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南寧市青秀區是廣西藝術學業水平測試的試點地區之一。青秀區著力開展初中學業水平測試和藝術測評工作研究,結合九年級學業水平測試和七年級、八年級藝術素質測評題型,就音樂“四大基礎”提出藝術素質測評的建議,如命題方向要遵循音樂音響本身特點、從表現要素入手、依托真實情境、多鼓勵音樂實踐等,重點評估學生的音樂素養和應用音樂知識的能力。
關鍵詞:音樂;核心素養;學業水平測試;藝術素質;測評;評價;音樂思維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22-0043-04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20年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全面實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將測評結果納入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納入高中階段學??荚囌猩浫∮嫹挚颇俊L剿鲗⑺囆g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蹦蠈幨星嘈銋^(以下簡稱青秀區)是廣西初中藝術學業水平測試及素質測評的試驗區之一。從2018年開始,在上級藝術教學研究部門的指導下,青秀區著力開展初中學業水平測試和藝術素質測評出題工作的實踐與研究,并成功立項“基于新課程標準的初中藝術素質測評音樂命題的實踐研究”課題。課題組對青秀區內各初中生的音樂素養、基礎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在九年級藝術學業水平測試和七年級藝術素質測評中,對命題方式和題型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同時邀請上級藝術教研部門相關研究人員和南寧師范大學的教授、專家進行指導,得出如下初中音樂命題研究經驗。
一、初中音樂命題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初中音樂學科的測評工作與《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初中音樂教材和學生學習聯系在一起,在命題時遵循兩個原則。一是藝術測評以“筆試+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呈現,筆試部分題目以體現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內容為主,命題設計遵循《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相關要求,命題的內容涵蓋藝術課標中音樂學科所涉及的所有領域。二是宏觀把控教學命題的難易程度及比重標準設定,確??茖W合理。在設計題目時,命題人員注意難易搭配比例。一般而言,試題設計應該從簡單到復雜,題目難易的比重必須適中,避免一開始就讓學生感到困惑或困難。同時,還應按一定的比例對命題進行規范,使其符合音樂學科的教學原則。比如,模塊比重標準:感覺和欣賞部分(試聽題部分)占40%,屬于比較容易的題目;演唱領域(唱、彈、譜、聽后分析)占40%,屬于中等難度的題目;相對較為困難的創作部分占10%左右(主要在實操部分的作品展示題目中體現,如一道作品展示題目的分值為15分,要求在展示時,展示小組合作創作節目的表演形式,表演、創編等節目表現形式的融合等,其中創意成分占6—8分、作品表現和音樂素養表現占7—9分),屬于有難度的題目;相關文化考查部分(第1、第2道題)占10%左右,屬于簡單題。表演實踐展示部分的測試本著公平、客觀、激發學生積極性的原則,評分比例按照教師評分占40%、學生互評占40%、自我評價占20%的比例進行劃分。過程化評價則要求學生個人填報,師生共評、學生互評,師評、自評、小組評相結合。
整體綜合評價比重標準是音樂常識測試卷占55%,表演及創作占30%,平時音樂學習及音樂素養占10%,課外或校外藝術實踐占5%。通過對本市及其他地區題型的分析和借鑒,課題小組綜合考慮了試卷的問題設計理念、實施可行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并對如何優化藝術素質測評命題質量進行了深入思考,力求通過豐富的題型和創新的測評方式,客觀評價和檢驗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以測促教、以測促學,提升學生對音樂知識的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音樂思維,達到“考出學生實際水平、讓學生感受到快樂與自信”的效果。
二、初中音樂命題設計應把握“四個點”
為了讓學生通過測評提升音樂素養,課題組在遵循兩大命題原則的前提下,從以下“四個點”進行命題設計。
(一)命題出發點:遵循音樂音響本身特點
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其特性是抽象的,是人們通過聽覺活動刺激大腦中的某些神經元,從而去感受、體驗音樂。學生只有接觸、感知到音樂的存在,才有學習、探索音樂的可能。美國作曲家阿隆·科普蘭說過:“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就去聆聽音樂吧,沒有任何方式可以替代聆聽音樂?!笨梢?,聆聽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本課題組主張音樂素質測評的首要任務是喚醒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使學生對音樂產生熱愛之情,進而激發音樂學習熱情。
以2022年南寧市青秀區九年級《藝術學業水平測試(音樂)測試卷》為例。該套試卷總分為100分,音樂文化及音樂基礎常識選擇題10題,分值為20分,占20%;根據音響、視頻題進行選擇及分析題20題,分值為50分,占50%;學生展示及實操題1題,分值為30分,占30%(如圖1)。這些以音頻和視頻為基礎的測試卷,充分體現了音樂學科的特點,讓學生能夠享受聆聽的過程,并在感悟中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
