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高二升高三的小伍同學最近心里很煩,不想復習功課,就想坐著不動。她之前一直是信心十足、精神飽滿的,雖然大多數時候她能意識到必須狠下心來學習,不能這樣下去,但自己總是想做一些放松的事情,根本不愿意看任何與課本有關的知識,甚至連以前自己最喜歡的化學也提不起興趣了。小伍同學這是怎么了?這其實是小伍長時間、高強度的學習和過度的緊張,導致她出現了乏力、焦慮、壓抑、學習能力下降,甚至身心疲倦的現象,這種現象稱為“學習倦怠”。
“學習倦怠”的雷,你踩中了幾個?
你現下的學習狀態如何?一起來看看以下這些表現,你“踩雷”了嗎?
1.時而精神飽滿,時而意志消沉,情緒煩躁
2.看書容易走神,難以集中注意力,一學習就產生一種本能的抗拒
3.不認真對待功課,甚至不愿意完成功課;總是拖延,無法進入學習狀態
4.懶得聽課、懶得看書、懶得做題,每天感覺都是在重復而已,自信心不足,疲憊消極
5.反感家長過問學業
不難看出,這些對學業持負面態度的表現,即“學習倦怠”的典型現象。知道嗎,除了喜怒哀樂,倦怠也是正常情緒之一,它通常是在特定情境下產生的疲乏、懈怠,往往會在“明明已經很努力了,卻絲毫看不到任何進步和效果”的時候悄然而至。面對這類有負面傾向的情緒,我們要堅定地告訴自己,這種狀態是可以逆轉的。
“學習倦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原來,自進入高中以來,小伍一味地苦讀,不注意鍛煉身體,不注重休息,經常打疲勞戰,再加上她處在年級“領跑者”的位置,害怕一不小心就被后來者追上,總是感到緊張、煩躁、恐慌、焦慮和不安,這才導致了大腦“缺氧”。于是,在大腦疲勞、缺氧,以及內心擔憂、煩躁、恐慌、無奈等精神壓力之下,大腦就出現了“讀寫保護”狀態。這種學習上的倦怠對人有很大的負面影響。輕者會對學習失去興趣,產生很強的疲憊感;重者則會出現嗜睡或者失眠、記憶力下降、精神恍惚、吃不下飯甚至嘔吐的情況。我們對待高考就猶如調試琴弦,弦太緊會斷,弦太松則難成曲調。要想獲得成功,努力學習是必不可少的,但過分地要求自己,對成功太過在意,到頭來容易因緊張過度而失敗。只有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高考,善于在緊張的節奏中放松自己的情緒,調節好心態,才能更好地完成高考沖刺階段的學習目標。
如何消除“學習倦怠”心理?
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勞逸結合是十分必要的,我們必須形成合理的學習和生活規律。“一張一弛”是古人總結的經驗,科學合理地用腦,必要的休息、娛樂等調節方式就是消除“學習倦怠”心理的“活力劑”。
1.復習時把握節奏,交替進行
要實現高考目標,最重要的莫過于合理地安排復習時間。我們知道,熬夜學習、減少睡眠和休息時間、取消體育鍛煉等做法雖然在短時間內可以把學習成績提上去,但是長此以往,大腦和身體就會“罷工”——主要表現為無精打采、頭昏腦漲、思緒紊亂、注意力無法集中等,學習效率反而會嚴重下降,有的還會導致失眠,甚至出現神經衰弱等問題。所以,高考復習的時間安排要立足長遠,只有保證大腦機能和身體活力處于良好的水平,才能真正做到高效率地學習和生活。
而想要高效率地學習和生活,就應該遵循兩條基本原則。
一是科學用腦,勞逸結合。就像三角梅那樣,當被太陽照射時,由于熱量、光線的作用,花的尖端的某些部分會“蔫”下來;當未被太陽照射時,花的尖端又“挺”了起來。也就是說,三角梅的“蔫”和“挺”是交替進行的,并因此出現了枝繁葉茂的長勢。我們的大腦也和三角梅一樣,需要在“蔫”和“挺”中交替進行,要把學習活動和其他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既可以保證各項活動的順利完成,又可以讓大腦得到充分休息,使身體機能得到較好的運轉。所以我們應保證每天1個小時的體育鍛煉,7個小時以上的睡眠,兩項學習活動之間應該穿插安排如勞動等有益的身體鍛煉。
二是交叉安排,高效學習。在飲食上,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如果經常食用某一種口味的食物,我們的胃口會慢慢變得很小,一旦換種口味,我們就會食欲大增。其實大腦的活動功能也和我們的“口味”一樣——長時間從事某種單一的活動,大腦皮層相應活動區域的“胃口”就會變小,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下降。如果按照注意力集中的規律適時交叉安排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就可以使大腦疲勞區域得以休息,讓休息區域進行工作,這樣既不妨礙大腦疲勞區域的休息,也能讓大腦“食欲”大增,當然也就提高了學習效率。交叉學習有兩種方法:不同學科復習時間的交叉安排,按照文理課程交叉的形式安排,切忌長時間地進行一門課程的復習;不同學習形式之間的交叉安排,比如記憶、解題、閱讀和知識整理等活動的交叉安排。
