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柳宗元、 蘇軾流寓心態之異同

2024-09-20 00:00:00邢若琳
今古文創 2024年36期

【摘要】柳宗元、蘇軾是中國古代流寓文人的典型,二人歷經政治打擊而流寓“蠻荒之地”,其心態卻有明顯差異。柳宗元流寓永州后的心態是悲憤、愀然無樂的;而蘇軾的流寓心態則表現出安之若素,以順處逆的達觀傾向。總的來說,二人流寓心態不大相同的原因主要受其性格、追求及責任使命這三方面的影響,但二人都努力從自身的困難中掙脫,完成了自我的人生救贖。流寓生活雖給流寓者帶來極大的精神創傷,但同時也提升了他們在文學創作上的水準,是其文學創作影響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柳宗元;蘇軾;流寓心態;流寓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36-0052-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6.015

所謂“流寓”,多是因政治原因而遭貶謫,自請外放到非本土的地方做官,或因天災人禍而遷徙別處。①古代的入仕文人經歷流寓生活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受這種疏離與不適環境的影響,文人往往借助文學創作的方式抒發自己“不平之鳴”的情感,流寓文學得以產生。因此,流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流寓者的人生走向,對其文學創作也產生了重大影響。蘇軾一生羈旅宦途,柳宗元因參與“永貞革新”而一貶再貶,二人皆是流寓文人的典型。然二人雖遭流貶,因其成長環境、人生經歷的不同,其貶謫后的心態亦有所不同。

一、柳蘇流寓心態的異中之同

(一)艱難的生存環境對其心態的打擊

貶謫是歷代帝王對待不合時宜官員的一種常見的懲處方式,而距中原較遠且尚未開發之處,環境艱苦,貊鄉鼠壤的地方便成了朝廷安置流貶官吏的最優選擇,借此顯示天子的威嚴不容侵犯。永州,地處楚南,在中原人眼里,這是個不折不扣的“蠻夷”之地。“永州實為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環山為城,有石焉翳于奧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貍鼠之所游,茂樹惡木,嘉葩毒卉,亂雜而爭植,號為穢圩”“涉野有蝮虺大蜂,仰空視地,寸步勞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蝨,含怒竊發,中人形影,動成瘡痏”,種種詞句表明,當時永州自然環境著實惡劣。況柳宗元此次加貶為“永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即編制之外的人員,在唐代編制之外的官員公府一般不安排住所 ②,因此柳宗元初到人生地不熟的永州之后面臨的第一個難題便是住無所居。好在唐代的佛寺多有容留俗客的習慣 ③,柳宗元便只能攜家先寄居在永州佛寺。且自柳宗元遭責逐以來,“荒亂耗竭,又常積憂恐,神志少矣”,遂而疾病纏身,身心俱創,可見艱難的生存環境對柳宗元來說確是不小的打擊。

提到蘇軾的流寓經歷,最典型的便是其因“烏臺詩案”而被責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政治仕途跌入低谷的同時生活也陷入困境。與中唐時期不同,宋朝實行文治,優厚士大夫,所以對于責授散官的官員,朝廷還是會發放俸祿以保障其基本生活。但蘇軾雖有俸祿,實際情況也不樂觀。面對“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的難題,蘇軾“私甚憂之”,痛自節儉,規劃日用所需不得超過一百五十錢。時人往往將其視作儉約的典范廣為流傳,但側面也可反映出蘇軾生活之拮據。面對一家老小,蘇軾那微薄的俸祿難以維持生計,幸得故人馬正卿哀其乏食,“為于郡中請故營地數一卜畝,使得躬耕其中”,才稍稍緩解了蘇軾的生存壓力。

