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世紀80年代鐘惦棐先生提出“西部電影”這一概念以來,數代西部電影人以所處地緣空間為文化原點,極具創作熱忱,去陳就新,并在電影工業美學氛圍濃重的當下語境之中繼續開展著類型化書寫的大膽探索。因此,從影像、視角以及價值三個方面具體討論西部公路片《撥浪鼓咚咚響》,總結當代西部電影人們創新性探索所呈現的部分特點。探討消費文化、網絡文化等新興質素如何被逐漸引入新西部電影之中,成為類型化書寫的大膽實踐,而新西部電影在類型化的大膽實踐中又何以消解時代浪潮下以往的西部電影與電影工業時代所產生的隔閡。
關鍵詞:撥浪鼓咚咚響;新西部電影;類型化;公路片
新西部電影作為中國民族電影地緣性表達的重要部分,承繼了西部電影過往的傳統體認,賡續著其獨特的影像格調以及內在氣質[1]。隨著中國電影工業體系的逐步完善,類型化書寫與市場化浪潮的到來也深度影響著新西部電影的創新轉向,愈發多的西部電影人開始研究如何創造性地將西部地緣文化氣質、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的人文關懷以及商業化、類型化表達探索性地結合。
2023年2月,由白志強編劇并執導的電影《撥浪鼓咚咚響》時隔三年終于獲準上映。此片首周票房46萬,累計票房188萬,單從數據上看有些令人扼腕——這部小火溫暾烹飪的精細之作并不同它的前輩《隱入塵煙》一般在票房數據上逆襲成功,終究沒有在電影市場的汪洋中激蕩出足夠的水花。但作為典型的新西部公路電影,誕生于陜北高原的《撥浪鼓咚咚響》卻依舊是導演于地緣性表達的基礎上對類型化、市場化的一次大膽嘗試。一方面,本片的市場際遇令人感慨,另一方面,它將類型化書寫與地緣化表達并舉的巧思、憑借底層敘事與現實溫情囊括多樣化元素的創新舉措以及拿小成本制作攻堅大眾文藝市場的勇氣,為其在業內外贏得了一眾叫好聲。可以說,本片在類型化道路上的創新性探索,為青年西部影人們創作路徑的轉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一、影像切入:
地緣空間建構與敘事策略互文
一直以來,新西部電影一直重視以民族化的語境、風格化的視點以及詩意的、非理性的敘事角度來圈劃其地緣。大量地域符號與風俗意象被應用為影像空間的基礎要素,使得最終所呈現的影像空間呈現出深刻的民族風情,體現出明顯的民俗特色。但與此同時,地緣空間的構建也使得西部電影往往呈現出內向化的趨勢,受限于固化的、邊緣的市場定位以及相對尷尬的題材瓶頸,一定程度阻塞了其類型化與市場化的道路。同時,公路類型片相對單一的故事結構、片段化的敘事也使得其整體的厚度呈現出一定的限制性[2]。而如何對此類內向化、限制性的趨勢進行突圍,強化新西部電影的商業屬性,事實上早有先例——譬如《大話西游》《追兇者也》等影片中,導演就通過借用早已約定俗成的西部空間影像,來對整體敘事結構進行建構,使得這些帶有地域特征的影像符號與抽象的敘事空間相呼應。由此可見,公路片作為一種將故事背景設定于地緣空間軌跡上的電影,其先天就契合著新西部電影類型化的趨勢。在地緣空間構建的內向化影響與類型化電影多元、娛樂化的趨勢的間隙之間,西部公路片無疑是個巧妙的橋梁。
或許白志強導演正是看中了這一點,于是選取了此題材,以經典的“旅程”式敘事,將毛豆與郝仁的生命體驗、思想變化與跌宕起伏的戲劇沖突安置于大西北的人情風貌之中,不止影片敘事策略的趣味性提升,同時也為影像空間增添了人文韻味。也由此可以看到,在西部電影的類型化趨勢之下,如《撥浪鼓咚咚響》這般的新西部公路片,構建地緣空間的目的不再如《可可西里》一般服務于宏觀的主題、營造深刻的意蘊,地緣空間也不再如《在水草豐茂的地方》一般與“歸鄉”以及“扎根”有著緊密的聯系,愈發地平面化。主人公僅自由地游走于空間之中為敘事服務,喪子的父親與喪父的孩子在帶有地域特征的影像空間里相互依偎,展現的溫暖是不依賴于地緣空間的,所表達的治愈與救贖也是屬于整個社會面的人類共同情感。在本片中,影像創作的策略也是以此為準繩,讓諸多具有陜北高原特質的西部意象服務于敘事策略的鋪設,使得原本狹隘的、小眾的地緣表達與電影情節產生巧妙的互文。如影片之中毛豆思念父親所穿越的石門,有著陜北高原獨有的厚重與質樸,但又昭示著生與死的界限,導演借由此鋪展開了一個巧妙的心理蒙太奇設計,使其服務于情節,昭示茍仁愛子的離去。