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煙臺市博物館館藏四件清代玉器為研究對象,它們分別是清鏤雕桃花白玉水丞、清乾隆鏤雕蟠螭白玉佩、清青玉辟邪水丞和清青玉松亭小景山子。通過對這些文物的材質、造型設計、雕刻技法、藝術表現以及文化內涵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探討了清代玉器藝術的特點和成就以及其所反映的社會文化和審美趣味。清代玉器藝術的繁榮與發展得益于和田玉產地的開發、皇家的推崇以及文人文化的興盛。清代玉器藝術呈現出技藝精進、題材豐富、文化內涵深化、審美趣味演變以及功能拓展等特點。這些玉器不僅是藝術珍品,更是研究清代社會文化、審美趣味和工藝水平的重要實物資料,對于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清代玉器;玉雕藝術;文化內涵;審美趣味
在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長河中,玉器始終占據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珍貴的裝飾品和實用器具,更是中華文明精神內涵的物質載體。在玉器發展的眾多朝代中,清代無疑是一個值得特別關注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玉器藝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無論是在工藝技術、藝術表現還是文化內涵方面,都呈現了空前的繁榮景象。
在煙臺市博物館的珍貴館藏中,有四件清代玉器堪稱瑰寶,它們分別是清鏤雕桃花白玉水丞、清乾隆鏤雕蟠螭白玉佩、清青玉辟邪水丞和清青玉松亭小景山子。這四件玉器不僅展現了清代玉雕藝術的高超水平,更是那個時代社會文化和審美趣味的生動寫照。通過對這些珍品的細致觀察和深入分析,我們可以一窺清代玉器藝術的獨特魅力,感受中華文化的深邃與博大。
清代玉器藝術的繁榮與發展,離不開其特定的歷史背景。首先,隨著新疆和田玉產地的開發,大量優質玉料涌入內地,為玉器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基礎材料。和田玉以其“溫潤細膩,潔白如脂”的特質而聞名于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珍貴的玉石之一。充足的優質玉料供應,為玉雕藝人的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促進了玉雕技藝的不斷提升和創新。
其次,清代皇帝,特別是乾隆皇帝對玉器的熱愛和推崇,直接推動了玉器藝術的發展。皇家對玉器品質的極高要求,促使玉雕藝人不斷提升技藝,創造出更加精美絕倫的作品。皇家的喜好不僅影響了宮廷玉器的制作,也對整個社會的玉器審美產生了深遠影響。
最后,清代是中國傳統文人文化的集大成時期,文房用具的制作和使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玉器作為文人案頭必備之物,不僅具有實用功能,更是文人雅士彰顯品位、抒發情懷的重要載體。文人對玉器的追捧,推動了玉器題材和形式的多樣化發展,也深化了玉器的文化內涵。
在這樣的背景下,讓我們細細品味煙臺市博物館收藏的這四件清代玉器珍品。

首先是清鏤雕桃花白玉水丞(圖一)。這件水丞選用了上等的白玉,質地溫潤細膩,潔白如脂,純凈度高,無明顯雜質。清代玉雕師采用隨形雕刻的技法,巧妙地將桃花的造型與水丞的功能完美結合,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玉雕師將桃花花瓣向內收攏,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儲水空間,既保留了桃花的自然形態,又滿足了水丞的實用需求。這種設計體現了中國傳統藝術中將自然之美與人工之巧妙融為一體的審美追求。
水丞外壁采用淺浮雕技法,將花瓣、花托、萼片層層包裹,營造出豐富的立體感和層次感。花瓣的布局經過巧妙設計,部分花瓣的生長方向被改變,增加了造型的生動性和藝術性。水丞一側的花柄、桃枝、桃葉及花蕾采用鏤雕技法,通過對桃枝的巧妙彎折處理,與數片桃葉一起造出了一個空腔,展現了玉雕師高超的技藝。
這件水丞不僅是對自然物象的簡單模仿,更是通過藝術手法對桃花意象進行提煉和升華。桃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春天、美好和長壽,將其作為水丞的造型主題,賦予了這件實用器物深刻的文化內涵。作為清代文房用具的代表作,這件水丞反映了當時文人雅士對文房用具的重視和追求。同時,它也體現了清代玉器藝術對宋元時期“尚古”風格的繼承和發展,在保留傳統審美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的創新元素。