“自來官司廨宇,皆以所管職事為名,其下便為治所,未有無職事而得廨宇者。” ④在宋代,貶官是沒有官廨的,也不會對貶謫官員提供住房,所以在蘇軾流寓黃州后只能暫居在定慧院的破廟里,“間一二日輒住”安國寺,過著“隨僧蔬食”的日子。而當其家眷入黃后,定慧院住不下,蘇軾一家才不得不蝸居在悶熱潮濕的臨皋亭。“劍米有危炊,針氈無穩坐”便是此時蘇軾一家人食宿生活的真實寫照,遂發出“饑寒未至且安居,憂患已空猶夢怕”的感嘆,面對樂景抒發哀情,命運的瞬息萬變,置身流寓之地的蘇軾也難免黯然神傷,落寞惆悵。

(二)逐漸認同其貶謫身份

遭貶謫的流寓者從繁華的京城輾轉來到僻陋蠻荒的流寓地,內心多是痛苦不適,頗有寄人籬下的孤獨之感,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痛苦與不適終會被時間沖淡,流寓文人逐漸適應流寓地,也漸趨認同自己流寓者的身份,柳宗元如此,蘇軾亦如此。

蘇舜欽在《滄浪亭記》中云:“人固動物耳。情橫于內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則溺,以為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人本就會受外物影響而感動,內心充斥情感使得性情受到壓抑時,則需借助外物來排遣,固山水景色便是流寓文人的最佳選擇。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用寄人離思的景物表達對妻子的無限思念;韓愈“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用“秦嶺”“藍關”這些自然景色之美表達其愁苦悲戚的心緒,柳宗元也不例外,流寓永州的他常常“仆悶則出游”,借助山水景色抒發心中的憂憤。柳宗元剛來到永州時稱“匪兕吾為柙兮,匪豕吾為牢”,將永州比作木籠牢圈,現在卻稱“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數,永最善”。一個“最”字,說明了永州這里的山水風光極佳,也表明柳宗元不再沉溺于自己苦悶憂愁的情緒無法自拔,而是逐漸認同了自己的貶謫身份,于大自然的山水當中尋求心靈的撫慰和精神的解脫,作者流寓永州十年,心境漸趨平和,不再如剛來到永州那般不適,自然永州的山水也由“惡”轉為“善”。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是蘇軾流寓黃州心境的真實寫照,想要退避社會,尋求徹底解脫的出世理念,曠達而又傷感的情緒展現在眾人面前。劫后余生的蘇軾對人生有了新的理解,“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仕途上的失意和世間的紛擾皆不值一提,寄情山水自然中,心靈平和自在,方能從抑郁不平的苦悶中獲得解脫,他開始試圖融入當地生活,“謫居既久,安土忘懷,一如本是黃州人,元不出仕而已”,黃州雖僻陋,但自然景觀極好,《赤壁賦》便是其流寓黃州時期所作,蘊含著深厚的哲思。蘇軾跳脫出人生渺小而短暫,人生的價值得不到體現這一局限,認為人生在世不能單看一剎那中的形象變化,而要以巨眼觀徹物我心靈交輝中所妙悟的大道,這才是永恒所在。⑤或許蘇軾在勸慰客人的同時也是在勸慰自己,若蘇軾真的忘懷于得失,又豈會寫下艷羨周郎,抒發壯志難酬的感嘆呢?顯然,這只是蘇軾身處逆境的自我安慰,是與自己貶謫身份和解的無奈之舉。

(三)流寓異地的精神孤獨

對于流寓文人來說,精神上的孤獨遠比物質生活的匱乏更痛苦。杜甫“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以樂景寫哀情,以天地間孤零零的沙鷗象征著自己的漂泊無依;蘇軾“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貶謫的蘇軾如同遭遇不幸的“孤鴻”,以苦悶憂郁的心態度過一個又一個漫漫無際的長夜……此種精神孤獨并非物質生活能解決。

