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星堆青銅器體現了早期巴蜀文化的獨特風格,展示了商周時期精湛的青銅鑄造技藝,更體現了當時古代勞動者的創新思維。各式各樣的青銅器物,深受廣大研究者的喜愛。三星堆遺址中的青銅器物制作工藝精湛、外觀精美獨特,蘊含著獨特的美學特征,承載著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歷史底蘊,讓研究者有了豐富的想象空間。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物器具類型眾多,獨具審美特征,非常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研究,故本文對三星堆青銅器物的造型與審美特征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三星堆;青銅器物;審美特征
三星堆遺址不僅保存著三星堆先民智慧的結晶,更是一座集藝術魅力于一身的文化寶庫,還是先民審美活動的產物。通過對其中出土的眾多青銅器物進行深入研究,并結合現有的文獻資料,我們得以窺見三星堆青銅器審美特性的冰山一角,這為后續的探尋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豐富的啟示。三星堆遺址包羅萬象,氣勢磅礴,其出土的青銅器物包括青銅禮器、青銅人像、青銅神壇等,這些文物體現了三星堆獨特的審美[1]。我國對古代金屬制造技藝的認知邊界,在三星堆青銅器物所展現的豐富數量與卓越質量的雙重見證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與深化,也為現代研究學者提供了更多的見解。研究三星堆各種類型青銅器物的審美特征,對三星堆青銅器物的審美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先秦時期,隨著禮制的完善,青銅禮器成為禮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器具,承擔著重要的象征意義和功能,被廣泛應用于祭祀活動、宗教儀式、社會儀式之中。青銅禮器不僅被作為食器和酒器來使用,而且成為先民與神靈之間交流的橋梁。三星堆先民鑄造青銅器物的技藝非常精湛,并且具有極強的抽象思維,其鑄造的一系列禮器,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令人嘆為觀止。
(一)造型穩重大氣
三星堆的青銅禮器與中原地區禮器的不同,其最顯著的特征是以尊和罍為主的禮器造型穩重大氣。尊是一種盛各種酒水的器皿(圖1)。從商周時期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尊”字的形態:雙手虔誠地托起一只長頸圈足器物。與此同時,三星堆青銅尊在造型設計上,不僅注重對稱性,更以沉穩厚重的器壁彰顯其穩重的風格。其尺寸和容量均十分大,從而成為三星堆地區用于裝載美味佳釀的必備工具。罍,作為一種盛酒水的器具(圖2),其尺寸比尊要大,而其獨具匠心的設計,比如口部小,頸部直、肩部裝飾著精致的獸紋等。我們能夠深刻感受到青銅器物所傳達的一種穩定感。
(二)結構線清晰
三星堆青銅禮器的第二個顯著特征是結構線清晰。通過對幾件青銅禮器的研究,我們發現它們的尊口非常清晰,而且在幾個關鍵的轉折點上也處理得十分精確。以三星堆銅罄為例,設計獨特,高圈足如燈塔引領目光至其飽滿腹部,既充滿力量又不失優雅莊重,姿態引人注目。與圓潤線條相比,其設計別具一格,魅力獨特,更能表現莊嚴的氣勢。

(三)紋飾圖案講究相互呼應
觀察三星堆出土的尊、罍等禮器,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腹部和圈足處有各種各樣的獸面紋飾。禮器上的獸面紋雖然上下各異,但彼此聯系緊密。例如,青銅禮器上部若有三角形紋飾,下部則必有呼應。這種巧妙的紋飾設計,不僅凸顯了獸面紋主題,更在視覺上營造出上下呼應、交相輝映的美感,整件禮器更顯精致與和諧,看起來更加生動。
(四)寓意抽象
三星堆禮器的造型和紋飾具有非常強烈的抽象寓意,當時的文化、哲學、政治和宗教是重要影響因素。古人對動物的崇敬,源于對大自然的敬畏。他們運用創意藝術手法,將動物形象升華成新穎的藝術形式,例如獸面紋,它的出現和設計,體現了當時社會的文化精神,也折射出當時社會的文化發展。
在三星堆遺址發掘的五百余件青銅器物中,青銅人像尤其令世人矚目。它們的造型、工藝、風格都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是商周時期銅鑄雕刻的杰作。三星堆青銅人像造型奇特、設計精美、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體現了當時的宗教信仰、地理環境、民俗風情,打破了傳統歷史學關于古代蜀國文化的認識,展示出一種更加豐富、多樣的古代蜀國文明,從而有效地驗證了古蜀文化的真實性。
(一)立體塑性、觀物取象
三星堆遺址出土了眾多青銅人像,其數量之豐令人震撼:一號坑13件,二號坑44件。這些青銅人像設計匠心獨運,雕刻細膩,呈現出顯著的立體感與空間感,展現了古蜀文化的卓越技藝與創新精神。古蜀人以真實人體為原型,運用立體塑形與觀物取象的藝術手法,創作出形態圓潤飽滿、充滿生機活力的青銅人像,展現了古蜀文化的深厚底蘊與藝術魅力,令人嘆為觀止。
(二)造型各異、姿態萬千
三星堆遺址中,青銅人像的造型豐富多彩,每種形態都各具特色,有大立人像(圖3)、立發人像(圖4)、跪人像、(圖5)等,都呈現獨特的藝術魅力。大型青銅人像尤為引人注目,它們雙目圓瞪,額頭和鼻子上的卷云狀羽翅裝飾增添了神秘威嚴之感。中型青銅人像在某些細節上與立姿人像相似,展現了一種藝術上的連貫性。那些小型青銅人像,雖然尺寸小巧,但是在線條與體積的處理上展現了高超的藝術技巧。這些青銅人像所體現的創新理念和靈動思維,使古蜀藝術得以超越傳統,推動了寫實主義風格的發展,充分展現了三星堆青銅人像非凡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
(三)手法夸張、比例變形
三星堆青銅人像的創作靈感源于對自然的深刻理解,他們運用了夸張變形的藝術手法,將抽象的概念與具象的形象完美結合,營造出一種獨特的神秘氣息。三星堆青銅人像顛覆了傳統審美,其雙眼和耳朵顯著放大,成為視覺焦點。口部拉長設計,增添了神秘的藝術氣息。這種創新賦予青銅人像超凡魅力,營造出莊重神圣的宗教祭祀氛圍。其結構比例與現實差異顯著,彰顯了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審美特征。
(四)崇尚高、瘦