眾所周知,音樂本身不具有語義的確定性和具體的實體特征。因此,在音樂素質測評命題中,我們主張避免或減少對非音樂文字與非音樂概念的單一考查,而更多地關注學生內心對音樂本身的情感體驗。中央音樂學院周海宏教授曾指出:“音樂何須懂?聆聽音樂,我們不需要所有的人都能說巍巍乎若高山,湯湯乎若流水,非要說出個子丑寅卯來。”本課題組認為:考查學生對音樂音響的聆聽、對音樂本身的感受與理解,既是命題的出發點和考查點,也是音樂素質測評的基礎和核心,不需要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記憶概念,也不必過度依賴非音樂的語言文字,過多地人為解釋音樂。
在課堂教學中,有些音樂教師會讓學生隨著教師的解說做筆記。例如,讓學生記錄某位音樂家的經典作品,或在課本上畫重點,或標注音樂作品的名稱、詞曲作者、曲式結構、主奏樂器等,認為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然而,這種“煞費苦心”的做法意義不大。教師反復提醒學生要記住這些重點,以求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考試重點,事實上,脫離感受談音樂知識是欠科學的。音樂美學家周海宏教授說過:“《高山流水覓知音》是2 000多年前的故事,然而在2 000多年后的今天,人類文明已經經歷了巨大的轉變,但是對于聽音樂難以理解的問題,這個事實并沒有改變。在2 000年之前,俞伯牙的知音難以尋覓,而2 000多年過去了,仍有許多人對音樂感到神秘莫測,不知道如何去欣賞?!庇纱丝梢?,讓學生感受和欣賞音樂是音樂教學首要考慮的問題。
例如,針對音樂素質測評內容,課題組設計了以下三道題(如圖2)。
圖2的三個問題通過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學生對切分節奏、拍號的含義、調式概念的掌握情況,讓學生憑記憶作答,都是對節奏、節拍、調性等音樂要素的考查,了解學生對音樂要素基本概念的掌握情況。盡管音樂教學需要重視學生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積累,但本課題組認為,在音樂素質評價中,應以科學合理的方式評價學生運用音樂知識和技能的能力,而不是對文字的背誦能力。課題組將關注學生內心對音樂本身的情感體驗作為命題原則,以音樂音響為出發點調整命題思路,并針對圖2的測評內容做了重新設計(如圖3)。
圖3的三道題若運用圖2的命題思路去設計,僅為檢測概念描述、強化,并沒有把提升學生對定義、符號的記憶力和讓學生聆聽、感受音樂進行融合,如圖2的第3題,學生從圖形上記住了[34]拍這個符號的形狀,當聽到音樂時,能否反應出音樂的拍子未可知;如果調整思路后設計圖3的題型,從學生聽覺體驗出發,遵循音樂原理,有助于學生在聽辨中提高對所學音樂知識、技能的運用能力。學生在聆聽音樂音響時,運用辨析、體驗等手段,能夠將理論與實踐較好地結合起來,從真正意義上理解音樂知識,提高音樂素養。這是以測促教的體現,其提醒音樂教師不要把“死知識”教給學生,而要教學生“活學活用”。
(二)命題立足點:從表現要素入手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通過‘欣賞’,學生體驗音樂的情緒與情感,了解音樂的表現要素、表現形式,感知、理解音樂的體裁與風格等,發展音樂聽覺與感知能力,豐富音樂審美體驗,深化音樂情感體驗,提升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養[1]15?!苯處熢O計藝術素質測評項目,不僅要關注學生對音樂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還應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學生是否具備對音樂表現基本要素的運用和理解能力[2]66。
課題組對現行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后發現,教材清晰地描述了學生需要掌握的音樂要素、形式、體裁、風格、流派等知識點,更側重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情緒與情感的理解[2]66。教師設計音樂素質測評命題時,要以《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學生藝術核心素養的要求為依據,對“如何體現題目有效性”“命題考到什么程度”“如何考更有效地檢測學生音樂素養”等進行探討,以測為教與學的導向,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例如,測評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時,某教師設計了如圖4的題目。
以上兩道題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力度、休止符兩個音樂表現要素在表現音樂情緒情感意圖方面作用的記憶,但只是考查學生對音樂術語“力度記號”和音樂“休止符”兩個音樂知識點的記憶,考查重點放在“學生是否記得”上面,而不是“學生是否學會”。為促進學生提高音樂思維,真正學會這兩個音樂知識點,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將圖4的題目修改為圖5的形式。
經過調整,以上兩道命題的評估和考查方向由考查學生對音樂知識點的記憶,轉變為關注學生在平時生活中對音樂思維的運用能力,使學生在感受和鑒賞音樂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促進學生人文音樂思維和價值觀的形成,發展情感。