柳宗元作為永貞革新的核心成員,自永貞元年加貶為永州司馬后其精神狀態一直是困頓失意的,是在山水景色中尋找精神寄托的無奈之舉。《始得西山宴游記》中記載:“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⑥自從貶居永州后,內心常常憂懼不安,造成柳宗元憂懼的原因除了上文提到的外部環境的艱苦,更重要的是至親的相繼離世帶給柳宗元的打擊。永州復雜的自然環境難免使人水土不服,況柳宗元的母親年歲已大,經過三個月的長途跋涉,身體自然吃不消,在抵達永州后不久便病逝,作為戴罪之身,柳宗元也無法將母親的靈柩奉歸長安,不久后他的女兒也夭折。個人的理想抱負無法施展,朝堂之中又有奸佞小人的詆毀指責,加之至親因自己的貶謫遭遇而亡,故交好友避而遠之,種種事件堆積起來怎能不令他痛苦與悔恨?原本身體就不好的柳宗元此時“形容枯槁”,幾近萬念俱灰之下寫下千古孤絕之篇《江雪》。可以說,“孤獨”二字貫穿了整首詩,也貫穿了柳宗元的一生。所謂“詩窮而后工”,在流寓地永州,柳宗元的確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其中不乏風格輕快的山水游記,“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最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從山水景物中得到暫時的解脫,于孤獨苦悶中尋得短暫的快樂,這何嘗不是一種自我催眠式的孤獨呢?此外,柳宗元的詩文中多是幽樹、愚溪、毒蜃、羈鴻等意象,大多渲染了憂懼、幽怨、孤寂等情緒情感,甚至隱喻了某種絕望心理。⑦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曾言道:“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存在,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于我們的生命里。”柳宗元終其一生,始終未曾走出憂郁孤獨的精神天地。“恬死百憂盡,茍生萬慮滋”,強烈的失落感使他不甘心從此蝸居在偏僻荒蕪的永州了卻余生,可悲慘的境遇卻時刻提醒著他作為有罪之臣已無翻身之日,諸多難以解脫的苦痛和悲傷怨憤形成心理動力,加上不甘心的生命意志,發之詩文,蘊藏著一股激切孤憤的情緒。

蘇軾歷來被認為是曠達文人的典范,在其剛流寓黃州時便寫下“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但聯系時代背景便知這并非蘇軾此時深層的內心世界。此時的蘇軾剛經歷過政治的摧殘,流寓到“不聞鄉國信息”的偏遠陌生的隔絕之地黃州,蘇軾內心定然憂懼萬分。在啟程去往黃州的路程中作下《游凈居寺》一詩,“回首吾家山,歲晚將焉歸”,回過頭頻頻望向吾家山,行將老去的“我”該身歸何處呢?不僅流露出蘇軾的思鄉情切,此刻流逝光陰的無奈和流寓異地的彷徨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可以說,《游凈居寺》詩中所呈現這種孤獨迷茫的心境才是蘇軾此刻深層而本真的心態。且蘇軾為避免再惹出禍端,不僅不再作詩文,還勸諫友人少作詩文,甚至放棄交游,閉門謝客。“但得罪以來,不復作文字”“開口得罪,不如且已,不惟自守如此,亦愿公已之”“自惟罪廢之余,動輒累人”。幾近隔絕與外界之聯系,以至于外界竟荒謬傳言他已去世,可見蘇軾在流寓黃州時期內心的孤獨寂寞。

二、柳蘇流寓心態的同中之異

古往今來,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遵循著“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的原則,作家的情感心態可從作品中得到展現。柳宗元、蘇軾年少成名卻仕途坎坷,流寓偏僻荒涼之地,二人有著類似的人生遭遇,可反觀柳蘇二人的詩文可知,柳宗元詩文中反映出的心態多是以怨憤、愀然無樂為主,而蘇軾則是以順處逆的達觀傾向。因其二人所處時代及人生際遇的不同,故在此對其二人之不同點僅作簡要分析。