很多學生出于成績不佳或臨考緊張心理,可能會盲目做題,但重復做大量的習題,不僅無法提升學習成績,反倒占用了學習時間,使人感到厭煩。不如精選試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比如盡量多做歷年高考真題,針對自己的薄弱點進行訓練;在做完一套高考真題試卷后,及時核對答案,看看哪些題目容易丟分,弄清丟分的原因;要注意篩選與高考復習相配套的試題,突出典型性、通用性,能舉一反三,不輕易做重復訓練,通過適當訓練可了解高考命題范圍,題目深淺以及相關題型;匯總平時反復易錯的習題,謄寫在錯題本上,或用紅筆做記號,便于下一次復習;精選試題進行模擬訓練后,要及時回查復習效果,以便查漏補缺。
2.累了倦了,不如停下休息
許多學生總是壓縮自己的課間時間、運動時間和睡眠時間來學習,殊不知這樣超負荷的工作會給大腦帶來諸多負面影響。而只有保證足夠的休息時間,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
人一旦變換環境,大腦就會在新鮮感的驅動下增加活力。可以把學習暫時先放一邊,抽空到附近風景比較好的地方自我調整一下。同時每天抽出一些時間與同伴交流,或看看電視、玩玩游戲、參加體育活動等,如果再輔以趣味性強的游戲或活動,對緩解“學習倦怠”的效果更佳。
找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如參加文體活動、寫作、畫畫、制作工藝品等。當你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中時,煩躁不安的情緒自然就會悄無聲息地溜走。
可適當進行想象與冥想,通過想象一些安寧、舒緩、愉悅的情景以達到放松身心的目的,盡量調動各種感官,觀其形、聽其聲、嗅其味、觸其柔……比如,你可以想象在一個暮春的下午,自己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散步,夕陽西下,你踩在柔軟的草地上,清新的野草味、花香味陣陣撲鼻,不時還有鳥兒鳴叫、蜂蝶飛舞,微風拂面,就像小時候媽媽溫柔的撫摸,此時你舒展全身,慢慢地深呼吸,感到無比放松、舒坦。
3.積極的自我激勵和自我暗示
時常用生活中的哲理、榜樣或先哲的思想、觀念來激勵自己。相信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相信自己通過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相信未來是美好的,做到遇事不驚,不要被驚慌、焦急等情緒控制,保持心情舒暢,從而增加獲得成功的可能性。比如站在鏡子面前,看著自己的眼睛,真誠地表述自己的愿望,“你馬上要參加一場至關重要的考試了,我相信你的實力,只要肯努力,你一定可以成功!加油”“我精力充沛,任何艱難險阻都可以戰勝”……經過自我激勵,會使你的斗志更加昂揚,心態更加積極樂觀,思維、行動力和效率也會大幅度地提高。
語言暗示對人的情緒及行為有奇妙的影響。在遇到挫折時,我們需要自我暗示,學會自己鼓勵自己,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我們可以對自己說,“我行”“我正期待著……”“我有實力,我有能力,我一定會成功”,同時每天告訴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錯”“我可以的”“我是最棒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有了積極的心理暗示,還要找到一些讓自己開心的方法,比如每天微笑,對鏡子里的自己,對別人,對世界。情緒低落時,昂首挺胸,加快走路的步伐,握拳為自己加油,聽激昂的音樂;郁悶時,到曠野之中大喊幾聲;背誦時,提高音量……都可以讓我們精神飽滿,充滿活力。
4.進行適當的鍛煉和娛樂
不間斷地進行體操鍛煉會使人身體健康,精神振奮。實踐證明,簡易的體操鍛煉不僅能使人保持良好的自我感知,還使人具有優美的體態和充沛的精力。
此外,美妙動聽的音樂也可以調節和影響人的情緒,陶冶性情,令人心情舒暢,有消除倦怠和提振精神的作用。
我們在任何一個領域的成長,都不是勻速上升的,而是一種階梯式的進步,那些你覺得“很努力卻依然毫無進步,甚至還有些退步”的時刻,也許恰恰是已經量變快要形成質變的時候,熬過去了,就能有一個小小的飛躍。“再堅持一下”,在你看來,或許是特別漫長,看不到盡頭的,但就像種子破土而出前的蟄伏期一樣,這時候你正好可以積蓄力量,也可以稍事放松,總會有一場雨水不期而至,帶來意外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