第二件珍品是清乾隆鏤雕蟠螭白玉佩(圖二)。這件玉佩選用了上等和田籽料,籽料玉是和田玉中的精品,其天然形成的圓潤外形和較大體積,使之成為玉雕藝術家最為珍視的材料。采用整塊和田籽料雕琢而成,充分展現了乾隆時期皇家對玉器品質的極高要求。
玉佩的造型設計巧妙地利用了籽料玉的天然形態。玉雕師保留了部分玉皮,并將其巧妙地融入設計之中。玉皮中的黃色部分被用作蟠螭的棲息之地,這種處理不僅避免了玉皮對整體結構的影響,還創造了獨特的視覺效果。黃色玉皮與中部潔白無瑕的籽料玉形成鮮明對比,增強了作品的層次感和立體感。
蟠螭的形象被刻畫得精強孔武,線條流暢輕盈又不失力度。螭龍的身體呈“S”形盤旋,頭部微抬,尾部翹起,整體造型動感十足,仿佛隨時準備騰躍而起。這種動態設計不僅展現了蟠螭的優美形態,還突出了其威猛雄壯的氣勢。鏤雕技法被巧妙地運用于蟠螭的身體輪廓和細節刻畫中。通過鏤空處理,玉雕師成功地增強了作品的立體感和通透感,使蟠螭的形象更加生動鮮活。特別是在蟠螭的鬃毛等細節部位,鏤雕技法的運用更是精妙絕倫,每一處都經過精心雕琢,展現出驚人的細膩度。
蟠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深厚的象征意義,常被視為權力、尊貴和祥瑞的象征。將蟠螭作為玉佩的主題,不僅體現了皇家對權威和吉祥的追求,也展現了乾隆時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這件玉佩是乾隆時期宮廷生活的一個縮影,反映了當時的審美取向和工藝水平。同時,它也是研究清代玉器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為我們了解乾隆時期玉器藝術的特點和成就提供了直觀的參考。作為皇家佩飾,它不僅是裝飾品,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為我們研究清代宮廷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第三件珍品是清青玉辟邪水丞(圖三)。這件水丞選用了上等的青玉,青玉質地溫潤細膩,色澤獨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為珍貴的玉石之一。這件水丞所用的青玉品質上乘,青中帶黃,呈現一種神秘而高雅的色調,充分體現了當時皇家或貴族對玉器品質的極高要求。
水丞采用了辟邪的形象,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神獸元素。辟邪,又稱貔貅,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瑞獸,常被視為驅邪避兇、招財納福的象征。玉雕師將辟邪塑造成臥姿,既符合水丞的實用功能,又賦予了器物深厚的文化內涵。

辟邪的形象刻畫細膩傳神。其頭部扁平朝上翹起,頭頂有角,這是辟邪的典型特征。眉毛濃密,眼睛大而圓,傳達出警覺和威嚴之感。寬闊的鼻子和微張的口部,似乎正在低聲咆哮,增添了幾分靈動之感。四肢粗壯有力,體現了辟邪強壯威武的特性。值得注意的是,四肢上還雕刻有火焰紋飾,這不僅增添了裝飾性,還象征辟邪的神力。長尾部分分叉并向上卷曲,不僅平衡了整體造型,還增添了幾分靈動之感。
從雕刻技法上看,這件水丞展現了玉雕師高超的技藝。整體造型圓潤渾厚,線條流暢,體現了玉雕師對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和熟練運用。辟邪身上的每一處細節,從毛發到肌理,都經過精心雕琢,呈現出豐富的質感和立體感。特別是在辟邪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態的刻畫上,玉雕師通過細膩的刀工,成功地捕捉了辟邪威武靈動的神態,使整件作品栩栩如生。
作為水丞,這件玉器的實用性得到了巧妙的處理。在辟邪的背部開鑿了一個圓孔,用于蓄水。這個設計不僅滿足了水丞的功能需求,還與辟邪的整體造型和諧統一。圓孔的邊緣處理平滑圓潤,既方便使用,又避免了可能的傷手。
從文化內涵來看,這件青玉辟邪水丞承載了豐富的文化意蘊。辟邪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瑞獸,象征驅邪避兇、招財納福。將辟邪作為水丞的造型主題,不僅賦予了這件實用器物深刻的文化內涵,還體現了文人雅士對吉祥如意的追求。同時,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意義,常被視為財富和智慧的象征。辟邪與水的結合,可以理解為聚財納福的美好寓意,正契合了文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件珍品是清青玉松亭小景山子(圖四)。這件山子選用了上等的青玉,呈現出青白色調,質地溫潤如脂,顯示出玉料的上乘品質。值得注意的是,玉料表面呈現了豐富的沁色變化,頂部及背部散布著較重的赭色和褐色沁斑,下部則有大面積的重色墨斑。這些自然形成的沁色不僅增添了玉器的古樸韻味,還被玉雕師巧妙地融入整體設計中,與山水景致相得益彰。