(一)柳宗元愀然無樂

古人立身處世講求“立德立功立言”。在柳宗元眼里,立德、立功的分量要遠勝于立言。自其因永貞革新失敗流寓永州,又逢憲宗不斷打壓,便已知曉自己濟世救國的理想難以再實現,詩文創作透露出內心淡淡的憂愁,就連以寫景取勝的山水詩文都被其當作抒發孤獨幽怨情懷的載體,風格較蘇軾而言更為深重。翻開柳宗元奇異的山水詩文,“始至稍有得,稍深邃忘疲”“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不難發現他對這奇觀異景的喜悅之情,如癡如醉,但作為一個內心深處更喜建功立業的政治家來說,柳宗元面對這美景內心卻是復雜的。他仰慕“古之夫大有為者”,內心深處更希望能夠“致大康于民,垂不滅之聲”,實現建功立業的理想,又怎會甘心蝸居在這小小的永州做個閑散官員,他始終跨不過心里的那道坎,無法真正與秀美的風景融合,因此他筆下的景物總是帶著一種幽怨的色彩。“杳杳漁父吟,叫叫羈鴻哀”,漁父之吟正因有了“羈鴻”的哀鳴做陪襯,便更顯悲涼;“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將尖山比作利劍鋒芒,能夠割斷人的愁腸,想象奇特,突出了其高聳入云的特點,古人常有悲秋之感,更加突出了自己的悲憤之情;“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層層疊疊的遠山和彎彎曲曲的九江象征著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阻礙,景中寓情,愁思無限;“謫棄殊隱淪,登陟非遠郊”“惜非吾鄉土,得以蔭菁茆”點明作者謫居永州的郁悶心情,一種遭遺棄的感覺涌上心頭……此外,柳宗元流寓永州時,由于“寓居湘岸四無鄰”,備受孤獨寂寞的煎熬,故其詩文當中常有“獨”字出現⑧,如“日午獨覺無余聲,山童隔竹敲茶臼”“江雨初晴思遠步,日西獨向愚溪渡”“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看似閑適的生活,實則透露出柳宗元深深的孤寂悲憤之情。

(二)蘇軾安之若素

在唐代,三教一直處于兼而未融的狀態,而宋代實行的是三教合一的政策,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使宋代士人熱情參與政治,而道家順應自然的思想和佛家舍棄欲望、尋求解脫的思想又促使他們能理性地看待人生的榮辱得失,深刻影響著宋代士人的價值觀念與處世心態,這也是蘇軾較柳宗元豁達的重要原因。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蘇軾最為人樂道之處就在此,盡管生命中有著太多無可奈何之事,他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平和接受,接受世事無常和事與愿違,他堅信“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是一場體驗的旅程,就應該順勢而為,隨遇而安。謫居黃州并非蘇軾自己所能選擇的,雖有苦悶,可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命運帶來的波折,順應自然天道。

經過時間的沉淀,在黃州的四年里,老莊哲學深刻影響著蘇軾,促使他以超然的態度去對待世間萬事萬物,內心由初入黃州的恐懼憂愁轉向平靜安和。流寓黃州,本是責罰,但又何嘗不是一種救贖呢?他可以遠離政治的喧囂,過上真正隱居安寧的日子,“近于城中葺一荒園,手種菜果以自娛”,遠離朝堂的爾虞我詐,于樸素的田園生活中亦能發現生活的美好。

在經歷政治挫敗之后,蘇軾并沒有逃避,而是直面痛苦,努力從老莊哲學尋找超脫。流寓黃州的這些年,蘇軾漸漸明白仕途上的失意和自己的人生比起來不過是滄海一粟,不值一提。正如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所言:“蘇軾揚棄悲哀的宏觀哲學,始于人生并非只是充滿了悲哀這樣一種認識。如果人生的離別和團聚如循環一般相互交錯,那憂愁和喜悅也是相互制約的。把這看作是人生,就是循環哲學。” ⑨所以,與其說蘇軾豁達,倒不如說他平靜地接受這個世界應有的起伏,接納生活,獲得了屬于自己真正的平靜。

