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名著導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開展名著導讀教學:引導學生由單篇課文學習轉向名著閱讀、教給學生閱讀名著的方法、運用信息技術輔助名著導讀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指導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22-0104-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初中生三年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學生閱讀名著可以深入了解傳統文化,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提高理解能力和寫作水平,豐富課外生活。名著篇幅一般都比較長,內容豐富,語言復雜,意蘊深長,要深度閱讀名著才能體會其深意,把握其內涵,這對學生的專注力和毅力是一種考驗。因此,教師開展名著導讀教學很有必要。
名著導讀教學是指教師以名著為載體,通過對名著內容、寫作背景、作者信息等的閱讀、分析和討論,幫助學生了解和領悟名著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念。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堂開展名著導讀教學,有利于學生初步了解名著作品內容,厘清名著作品的結構,培養名著閱讀的興趣。初中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閱讀水平,創新名著導讀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名著導讀中愛上名著,掌握閱讀名著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發展語文核心素養。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根據初中生的認知水平、閱讀興趣和學習需要,發揮教師的導讀作用,通過教師的導讀,調動學生閱讀名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一、由單篇課文教學過渡到名著閱讀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與名著相關的篇目大多數是節選一部名著中的一篇文章或某個章節。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培養學生閱讀名著的習慣,教師可以在單篇課文學習中設計話題或驅動任務,讓學生在討論話題或完成驅動任務的過程中,由單篇課文的學習過渡到名著閱讀。
以七年級上冊名著《朝花夕拾》為例。《朝花夕拾》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共收錄了魯迅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作為“回憶的記事”,《朝花夕拾》以作者童年和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背景,真實而生動地描繪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生活狀態,體現了作者的性格和志趣。這部作品以記事為主,飽含著濃烈的抒情氣息,但又夾雜議論,做到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樸實感人,體現了魯迅對中國社會、文化和人性的觀察與思考。為激發學生閱讀名著作品《朝花夕拾》的興趣,教師可以把七年級上冊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為切入口,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設計話題任務,引導學生由完成話題任務過渡到閱讀名著《朝花夕拾》。教師可以設計以下3項話題任務,引領學生由單篇課文的學習過渡到名著作品的閱讀。
任務1:思考問題“為什么魯迅把這本散文集命名為《朝花夕拾》”。在教學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教師先帶領學生欣賞課文中描寫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魯迅寫百草園,以“樂”為中心,穿插“美女蛇”的傳說和冬天雪地捕鳥的故事;寫三味書屋時提到了它的陳腐味,說它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充滿束縛。接著教師給學生講述散文集《朝花夕拾》書名的含義,如“朝”表示早年時候,“夕”表示晚年時期。書名的含義是早上的花晚上來撿,具體指的是魯迅先生在晚年回憶童年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的人和事。這樣的過渡銜接,可以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實現由單篇課文的學習過渡到名著作品的閱讀。
任務2:思考課文中的哪些人物在《朝花夕拾》的其他篇目中出現?教師在教學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提出問題:“課文中出現的長媽媽、閏土的父親、三味書屋先生,哪一個人物有可能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目中出現?”這個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和探究欲。學生迫切地想知道其他篇目是否出現這些人物,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在閱讀名著《朝花夕拾》時能夠關聯相關人物,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深入理解文本內涵。
任務3:為課文中預留的懸念尋找答案。在課文結尾,魯迅提及一件小事:“后來,因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這句話雖然簡短,但是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教師以此作為切入點,提出問題:“你能找出這個‘有錢的同窗’是誰嗎?結合《朝花夕拾》的目錄,你認為這個原因可能隱藏在哪一篇文章?”這兩個問題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從單篇課文的學習引向整本書閱讀。學生帶著問題主動閱讀名著作品《朝花夕拾》,從名著中尋找問題的線索,結合已知信息進行想象和推理,找到答案。
教師開展名著導讀教學,可以消除學生與經典作品的隔閡,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調動學生閱讀名著作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在教學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設計話題和驅動任務,可以有效激發學生閱讀名著《朝花夕拾》的興趣。教師在單篇課文教學中設計問題和閱讀任務,目的是引導學生從局部理解課文走向整體把握名著,將書中描寫的作者的童年生活串聯起來,全面了解魯迅的成長經歷。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得到了激發,閱讀能力得到了提高,學會了由單篇課文的學習延伸至名著閱讀。
二、在名著導讀中教給學生閱讀名著的方法
初中語文每冊教材都安排了兩本必讀名著。在名著導讀教學中,教師不應追求面面俱到,停留于泛泛而談、淺嘗輒止的層面,而應聚焦名著閱讀方法教學,讓學生掌握閱讀名著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名著作品。初中語文加強了“名著導讀”,注重“一書一法”,在名著導讀課中引導學生重點學習一種讀書方法。初中語文教材專門設置了“閱讀方法指導”,以及“根據名著體裁等方面的特點和初中學生的學習需要,以該名著為例,談某一種閱讀方法或某一類書籍的閱讀策略”[1]。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名著導讀教學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讀書方法。
