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做完作業,剛拿起手機準備玩一下時,父母的聲音從耳邊傳來:“你怎么整天只會玩手機?”
周末你打算多睡一會兒懶覺,卻在早上八點被父母叫醒:“你怎么還在睡,隔壁家的小孩早就起來寫作業了?!?/p>
……
筆者相信,很多同學每當聽到家人的指責和命令時都會心生一股怨氣,忍不住想要跟他們爭吵。本來學習壓力就很大了,在家休息時還要被逼著學習,于是家庭矛盾頻繁產生。為什么原本應該相親相愛、互相理解的一家人會產生這么多矛盾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馬斯洛層次理論
馬斯洛層次理論把人的需求分成五類,從低級到高級依次排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當人的某一級的需求達到最低限度滿足后,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求,如此逐級上升,成為推動繼續努力的內在動力。
同學們的父母,以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成長過程中大多都不同程度地處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最低級的生理需求,即溫飽和生存需求。幸運的是,同學們趕上了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對于精神層面的追求與日俱增,開始有愛、歸屬感、尊重等需求。但有些父母還停留在不斷地從物質上滿足孩子的意識狀態里,新時代的孩子又理解不了在貧困中長大的父母的心理感受,相互不理解,代溝也就出現了。父母是這樣想的:我給了你我以為你需要的;而孩子是這樣想的:你給的不是我想要的,你不懂我。
所以同學們的父母可能也曾是缺愛的孩子,他們不是不愛我們,而是不懂得表達愛。我們要學會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理解父母,也學會理解自己,當我們有自己的想法的時候,要及時與父母溝通。
刺猬效應來源于西方的一則寓言,說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兩只刺猬要相偎取暖,一開始由于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后來它們調整了姿勢,相互之間拉開適當的距離,不僅互相之間能夠取暖,還很好地保護了對方。
刺猬效應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正是在這樣親密的朝夕相處中,親子關系才會經受較大的考驗,親子間才會產生一些矛盾和沖突。親子間的沖突是距離感的消失誘發的自我保護效應。這種沖突是在表達:你們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我們該如何跟父母和諧相處呢?
我們要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要主動調整跟父母的溝通模式才能更好地和父母相處。
心理學家伯恩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三個狀態:P型(parent,父母狀態);A型(adult,成人狀態);C型(child,兒童狀態)。
當P型狀態在人格結構中占優勢時,其行為表現方式通常是:憑主觀印象辦事,獨斷獨行,以權威和優越感為標志。P型狀態的人通常表現出統治、訓斥、支配、教訓、責罵等家長作風,在人際對話中常用“你必須”“你應該”“你不能”之類的言語行為方式。
當A型狀態在人格結構中占優勢時,其行為表現方式通常是:注重事實根據,分析問題客觀理智;善于從經驗中評估各種可能性,然后做出理性決策;待人接物客觀冷靜、言語謙遜。A型狀態的人在人際對話中常用“我個人的想法是”“客觀地講”“理性地看”“科學的方法是”等言語行為方式。
當C型狀態在人格結構中占優勢時,其行為表現方式通常是:服從,沖動,任性,無主見,遇事退縮,感情用事,喜怒無常。C型狀態的人在人際對話中常用“我猜想”“我不知道”“也許是”“恐怕是這樣”等言語行為方式。
我們與父母互動交流的常見問題在于父母習慣用P型狀態對待我們,我們又習慣用C型狀態去回應。當我們和父母的狀態不平行的時候,很容易產生矛盾。
非暴力溝通:
用溫和的表達方式,站在愛的角度解決問題
我們怎樣才能達到A型狀態,和父母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呢?筆者在這里給同學們介紹一種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也稱為“愛的語言”,由馬歇爾·盧森堡在其著作《非暴力溝通》中提出。馬歇爾·盧森堡認為,我們在家庭和親子矛盾中,應該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不再做條件反射式的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雙方情意相通、樂于互助的溝通方式,包括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四個要素。
第一個要素:觀察
通俗地說,觀察就是我們此時此刻看到的是什么,比如父母開始對我們嘮叨。有些同學會直接說:“你們整天對我嘮叨,總是誤會我,你們根本不理解我。”話語里的“整天”“總是”是一種評論性的語言,而不是觀察的語言,我們可以改為:“你們剛剛對我有一些誤會?!?/p>
第二個要素:感受
感受是就你看到的事情表達你的心情,比如開心、氣憤、害怕等。所以,非暴力溝通過程的第二步是少說想法,多表達心情。比如當父母這么做時你是怎樣的心情,你可以這樣表達:“如果你們這樣做的話,可能會讓我有點傷心?!?/p>
第三個要素:需要
需要是說出自己為什么會產生那樣的感受,也就是你的內心有哪些需求。這就是非暴力溝通過程的第三步:正視自己的需求。比如你對父母說:“我希望你們能夠理解我,給我一點時間讓我改變?!?/p>
第四個要素:請求
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具體的請求,明確告訴父母你期待他們采取什么樣的行動。比如你對父母說:“我希望你們能夠多理解一下我,傾聽一下我說的話。”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當父母批評你玩手機時,你通常會怎么回應呢?有些同學會生氣,砰的一聲直接關門。有些同學則會說:“關你什么事,你煩不煩。”這些都是“暴力溝通”,而父母的進一步回應容易讓親子間起沖突。
此時此刻,我們可以使用非暴力溝通:“媽媽,我知道你擔心我玩手機玩太久影響學習,但是你這樣說我,讓我有點難過。我剛剛只是休息,希望你給我一點時間,可以嗎?我會好好學習的。”
一場對話,同樣的訴求,不同的表達方式,背后都蘊含著同一個字“愛”。有時候父母會擔心自己沒有盡到監管的責任,只是表達方式容易讓人誤會。
所以,我們在與父母溝通的時候,要好好說話,好好解釋,不要讓情緒惡化。第一步,先識別父母正處于什么狀態。第二步,調整自己,建立相應的溝通方式。第三步,出現矛盾、沖突時,應力爭以自己的A型狀態去喚起對方的A型狀態,理性客觀地解決問題。通過上述步驟,父母能夠第一時間了解我們的內心。
只有選擇溫和的表達方式,站在愛的角度解決問題,才能搭建“心”的親子溝通橋,讓親子關系更加真摯也更加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