三、柳蘇二人同遭貶謫心態卻大不相同之原因

(一)性格使然

個人的性格是受一定的文化形態陶冶的結果。⑩中唐時期提倡儒釋道三教合流,但就個人價值取向而言,柳宗元雖信佛,也曾說過“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積三十年”,但他之所以研究佛學,是為了將其融合進儒家思想體系中,以儒學為價值標準,取其有益于世者,即援佛濟儒。儒家強調積極入仕,那么建功立業,致君堯舜則是封建士人的首要人生追求,即便流寓永州困頓失意時也不曾打消他事功的執著,佛教遠離紛爭追求清凈的禪定思想對柳宗元也有深刻的影響,他山水詩文中清冷幽寒的意境恰恰是他孤傲性格的映襯。

經過唐代的融合發展,儒釋道三教在宋代已呈現出三教合一的趨勢,對宋人的人生觀念和價值取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儒釋道三家思想貫穿蘇軾的一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蘇軾不像柳宗元一般執著地追求仕途的通達,在失意困頓時以佛道思想寬慰自己,雖有苦悶憂郁之情,但他能從悲傷的情緒中盡快抽離,轉向能夠撫慰心靈的事物中去,“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蘇軾自覺地于山水景物中尋求美,慰藉心靈,享受人生的樂趣。

此外,不同的時代風貌對文人的性格存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唐代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雖然中唐時期略有削弱,但唐帝國作為一個大國,其宏偉的氣勢往往使得唐代士人擁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功利心較重,所以當柳宗元即使創作了眾多山水游記,試圖表明他已將得失忘懷于山水景色之中,可其詩文當中意象卻還隱隱透露出他孤傲的品格。而宋朝經歷了五代十國的動蕩,國家實力也不如唐帝國,所以宋代士人的精神面貌往往是理性客觀的,較之仕途的失意也能坦然面對,這也是二人流寓心態差異的重要原因。

(二)人生敬仰不同

《滄浪詩話》云:“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騷學。” ?屈原生活在“世混濁而不分,好蔽美而嫉妒”的時代,奸佞小人當道,屈原的美政理想不能實現,政治革新也以失敗告終,流放異地,終投汨羅而死。相似的時代環境和人生經歷是柳宗元接受繼承屈原精神的前提。他和屈原一樣怨憤不平,遂發出“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的吶喊。面對流貶的政治打壓,柳宗元“茍余齒之有懲兮,蹈前烈而不頗”“茍一明大道施于人,死所無憾”,堅定自己的理想不改變,堅決不放棄他所推崇的“大中之道”,頗有屈原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之氣概和百折不撓的堅韌意志。明人陸時雍評柳詩稱“深于哀怨”,堪稱“騷之余派”,柳宗元流寓永州時期的辭賦,如《懲咎賦》《閔生賦》《囚山賦》《罵尸蟲文》等或抒發怨憤之情,或諷刺現實,或表明自己高潔的品格,是其幽怨苦悶情感的真實流露,明顯繼承屈原騷怨的傳統,表現出與屈原辭賦的一致性。

由于宋代儒學的發展,特別是理學思想的興起,人們對于傳統的儒家思想有了新的認識,陶淵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儒家所倡導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理念,因而受到宋人的廣泛推崇,成為宋朝士人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象征。陶淵明曠達超脫、沖淡平和的文化人格和精神氣質對剛剛經歷了重大政治貶謫遭遇的蘇軾來說無疑是一種精神依靠,蘇軾流寓黃州時為緩解全家饑寒交迫的窘境,過上了躬耕的生活,正是開荒種地的艱辛生活讓蘇軾對陶淵明有了深深的敬意,然而更重大的意義在于蘇軾能從陶淵明身上找到精神慰藉。陶淵明的灑脫悠然,淡泊名利,“縱大浪化中,不喜亦不懼”的人生態度和與天地同流、與萬物合一的澄明境界正是蘇軾所向往的,于是流寓黃州,躬耕東坡的他常常以淵明自況,半醉半醒半夢半真之間,頓覺自己“只淵明,是前生”。這種跨越時空的心理共鳴,是蘇軾面對這種顛沛流離生活的精神支撐。蘇軾對陶淵明人生境界的向往,終使其獲得生命廓然無累的自得與自適。

