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8日影壇巨星阿蘭·德龍離世,在法國激起一片憂傷,馬克龍總統得悉后發表聲明,將他比作“法國的一座豐碑”。
1935年11月8日,阿蘭·德龍出生在上塞納省的索鎮。四歲時,父母離異,他被送到姨母家寄養,姨父是個獄警,阿蘭·德龍的大部分童年時光也就在監獄中度過,甚至曾在那里目睹了納粹占領時期偽總理賴伐爾被處決。
青春期的阿蘭·德龍非常叛逆,頻繁被學校開除,前后換了17所學校。為擺脫困境,他參軍赴越南服兵役,又因違紀被遣送回國。他一度居住在巴黎的紅燈區里,周圍是形形色色的“邊緣人”,坦言如果不是進入電影行業,自己有可能就成了職業皮條客。
阿蘭·德龍成為演員既是偶然,又仿佛命中注定。年輕的他帥得一塌糊涂,無論走到哪里都能吸引無數目光。1957年,阿蘭·德龍先后被好萊塢制片人大衛·賽爾滋克和法國導演伊夫·阿萊格看中,被引入演藝圈,參演了電影《當女人卷入時》,1960年憑借參演《洛可兄弟》一舉成名。真正使他成為全球偶像的,是1962年讓·皮埃爾·梅爾維爾拍攝的《獨行殺手》。在這部影片中,阿蘭·德龍塑造了一名冷酷、孤傲的殺手,奠定了自己的銀幕風。
阿蘭·德龍在1985年獲法國凱撒獎,1995年獲柏林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2012年獲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2019年,戛納電影節決定授予他金棕櫚終身成就獎,消息傳出,網上出現一份征集了1.8萬個簽名的請愿書,以“私生活不檢點”為由,呼吁戛納取消此次授獎。對此,戛納官方回應稱,“我們致敬的是他在電影事業上的成就,獎項頒給的是演員身份的阿蘭·德龍。”
阿蘭·德龍年輕時的確放蕩不羈。他在晚年對自己曾經傷害過的女性表示歉意,尤其是對因飾演茜茜公主而蜚聲全球的著名女星羅密·施奈德,說自己“一生都生活在對她的思念中”,并且感嘆,“此生此世,我幾乎擁有一切,卻唯獨沒能獲得幸福。”阿蘭·德龍曾和施奈德訂婚,并借助她的影響力在演藝圈站穩腳跟,最終卻與另一名女明星私奔,令她郁郁寡歡,年僅43歲便離開人世。
阿蘭·德龍一生參演過80多部電影,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是他1975年主演的《佐羅》。1978年《佐羅》在華公映,觀影人次高達7000萬,這在當時是個驚人的數字,阿蘭·德龍也因此緊隨日本的高倉健成為又一位在中國掀起追星狂潮的的外國影人。
除了阿蘭·德龍本人的魅力外,“佐羅”在中國的火爆也要歸功于上海電影譯制廠的配音演員童自榮。童自榮比阿蘭·德龍小九歲,他那優雅而富有感染力的聲音助力阿蘭·德龍成為一代中國人至今難忘的文化記憶。
1987年11月,阿蘭·德龍首次踏上中國的土地,訪問期間見到了童自榮,對他說:“感謝你讓我成為中國人民的朋友。”訪問期間在北京首都體育館為他舉辦的晚會,4元一張的門票被炒到50元,而那時人們的月工資還不到100元。當時剛在樂壇嶄露頭角的歌手劉歡聯袂范琳琳在晚會上演唱了一首自創歌曲《阿蘭·德龍》。
1966年,香港青年吳宇森觀看了《獨行殺手》。阿蘭·德龍塑造的“我獨行,因為我帥得無與倫比”的經典殺手形象給吳宇森留下了深刻印象。20年后,吳宇森根據在《獨行殺手》中獲得的靈感,執導了電影《英雄本色》,周潤發在其中飾演的小馬哥形象很難說沒有阿蘭·德龍的影子。此外,《獨行殺手》中殺手與女琴師的關系,也被吳宇森在他于1989年拍攝的《喋血雙雄》中轉化為小莊與珍妮之間的情感故事。
2010年,阿蘭·德龍以“法國國家館形象大使”的身份再次到訪中國,出席上海世博會。他向國際媒體表示,自己作為見證者,被中國的快速發展所震撼,“上海的壯美已令紐約、巴黎黯然失色”。他還說:“我遺憾自己出生得太早了!如果上天能賜予我更長壽命,希望能活到親眼見證中國成功崛起的那一天。”
在那次上海之行,阿蘭·德龍還表達了一個心愿:“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再來中國,為中國觀眾拍一部電影!”如今心愿未了,斯人已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