以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名著導讀《紅星照耀中國》為例。這個單元“名著導讀”的任務是閱讀紀實作品。紀實作品是記錄人與事真實情況的作品,特點是用事實說話。閱讀紀實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寫的事實,目的是從中獲得啟迪,從而指導自己的學習與生活。讀者在閱讀紀實作品時,要從事實中汲取營養,向作者“取經”,善于進行聯系、比較和分析。開展《紅星照耀中國》名著導讀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情景導入、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方法,結合名著中的某一個章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如,教師可以選擇《紅星照耀中國》中描寫紅軍長征的片段,先請學生觀看紅軍爬雪山、過草地、吃草根的視頻,再帶領學生閱讀名著中的文字片段,體會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是如何絕地求生的,讓學生產生閱讀名著作品的欲望。《紅星照耀中國》第十一章講述養馬老人堅決參加紅軍的故事。教師可以選擇這個章節設計表演活動,讓學生分小組演一演這個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揣摩人物角色、練習對話、交流討論、分享觀點,認真閱讀原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點、熟悉故事情節,從中獲得豐富而深刻的情感體驗。教師運用多樣化方法進行名著導讀教學,引導學生閱讀名著,有利于學生掌握閱讀名著的方法。
八年級下冊名著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人物較多,人物性格多樣,故事情節豐富。教師在開展名著導讀教學時,可以指導學生運用摘抄字詞句、做讀書筆記、繪制思維導圖的方法閱讀這一名著作品。在閱讀名著作品時繪制思維導圖,學生可以更好地梳理名著的故事脈絡、人物關系,理解名著作品的內涵。在名著導讀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運用精讀、跳讀等方法引導學生閱讀名著,讓學生快速掌握閱讀名著的方法。以七年級上冊名著作品《西游記》為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精讀、跳讀等方法閱讀《西游記》的關鍵章節、重要故事情節。學生運用精讀法閱讀名著作品,可以深入理解名著作品的內涵和藝術價值。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跳讀、快速瀏覽的方法閱讀名著作品的背景介紹、次要情節。在指導學生閱讀七年級下冊名著作品《駱駝祥子》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圈點與批注的方法閱讀這部作品,圈點批注書中的重點內容,方便后期復習。批注的方法包括評價式批注、補充式批注、感想式批注、聯想式批注,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適宜的方法進行批注閱讀,提高名著閱讀效率。
三、以讀寫結合的方式開展名著導讀教學
《艾青詩選》是初中階段12本名著閱讀書目中唯一的一本新詩選集。在開展名著導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讀寫結合的方法,將名著閱讀與寫作相結合,促進學生對名著內容的理解和藝術特色的整體把握。開展名著導讀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仿寫,激發學生閱讀名著作品的興趣,促進學生對名著作品內容的理解。讀寫結合為學生搭建了閱讀名著作品的平臺,學生要完成寫作,必須熟悉名著作品內容,分析名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寫作特色等,由此生成個人感悟。
九年級上冊課文《我愛這土地》選自詩集作品《艾青詩選》。這首詩運用象征手法,表達詩人愿意為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深情。全詩共有兩個小節,結構緊湊,層次分明,情感逐層遞進。“土地”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華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國命運的象征。詩人在結尾處發出了“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的深情呼喚,令人動容。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同時進行仿寫。一個學生寫道:“假如我是一只歸鳥,我會用嘹亮的歌喉歌唱:這綿延不絕的青山,這碧波蕩漾的綠水,這廣袤無垠的田野上金黃的稻穗,和那城市霓虹中溫暖的燈光……然后我飛走了,連翅膀也染上了夕陽的顏色。為什么我的心中滿懷喜悅?因為我對這山河愛得深沉。”讀寫結合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我愛這土地》和名著作品《艾青詩選》內涵的理解。名著導讀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名著的寫作方法和表現手法,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學生通過寫作,能夠靈活運用寫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寫作水平。
四、運用信息技術輔助名著導讀教學
將信息技術用于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名著導讀教學中的優勢。教師在名著導讀教學中利用影片、音頻、視頻、圖片等,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視聽體驗,降低理解難度,增加名著導讀教學的趣味性,幫助學生愛上名著閱讀。古典名著敘述的事件年代久遠,大多數以半文半白的語言風格為主,學生在閱讀和理解時有難度,無法專注于閱讀,有的甚至產生抵觸心理。為消除學生的閱讀障礙,讓學生愛上名著閱讀,教師可以在名著導讀課中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如,教師可以有計劃地給學生播放由名著改編的影視劇如《西游記》《水滸傳》《駱駝祥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讓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節等有直觀的感受和大致的了解,消除學生與名著作品的隔閡。在觀看影視劇片段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游戲活動,讓學生從名著原文中找到與影視劇對應的情節,分析它們的異同點,調動學生閱讀名著的積極性。運用信息技術輔助名著導讀教學,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降低名著閱讀難度,加深學生對名著作品的理解,提高名著導讀教學效率[2]。
在《紅星照耀中國》名著導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課前,教師給學生播放微課,內容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之際,校園里學生揮動手中的旗幟……精彩的微課拉近了學生與革命時代的距離。此時,教師請學生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在展示環節,教師借助智慧大屏幕、平板電腦等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有的學生梳理了名著《紅星照耀中國》中領導人物的信息,有的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繪制紅軍長征路線圖,有的學生撰寫閱讀心得體會。學生在展示閱讀成果時,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名著作品內容和內涵的理解。課后,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向學生推送適合他們閱讀的名著作品,同時設置閱讀小提示、隨機小測試等項目,鼓勵學生閱讀名著后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信息化教學背景下,教師借助信息技術開展名著導讀教學,可以為學生創設開放、多元、動態的學習情境,提供交流、互動、分享的平臺,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加深對名著作品的理解,從而提高名著閱讀能力。
總之,在初中階段開展名著導讀教學可以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在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指導和引導,為學生指明閱讀方向,提供閱讀幫助,讓學生掌握閱讀名著的方法,繼而多閱讀名著,愛上閱讀名著。
參考文獻
[1]邱世澤.初中語文名著導讀策略探索[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2(2):47-48.
[2]尚小青.初中語文名著閱讀課程化“導讀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考試周刊,2022(33):31-34.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