從造型設計來看,這件山子體現了玉雕師對自然景色的細致觀察和藝術提煉。藝匠將一幅山林小景巧妙地刻畫于玉料之上,創造出一個微觀的藝術世界。正面山石右側的巖縫間,一株蒼松挺拔而出,展現出松樹特有的堅韌挺拔之姿。松樹下方,一座茅草頂小亭靜靜佇立,似乎在訴說著山中隱士的幽居生活。亭旁一條磚石小路蜿蜒入山,引導觀者的視線向左側延伸,那里是方硬的山石和淺雕的林木,構成了遠景。整體構圖疏密有致,層次分明,猶如一幅精心構思的山水畫卷。
從雕刻技法上看,這件山子展現了玉雕師高超的技藝。山石的質感通過精細的刀工表現得栩栩如生,或方硬挺拔,或圓潤舒展,充分體現了自然山石的多樣性。松樹的針葉和樹干被刻畫得細致入微,似乎能感受到山風拂過松枝的動態。茅草亭的結構雖小卻不失精巧,屋頂的茅草紋理清晰可見。磚石小路的質感也被細致地刻畫出來,增強了整體的立體感和真實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玉雕師對沁色的巧妙運用。他們并未將沁色視為玉料的缺陷,反而將其融入設計之中,用赭色和褐色沁斑來表現山石的質感,用墨斑來增添山林的深邃感。這種將材料的自然特性與藝術創作相結合的手法,體現了中國傳統藝術中“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
從文化內涵來看,這件青玉松亭小景山子承載了豐富的文化意蘊。松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堅韌、長壽和高尚品格。茅草亭則代表了隱逸生活,體現了文人對遠離塵囂、歸隱山林的向往。蜿蜒的小路似乎在訴說人生的曲折歷程,也暗示了通往精神境界的修行之路。整個場景營造出一種靜謐祥和的氛圍,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文人對理想生活的追求。
在清代,這類玉山作為文房雅玩廣受文人雅士青睞。它們不僅是觀賞品,更是文人寄托情懷的載體。當文人在案前讀書小憩時,只需抬眼望向這小小的玉山,便可在心中展開一幅廣闊的山水畫卷,暫時逃離塵世喧囂,獲得精神上的慰藉。這種將自然景色微縮于掌中的藝術形式,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壺中天地”的審美理念,也反映了文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

通過對這四件清代玉器的深入賞析,我們不難發現它們在材質選擇、造型設計、雕刻技法和文化內涵等方面的異同。在材質選擇上,這四件玉器分別選用了白玉、和田籽料、青玉和青白玉,反映了清代玉器制作中對不同玉料的運用。白玉和和田籽料的選用體現了對高品質玉料的追求,而青玉和青白玉的使用則展現了對色彩變化的重視。這種材質選擇的多樣性,一方面反映了清代玉料來源的豐富,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玉雕藝人對不同玉料特性的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
在造型設計上,四件玉器各具特色。桃花水丞和辟邪水丞都是文房用具,但前者采用植物造型,后者則選用神獸形象。蟠螭玉佩作為佩飾,其動態設計更加突出。松亭小景山子則是一個微縮的山水場景。這種造型設計的多樣性反映了清代玉器藝術在題材選擇上的豐富性,以及玉雕藝人在構思和創作上的靈活性。
在雕刻技法上,四件玉器都展現了高超的雕刻技藝,但各有側重。桃花水丞和蟠螭玉佩大量運用了鏤雕技法,體現了清代玉雕技藝的精湛。辟邪水丞則以圓雕為主,展現了立體造型的魅力。松亭小景山子綜合運用了淺浮雕和圓雕技法,創造出豐富的空間層次。這種技法的多樣性和綜合運用,體現了清代玉雕藝術的全面發展和成熟。
在文化內涵方面,四件玉器都承載了豐富的文化意蘊,但側重點不同。桃花水丞體現了對自然美的追求,蟠螭玉佩象征權力和祥瑞,辟邪水丞承載了趨吉避兇的愿望,而松亭小景山子則表達了文人的隱逸情懷。這種文化內涵的多樣性,反映了清代社會文化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以及玉器在文化傳承和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從藝術價值來看,這四件玉器都達到了極高的水準,但各有特色。桃花水丞和蟠螭玉佩在精細程度和技術難度上更勝一籌,體現了宮廷玉器的最高水平。辟邪水丞在造型的生動性和象征意義上更為突出。松亭小景山子則在意境營造和文人審美的表達上更具特色。這種藝術價值的多元化展現了清代玉器藝術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通過對這四件玉器的綜合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清代玉器藝術的幾個主要特點和成就:
首先,技藝的精進與創新。清代玉器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精進和創新。鏤雕、圓雕、淺浮雕等技法的嫻熟運用和有機結合,使玉器的制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玉雕師對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使他們能夠充分發揮玉料的優勢,創造形神兼備的作品。
其次,題材的豐富與多元。清代玉器的題材十分豐富,從傳統的神獸、植物到山水景觀,再到文人雅玩,涵蓋了廣泛的內容。這種題材的多元化反映了清代社會文化的繁榮,也體現了玉器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如繪畫、文學的密切聯系。
再次,文化內涵的深化。清代玉器不僅在形式上追求精美,更注重文化內涵的表達。無論是宮廷用器還是文人雅玩,都蘊含豐富的文化象征和哲學思想。這種文化內涵的深化,使玉器超越了單純的裝飾品或實用品的范疇,成為傳承和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從次,審美趣味的演變。清代玉器藝術反映了當時社會審美趣味的演變。一方面,它繼承了宋元以來的“尚古”風格,追求簡約素雅;另一方面,又融入了更多的時代特色,如精細繁復的雕刻、豐富多樣的造型等。這種審美趣味的變化,體現了清代社會文化的特點和發展。
最后,玉器功能的拓展。清代玉器的功能得到了極大的拓展。除了傳統的禮器、佩飾外,文房用具、案頭擺件等新的類型大量出現。這種功能的拓展,反映了玉器在社會生活中角色的變化,也體現了玉器藝術與日常生活的密切結合。
總的來說,清代玉器藝術的發展,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物質層面的生動體現。它既傳承了古代玉器的精髓,又融入了時代的特色,形成了獨具魅力的藝術風格。這些玉器不僅是藝術珍品,更是研究清代社會文化、審美趣味和工藝水平的重要實物資料。
同時,這些玉器作品反映了不同社會階層的審美需求和文化追求。從皇家的尊貴威嚴到文人的隱逸情懷,從實用器具到案頭雅玩,清代玉器藝術以其獨特的方式,記錄和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在當代,這些清代玉器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也為現代工藝美術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它們所蘊含的藝術智慧和文化內涵,仍然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傳承。通過對這些玉器的研究和欣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創造力,從而為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新的思路和靈感。
在煙臺市博物館,這四件清代玉器靜靜地訴說著它們的故事,等待更多人來傾聽、欣賞和探索。它們是時光的見證者、文化的傳承者。藝術的精華,值得我們用心去感受,細細品味其中蘊含的永恒魅力。通過這些珍貴的文物,我們不僅可以領略清代玉器藝術的魅力,更能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從而在新時代繼續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作者簡介
孫緯陶,男,文博館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博物館數字化、文物保護、藏品管理。
參考文獻
[1]于平.明清玉文具鑒賞[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69-71.
[2]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中國古代玉器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23-24.
[3]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中國藝術史圖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164-165.
[4]趙永魁.中國玉器概論[M].北京:中國地質報社;南陽:南陽大學,南陽寶玉石學會,1989:9-10.
[5]楊伯達.中國玉器全集[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1989:31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