往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當前快速變化的工作環境中,培養高度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成為應對未來挑戰的關鍵。這要求個體準備接受新的學習方式,如在線課程、工作坊及跨領域的項目工作,以迅速適應新興技術和行業變化。此外,適應性也涉及心理和情感層面的調整,幫助個體有效管理職業轉變和技術升級中可能遇到的壓力和不確定性。例如,參與在線心理健康研討會和時間管理工作坊,可以教會個體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減輕技術變革帶來的壓力。通過積極主動地提升技術和人文技能,個體不僅能在技術驅動的職場中保持優勢,還能在AI日益普及的社會中保持其獨特的人類價值和職業身份。這種全面的技能提升策略是實現現代職場中持續成功和個人滿足的關鍵。
4.2 政府層面
面對AI技術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政府應采取積極的教育政策,推動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的普及,并加強人文社科的課程設置。這樣的教育政策目的在于建立一個讓所有公民都能接觸并學習AI技術的環境,確保每個人都有機會理解并應用這些技術。此外,政府還應加大對終身學習和成人教育項目的投資,幫助勞動力適應持續的技術變革,并在不斷變化的職業環境中保持競爭力。隨著AI技術重塑就業結構,政策制定者需對社會保障體系進行調整,包括建立專門的轉職培訓基金、提供失業保險,以及完善退休規劃,以支持因技術轉型受影響的工人。這些措施旨在緩解技術轉型可能帶來的社會沖擊,幫助個體平穩過渡到新的職業角色。
同時,建立一個全面的倫理和監管框架對于AI應用至關重要。這樣的框架應確保AI的發展和應用不僅追求技術效率,也嚴格遵守社會倫理和法律標準。特別是在數據隱私保護和機器決策透明度方面,必須制定明確的法規來指導AI的使用,保證技術應用不侵犯個人權利,并增強公眾對AI技術的信任和接受度。這些措施應構建一個綜合的政策框架,不僅支持技術創新,還能保護和增進社會福祉。
結語
AI技術正在快速演進,在帶來前所未有的技術可能性的同時,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面對這樣的技術革命,我們必須辯證地看待AI的發展,避免急于肯定或否定其影響,應采取更加深思熟慮的態度。技術本身并不是問題的根源,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合理地應用這些技術。“我們需要不斷調整自我認知,既認識AI的強大能力,也堅信人類的獨特價值。”[13]應當將當前的挑戰視為一個機會,通過前瞻性的探索和創新,來確保AI的發展能夠趨利避害,成為推動人類全面發展的積極力量。
參考文獻:
[1]Grand View Research.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rket Size,Share,Growth Report 2030[EB/OL].[2024-07-23].https://www.grandviewresearch.com/industry-analysis/artificial-intelligence-ai-market.
[2]張勁松.人是機器的尺度——論人工智能與人類主體性[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7,33(1):49-54.
[3]Esteva A,Kuprel B,Novoa RA,et al.Dermatologist-level classification of skin cancer with deep neural networks[J].Nature,2017,542(7639):115-118.
[4]Obvious Collective.Portrait of Edmond de Belamy[EB/OL].(2018-10-25)[2024-07-23].https://www.christies.com/en/lot/lot-6172781.
[5]AIVA Technologies.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irtual Artist[EB/OL].[2024-07-23].https://www.aiva.ai/.
[6]周會.智能化對人的活動影響之國內外研究現狀[J].國際公關,2023(17):59-61.
[7]Ajithkumar A,David A,Jacob A,et al.Impact of AI on Employment and Job Opportunities[EB/OL].[2024-07-23].https://dx.doi.org/10.46647/ijetms.2023.v07i04.067.
[8]Zhang X.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the labor market[J].Advanced Economic Management Review,2023,8(1):252.
[9]Barbaneagra O.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s of the labor market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Economic Studies,2024,3(2):5-20.
[10]孫偉平.人工智能與人的“新異化”[J].中國社會科學,2020(12):119-137,202-203.
[11]Mesthene E G.Technological Change:Its Impact on Man and Society[M].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1970:60.
[12]Squicciarini M,Nachtigall H.Demand for AI Skills in Jobs[Z/OL].OECD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 Working Papers,2021(5)[2024-07-23].https://doi.org/10.1787/3ed32d94-en.
[13]Steyvers M,Kumar A.Three Challenges for AI-Assisted Decision-Making[J/OL].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23(1)[2024-07-23].https://par.nsf.gov/servlets/purl/10461936.
作者簡介:張俊,在讀碩士研究生,332842057@qq.com,研究方向:科學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