(三)命題著眼點:依托真實情境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劉月霞教授在《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的研究中指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在于如何將“知識內容”轉換成“學習任務”,情境素材對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情景素材,學生能夠主動學習、豐富認知思維、形成認知方法等[2]67。因此,在設計藝術素質測評命題內容的過程中,課題組更多地嘗試運用學生熟悉的情境素材,促使教師在教學中以提升音樂核心素養為目標,形成教材內容、課堂活動、藝術素質測評各環節相統一的持續實踐過程。測評時以問題為核心,注重與學生的個人經歷(過去、當前和未來)、社會生活相結合,將生活情境與音樂情景素材有機結合,將所學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測評融入考查題目,鞏固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為加強生活情境與音樂情景素材之間更深層次的聯系,教師可將生活情境融入音樂素質測評命題,設計如下測評內容(如圖6)。
圖6的命題從實際生活出發,在音樂素養評價命題中引入真實情境,使素材情境化,與真實世界緊密聯系;圍繞考查目標既考查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也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價值取向、知識的傳承和長遠發展[2]68,強調“傳承與應用”,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必備素質和價值觀。
此外,課題組主張將《只此青綠》《領航》等學生熟悉的音樂作品作為命題媒介,給音樂素質測評的情境化命題增加“親切感”和“綜合性”。比如,關于綜合問題命題設計的案例比較:例1.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歌曲《陽關三疊》這首歌的歌詞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的七言絕句《 》(填詩歌名稱)改編的。例2.七言絕句《送元二使安西》,通過短短28個字抒發了詩人王維對即將遠行的老朋友的依依惜別情。請你聆聽音頻,為該詩選擇符合其意境的樂曲名稱。
A.《侗寨狂歡夜》
B.《流水》
C.《陽關三疊》
D.《彩云追月》
對例1和例2的命題進行比較可以發現,例1旨在讓學生記憶知識,而例2則以實際生活情境為基礎進行命題設計,有助于學生在情境中無意識地完成評價任務。這既體現了測評的趣味性,又體現了評價目的的指向性——“學以致用”,以此考查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完成任務的能力,實現以評促教,體現了音樂素質測評的真正意義和學科特點。
(四)命題落腳點:鼓勵音樂實踐
音樂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表演性”,音樂素質測評形式也不應浮于表面[2]69?!读x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采取過程性評價與學業水平考試相結合的評定方式,將評定結果作為高一級學校招生錄取、地區教育質量評估等的參考依據[1]118。《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也提出:“主要評估學生實踐活動的音樂表演和藝術表現能力?!保?]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高中階段的學習要求,初中學業水平測試考查的方向傾向于聆聽與應用、實操與展示,實現雙向銜接。從近三年南寧市青秀區九年級藝術學業水平測試和七八年級藝術素質測試音樂試卷題型分布來看(如圖7),基礎知識占比為15%,聆聽與應用占比為55%,實操與展示占比為30%。
隨著信息技術設備的不斷升級,為了更科學客觀地反映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和鼓勵學生開展音樂實踐,測評命題已設計有節奏模仿(聆聽聲音,并配合節奏譜,隨聲音模仿敲擊其節奏。要求:依據節奏譜,聆聽錄音,隨錄音音頻給出的速度用鍵盤上的空格鍵擊出節奏譜的節奏)、演唱題(聆聽《青春舞曲(片段)》《西風的話(片段)》和《鳳陽花鼓(片段)》的原聲,選擇其中一首歌曲進行演唱,并錄音下來提交)、演奏題(按照給出的譜例,用豎笛演奏《可愛的家》片段并將其錄音下來提交)等形式,但目前由于各校設備配置不一,實施計劃未能應用到實際當中。即使上述題型尚屬于音樂素質測評研究實踐的一個設想和導向(因為實現設想還需硬件資源的投入和支持),還未能在目前的實際測試中得以廣泛應用,我們期待通過研究和開發,設計出更多科學、合理、有效的符合初中生音樂實踐評價的測試題。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藝術教育百花齊放的新時代,作為音樂學科藝術素質測評命題的推動者,廣大教師和研究者應利用團隊的力量深度思考,反復琢磨,在理解政策的前提下,以課堂為主陣地、以提升音樂核心素養為目標方向,遵循音樂音響本身的特點,增加音樂聽覺體驗的內容,從音樂表現要素、真實情境、音樂實踐等角度確定命題方向,更多地關注學生音樂思維的發展,將對學生音樂素質測評評價的焦點放在運用知識、音樂技能提升上,達到“以美育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潘麗琴,王歡.初中畢業生音樂素質測評命題探析:以2020年江蘇省各市音樂測評為例[J].基礎教育課程,2021(5):63-7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2.
注:本文系2022年度南寧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立項課題“基于新課程標準的初中藝術素質測評音樂命題的實踐研究”(2022C609)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