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的誕生
20世紀90年代,小巧、便捷的通用計算機大規模涌入中國市場,迅速受到家庭、企業的青睞,但其中最關鍵的CPU(中央處理器)芯片全部依賴進口,因為西方國家在尖端科技領域對中國實施全面封鎖。
“中國這么大一個國家,怎么能沒有自己的CPU芯片呢?”
在這樣的背景和壓力下,2001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胡偉武主動請纓,帶領團隊扛起了鑄造“中國芯”的重任。
起初,團隊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會做”,便聘請在硅谷工作過的工程師來當顧問。后來,胡偉武發現,研發最缺的是時間:“要是大家每周工作5天,每天只工作8小時,恐怕很難趕上,必須像當年搞‘兩彈一星’一樣拼命。”為了按期完成任務,團隊常年堅持每周上6天班,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
2002年,研發進入攻堅階段,胡偉武迎來了一位戰友——已經66歲的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黃令儀。有了黃令儀的加入,團隊大大加快了芯片物理設計的進程。“每天早上7點我到所里,黃老師已經在了;晚上10點我準備離開,她還握著鼠標,緊盯屏幕上的設計方案,沒有半點要下班的意思。”胡偉武回憶起黃令儀時,眼中滿是欽佩之情。
經歷了一個個不眠之夜,團隊終于迎來了光明的一天。2002年8月10日清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北樓105號房間掌聲雷動,安裝了“龍芯1號”CPU芯片的計算機順利啟動!
雖然“龍芯1號”在性能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它的誕生卻終結了國產計算機無芯可用的歷史,讓中國的尖端科技領域終于用上了“中國芯”!
南丁格爾:護理專業的奠基人
在過去,護理行業非常卑微,護士基本沒有受過正規的培訓,而醫院更是一個邋遢臟亂的地方,甚至成為疾病傳播的源頭。直到弗洛倫斯·南丁格爾的出現,她創造了一個改變世界的專業,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1854年10月,南丁格爾來到克里米亞野戰醫院工作。她分析了堆積如山的軍事檔案,從中發現:士兵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戰場上受傷后沒有得到良好的護理,最終傷重致死。于是,她立即改造醫院環境,提升護理質量,改善傷員膳食,終于將傷員的死亡率從42%下降到了2.2%,創造了一個令人震撼的奇跡!每一個深夜,她都會手提油燈巡視每一個傷員。她手中的油燈也因此成為護士或護士組織的象征。
然而,光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南丁格爾決定著手建立護士培訓體系。于是,她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新型正規的護士培訓學校——南丁格爾護士學校。學校開設了11門必修課,包括化學、生理學、解剖學、藥物學、外科學、行政管理學等。她總結出了護理教育的三大特點:嚴謹的科學性、溫和的性格和神圣的使命感。自此,護理學正式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南丁格爾的護理理念、教學思想被世界各國所采納,她的精神所凝練成的“南丁格爾誓言”,更是成為全世界護理人員的行為準則。
1910年8月13日,南丁格爾在睡夢中溘然長逝,享年90歲。
而今,一百多年過去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護理工作者接過南丁格爾手中的油燈,繼續著這份偉大的事業,把自己的錦瑟年華奉獻在呵護生命的白色圣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