通過觀察對比三星堆出土的眾多青銅人頭像,筆者發現其頭部基本呈現瘦長比例,尤其是部分人頭像加上高瘦的冠帽,整體顯得更高瘦。鎮館之寶青銅大立人像高達180厘米,但身形卻極為纖瘦,夸張的比例印證了三星堆先民崇尚高、瘦的審美特征。
在最新出土的青銅器物中,青銅神壇以其獨特的造型、復雜的工藝和巨大的體型而備受關注。神壇由多個部分組成,包括方形臺基、立柱和頂壇等,生動地再現了古蜀時期的祭祀場景,并展示了古蜀人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和豐富的藝術創造力。
(一)立體與空間的運用
青銅神壇的設計充分利用了立體形態和空間布局,通過多層次的堆疊和復雜的結構,營造出豐富的視覺層次和深邃的空間感。首先,通過多層結構的設計創造出豐富的視覺層次,每一層可能代表不同的宗教或神話意義,如天、地、人三界的劃分,或者表現社會等級的不同層面;其次,立體形態的塑造,神壇上的立體雕塑,如人物、動物和神獸等,不僅作為獨立的藝術形象存在,還與整個神壇的結構融為一體,增強了作品的立體感和動態感;在空間滲透與互動方面,巧妙地利用了空間滲透的原理,通過鏤空、透視等手法,觀者的視線能夠在神壇內部自由穿梭,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和深度;在動態空間布局方面,青銅神壇上的人物和動物形象往往呈現動態,如飛翔的神鳥、奔跑的神獸等,這些動態元素在靜態的基座上呈現出一種動態的空間效果。
(二)強烈的階層象征
整個青銅神壇的結構和裝飾,通過層級化的人物和動物形象,展現了古蜀社會的宗教觀念和社會分層,每一層的人物和動物可能都在祭祀活動中扮演著特定的角色。青銅神壇底座的人物,如跪坐的人像,可能代表了社會中的底層人員或普通民眾,他們的姿態表現出對上層的敬仰和服從,也可能是在進行某種宗教儀式或勞動。青銅神壇中部的小型青銅人像,包括外圍的跪坐人像和坐于小平臺上的人像,可能代表了社會的中層或有一定地位的階層,如神職人員、武士或社會精英,他們或承擔著祭祀活動中的某些職責,或表現出某種權威和尊嚴。青銅神壇上層的神獸,可能象征著神圣的力量或是某種神祇的具象化,代表了至高無上的神權階層,神獸上方的人物,如青銅頂壇人像,可能代表著最高的統治階層,如國王或大祭司,他們直接與神靈溝通,行使著最高的宗教和政治權力。

(三)造型對稱與均衡
首先,青銅神壇的整體結構呈現出明顯的對稱性,其底座、中部和上部的布局在形式上具有對稱的美學特征。例如,底座上的裝飾和人物形象在左右兩側往往呈現出鏡像對稱,這樣的設計不僅體現了一種秩序感,也賦予了神壇一種莊重與和諧的美感;其次,青銅神壇的紋飾設計也廣泛采用了對稱的手法。無論是動物形象還是幾何圖案,都以中心線為軸,兩側的紋飾呈現出對稱排列,這樣的設計增強了器物的裝飾效果,同時也反映了古蜀人對宇宙秩序和自然規律的認知;最后,人物形象對稱,青銅神壇上的人物形象,如跪坐的人像,也常以對稱的方式出現。這種對稱的人物布局不僅在視覺上給人以美感,也可能象征著某種宗教儀式或社會等級秩序。
總而言之,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物數量龐大,展現了磅礴的氣勢,凸顯了蜀地青銅器物別具一格的藝術感染力,審美具有時代性特征。盡管中原地區的鑄造技術對三星堆青銅器物的鑄造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但三星堆青銅器物仍然保留著獨特的風格,呈現出一種獨特的審美特征。它們不僅是青銅器物,更以完整而繁復的形態,展現了古人豐富的審美意趣,其藝術成就卓越,是古代青銅藝術的典范。
作者簡介
王上,女,漢族,四川成都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
參考文獻
[1]蘇寧.與青銅器對話—三星堆青銅文化審美闡釋[J].天府新論,2003(6):106-111.
[2]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發掘簡報[J].文物.1989(5):1-20,97-103.
[3]林向.三星堆青銅藝術的人物造型研究[J].中華文化論壇,2000(3):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