(三)責任使命不同

河東柳氏是唐朝“五姓七望”的世家大族,因政治漩渦的沖擊而逐漸沒落,“柳氏號為大族,五六從以來無為朝士者”的窘迫局面促使著柳氏子孫必須承擔起復興家族的重任。“遭諸武,以故衰耗。武氏敗,猶不能興”“踣弊不振,數逾百年。近者紛紛,稍出能賢,族屬旍曜,期復于前”皆表明柳宗元想要重振柳氏,維持世家大族地位的愿望。年少成名的柳宗元仕途順暢,這為他復興家族帶來了一點希望,可一朝天子一朝臣,永貞革新運動的失敗無疑給了他一次重創。柳宗元妻楊氏婚后不足三年便因“孕而不育,厥疾增甚”亡故,在他心中便只剩下才學兼優的堂弟柳宗直還有希望能夠復振宗族,但事與愿違,柳宗直因受到自己的牽連而始終未能進士及第,柳宗元對此極為憾恨:“兄宗元得謗于朝,力能累兄弟為進士,凡業成十一年,年三十三不舉,藝益工,病益牢。”最后的一點希望也被澆滅,復振家族的愿望與個人的執著理想融合,是柳宗元艱苦流寓生活的悲憤來源。

和柳宗元相比,蘇軾倒幸運多了。宋代以文治國,對士大夫較為優厚,所以盡管蘇軾犯下大罪,宋神宗也并未將其處死,而是流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且蘇軾并無復興家族之使命,其父蘇洵曾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弟弟蘇轍也和自己同登進士科入朝為官。在蘇軾流寓生活當中,常常將自己內心的感受與弟弟子由訴說,也正因為有弟弟子由的陪伴,蘇軾內心的痛苦才得以稍稍緩解,這也是蘇軾較于柳宗元流寓心態豁達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總結

柳宗元流寓異地的悲憤,蘇軾則以達觀的人生態度去面對坎坷的生活,柳蘇二人同為流寓文人,心態卻不相同,然二人都努力從自身的苦難中掙脫,悲憤寄寓山水之間,才造就了詩文的千古流傳,創造了更加遼闊廣袤的天地。人也許會陷于孤獨,但同樣人也會在絕境中完成自我救贖。

注釋:

①張學松:《“流寓”論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3-15頁。

②李芳民:《空間營構、創作場景與柳宗元的貶謫文學世界——以謫居永州時期的生活與創作為中心》,《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第95-108+196頁。

③李芳民:《佛宮南院獨游頻——唐代詩人游居寺院習尚探賾》,《文學遺產》2002年第3期。

④(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7379頁。

⑤李一冰:《蘇東坡新傳》,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354頁。

⑥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載《柳宗元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762頁。

⑦周水濤、張學松:《論柳宗元流寓文學創作的意象圖式與隱喻編碼》,《江漢論壇》2023年第4期,第76-83頁。

⑧王德春:《柳宗元的貶謫生涯與他的山水文學》,安徽大學2003年碩士學位論文,第9頁。

⑨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譯注:《中國詩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44頁。

⑩王德春:《柳宗元的貶謫生涯與他的山水文學》,安徽大學2003年碩士學位論文,第32頁。

?嚴羽:《滄浪詩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操操操综合网|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欧美a在线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区| 第一页亚洲|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毛片在线播放a|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高h视频在线|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草逼视频国产|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欧美中日韩在线|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伊人成人在线| 日韩色图区|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久久五月视频| 精品91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四虎精品免费久久|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二级毛片免费观看全程| 天天综合网色|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91热爆在线|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 a级高清毛片|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在线网|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夜夜操天天摸|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