又比如電影中后段的廟會與社戲,展現了秦地特殊的風俗人情,同時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情節發展的推手,引出盜竊錢財的團伙以及茍仁與毛豆的“父子溫情”。這些安排與巧思使得地緣空間的構建逃脫了工具化的表達,從而變得自然流暢。再結合本片公路類型片的劇情開展,這些符號不再生成一種刻板印象,而是作為服務于電影情節本身的元素而存在著。不得不說,這樣的設計使得在市場化趨勢愈發深入的當下,更為貼合觀眾觀影的需求定位,有益于減少觀影者的疲勞感。也即是說,地緣空間的構建不僅豐富了本片的視覺圖譜,也對敘事機制的完善起了推動作用。
二、視角切入:
底層景觀視點與個性化表達相洽
中國西部電影自誕生之初便與底層景觀以及“小人物”締結了深厚的牽連。電影評論家鐘惦斐先生自新西部電影的概念提出伊始便直言要在“銀幕上開發西北人的精神世界”,并建議將“開發大西北精神世界的問題當作美學的中心問題來對待”[3]。自此,新西部電影的任務中便天然有了反映大西北底層景觀風貌,更是在創作層面上,增添了將西北底層景觀帶入“大千世界”,讓弱勢群體為人所關切的社會責任。西部影人們也通過自底層景觀視點出發的觀察、臨摹與再創造,逐漸形成了獨屬于新西部電影的風格與氣質。而當下向著類型化探索與進軍的新西部電影,保留了關注底層人民這一社會截面的影像格調與內在氣質,但同時增添了更多導演的個性化表達[4]。這一處理使得新西部電影所展現的社會真實并非生澀、冷硬的,而是在藝術化處理與創作者的自我表達下變得圓融、溫情,更易于被大眾所接受。
在新西部公路片《撥浪鼓咚咚響》之中,從底層景觀視點進行切入的特點也尤其明顯。白志強導演談及取材時,便直言本片源自于西北農村一個真實的故事。濃郁的大西北人文景觀面貌在影片中撲面而來,而導演恰恰選擇的又是社會空間中最低的一類起點——從人物上看,毛豆與茍仁分別是喪父的留守兒童以及喪子的游商,他們是社會中不被關注的一類,是弱勢的少數,在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上都掙扎于溫飽之間。從影片中出現的影像符號上看,影片沿著茍仁的貨車所展現的景觀又恰巧體現了大西北普通民眾的社會生態。從鄉村到城鎮、從城鎮到城市,乃至于鄉村與城鎮之間、城鎮與城市之間,其中略顯荒涼貧瘠的鄉村、人流熙攘魚龍混雜的小集市以及建筑工地遍及各處、高樓聳立的城市無不展現了代表各自景觀類型的獨特氣質,黃土高原上低矮的屋舍、城鎮之中老舊的街道以及城市里林立的高樓形成鮮明對比。而在其中,導演又觀察了在這些景觀中各自生活的底層群體以及其在現代化浪潮之中所面臨的困境。在大西北農村之中,自然是和毛豆一般的留守兒童;在城鎮之中,則是以茍仁為代表的掙扎求生的商販以及集市上藏匿的閑雜人員等;在城市之中,則以簇擁在包公車以及建筑工地內的農民工為典型,展現了每一個底層群體最為真實的生活狀態。這種關注于底層景觀的視點,無疑是西部片所常見的。
此外,白志強導演也在融入自我表達的方面做出了努力,使得電影的視角切入一改傳統意義上西部現實主義電影在反映社會現實上“下刀子”的狠辣。如《黃土地》《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片闡述現實的經典模式固然深刻,但在類型化商業化趨勢的板塊運動之下,融入導演個性化的處理手法,在溫情之中委婉表達影片想要傳遞的批判性或許才是吸引市場的良藥。在影片《撥浪鼓咚咚響》中,導演最為常用的處理手法便是著重強調與表達毛豆與茍仁之間所產生的溫情以及啼笑皆非的笑料,而非是更為現實的社會問題。這種柔性的個性化表達并不把社會性消解或淡化,而只是使其隱藏在輕松或溫暖的氛圍之中。典型的情節便是茍仁與毛豆在電影接近尾聲時終于步入了那棟讓毛豆無比憧憬的城市高樓。茍仁“斥巨資”為毛豆買新衣、新包、訂酒店,讓他體會到了從未感受過的“城里娃”待遇。二人在酒店中喜笑顏開,仿佛沒見過世面的場景讓觀影者覺得既好笑又心酸。電影的這個情節實際上讓我們直面了一個嚴肅又令人沮喪的社會問題,那便是農村群體與城市群體的貧富差距,但是角色溫情且略帶滑稽的表現形式卻讓人感受到陣陣現實的溫暖與人情的救贖。兩個原本沒有血緣關聯的人在現代社會中締結成為情感共同體,在溫暖與殘酷之間,影片的主題意旨被較好地傳達,導演在呼吁救贖的同時,實現了對底層的關切與對社會陣痛的反思。這類底層景觀視點與導演個性化表達所產生的平衡與融洽實則體現了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的人文關切,無疑是新西部電影進行類型化書寫所需要的。
三、價值切入:
本土意涵與多元文化質素交融
羅藝軍曾言:“中國西部片是中國第一個以地域文化資源為內容的類型片,其電影美學價值在于開辟了一條通向尚待開采的文化富礦的通道。”[4]新西部電影的藝術與產業實踐一直以來都在不減損其本土文化意涵的前提下尋求題材與樣式的多樣化,呼喚著更多的多元化文化質素融入與開拓新西部電影類型化書寫的藍海。將西部電影所固有的、風格化的文化內涵與地緣之外的多元文化相融合,有益于年青影人們在開發本土電影精神屬性與審美意蘊的同時,對于敲開電影類型化書寫的大門也有重要意義。換而言之,要使得新西部電影的文化內涵掙脫刻板化、工具化的敘述路徑,就需要呼喚更多樣的文化質素與本土的意涵有機地、建設性地結合。
我們在《撥浪鼓咚咚響》之中也看到了這一產業實踐的趨勢。公路電影的魅力本就在于場景的變換以及人物際遇在其中的演繹,這給予了影片莫大的文化包容性。而在本片中,導演的目光本就存續于“夾縫之間”,是同時受到追求利益的商業文化、注重人情的鄉土倫理、尋找個體意義的現代文明等幾種力量沖擊的混雜地帶,這也為多元文化質素的融入提供了天然的基礎。例如茍仁與毛豆夜晚在荒涼山路上見到的稻草人營造了一種淺嘗輒止的恐怖氛圍,在二人之間帶來了一種“緊張的消解”,拉近了兩人之間的距離。這類商業化的恐怖元素與喜劇元素的融入使得人物塑造變得更為立體,也成為了拉動人物羈絆以及推動劇情發展的紐帶,在大西北的文化環境之中不僅不生硬,反而增添了幾分意趣。再者毛豆與茍仁以那走商的貨車“闖入”城市化、現代化建設熱烈的城市空間之中,也使人感受到個體置身于現代化之中局促不安的時代情緒,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的匯入讓影片的主題厚度有了極大的提升,成為隱含在救贖以及對弱勢群體關切這一內涵下的暗線。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一方面的描摹導演著墨較少,但是仍舊在啼笑皆非之中讓人忽覺其厚重。此外,主流價值觀的融入在影片之中也有體現。在影片的最后,茍仁將毛豆送還,基層工作人員早已等候多時,個體微茫的命運此刻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宏大的主題相合,匯流于影片的終端,使得本片多了一些圓滿的意味。
四、結語
在全新的文化語境下,中國新西部電影的類型化書寫也在日益營養豐饒的文化沃土與創作環境中有了新的嘗試和創新,不僅豐富了電影藝術的表現形式,也為觀眾帶來了更加多樣化與高品質的觀影體驗。而本片《撥浪鼓咚咚響》無疑可以當作一次有益的、大膽的探索,將西部電影與公路電影以及兒童題材糅合,從影像創作、視角切入以及價值建構入手,將西部電影的精神意涵承續與延伸,為西部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們由此也足以觀照到,受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商業化浪潮的推動、故土情結的深植等要素共同作用,消費文化、網絡文化等新興質素被逐漸引入新西部電影之中,成為了類型化書寫的大膽實踐,用以消解時代浪潮下以往的西部電影與電影工業時代所產生的隔閡。
參考文獻:
[1]張阿利.中國西部電影的美學特征[J].電影藝術,2005(6):118-122.
[2]曹娟,張鵬,龔艷.國產公路片的類型建構與改寫[J].當代電影,2015(9):176-178.
[3]西部網.陜西:擎起“西部影視”這塊金字招牌[EB/OL].[2021-11-27].http://cnwest.com/sxxw/a/2021/11/27/20122670.html.
[4]羅藝軍.鐘惦棐與電影美學[J].文藝研究,2005(1):81-94.
作者簡介:張思豪,長安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