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家窯文化是一種產生于中國西北部(甘肅、青海、陜西三省交界)的古代文化,其遺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在這些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水波紋彩陶盆。水紋彩陶盆往往用仿水波紋的紋飾來裝飾,體現了當時陶藝工作者高超的創作能力與技藝。水波紋彩陶盆是一種價值很高的陶器,也是研究古代社會的重要資料。文章就馬家窯文化中的水波紋彩陶盆進行分析,從而推動了解古代社會的文化交流、技術創新和經濟生活。
關鍵詞:馬家窯;水波紋;彩陶盆
馬家窯彩陶是仰韶文化中晚期最具代表性的文明遺存,其造型特征以裝飾為主。馬家窯彩陶無論是造型、裝飾色彩、紋飾還是裝飾位置,都能清晰地反映原始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馬家窯彩陶,標志著原始人的視覺經驗與美學觀念的飛躍。審美觀念的產生,標志著人類開始有了感性思維。
馬家窯文化是中國史前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末期。在此期間,黃河流域的人民在農耕、畜牧、手工業等領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從而為馬家窯文化的崛起創造了物質條件。馬家窯文化不僅表現在工藝上的創新,還表現在其特有的藝術造詣上,其中彩陶創作是遠古藝術的瑰寶代表。
馬家窯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程中,其生產工藝是空前發達的。近年來,我國甘肅和青海等地出土了數量眾多、形態各異、裝飾風格獨特的精美彩陶。在這些陶器中,“水波紋”彩陶盆尤為突出,它具有線條流暢、符號豐富等特點,是馬家窯文化中的典型代表。水紋彩陶盆從選材、燒制、彩繪等各個環節,無不凝聚著古人的智慧與美學追求。馬家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既是其經濟狀況、生產力發展狀況的集中體現,也是古人精神境界與文化追求的折射。研究馬家窯文化,既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古代人民的生存狀態,也可以更深入地體會當時人民對美的追求與表現。馬家窯文化中的彩陶,特別是水波紋的陶器,既是古代美術的珍品,又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見證[1]。
(一)水波紋圖案的起源與演變
馬家窯文化中的水波紋彩陶盆,是古代藝術中的瑰寶,它的產生和演化,既體現了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又折射出人們對自然世界的認識和膜拜。根據考古學者的研究,水波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這種模式一開始可能是模仿大自然的流水運動,后來演變成一種帶有特殊符號的裝飾性元素。馬家窯時期的水紋紋飾發展歷程,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現象的深入認識以及對藝術表達能力的提高。水波紋圖案從最初的單純模仿到現在的繁復、抽象,既是陶瓷技術的發展,也是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比如,一些水波紋彩陶盆上的圖案呈現出螺旋狀或波浪狀的復雜結構,這也許與那時候的水循環、生生不息的宇宙觀有一定的關系,水波紋彩陶盆如圖1所示。
同時,水波紋圖案的發展與當時的社會結構、宗教觀念的變遷有密切的關系。馬家窯時期的彩陶,既是日用器物,又是祭祀禮儀的一種重要工具。水波紋可能是源于人類對水的一種崇拜,在遠古時代,水被視為生命的源泉,特別是在農耕社會。由此可見,在彩陶上使用的水波紋,其形態的演化與祈雨、豐收等宗教活動密切相關,體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崇敬[2]。
(二)水波紋圖案的象征意義
水波紋圖案的產生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期,它的演化是馬家窯祖先對大自然的觀測和模仿。考古學者認為,這些水波紋的形狀很有可能是對黃河波浪的一種直接描述,而這一模式的重復性和連續性,則代表了一種生命的輪回。如馬家窯時期的彩陶盆,其水波紋的排布是有一定規律的,這既是古人對自然的崇敬,又是對宇宙秩序的追尋。馬家窯文化中,水波紋圖案所蘊含的象征意義是多元的。水波紋圖案一方面代表了生命之源,這對以農耕為生的古人來說,是生存和生產的根本。另一方面,水波紋的流動與變化,蘊含著歲月的變遷和人生的循環,反映出古代人對時空的哲理思索。在一些彩陶盆中,以魚、鳥等動物為主體,構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畫面,這種構圖的搭配,也許是古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觀念[3]。
(一)日常生活用具
馬家窯文化水波紋彩陶盆既體現了古人高超的技術水平,又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種陶器多是用細陶土燒制而成,其上的波紋花紋既美觀又耐高溫。從考古發掘來看,彩陶盆直徑為20~30厘米,高20~30厘米,尺寸中等,便于搬運與使用(圖2)。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盆,不僅用于儲存糧食、盛放食物、飲水,而且還在一些祭祀活動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反映了那個時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彩陶盆的用途已不再局限于儲存和盛放的簡單用途,更是體現了時代的美學理念與文化信念。比如波浪形的花紋,代表了水資源充足、生命周期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對黃河流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彩陶盆上的水紋、幾何紋等紋飾,不但使器物更加美觀,而且體現了馬家窯古人對大自然的認識與感悟。另外,彩陶盆也有一定的身份與富貴的象征意義。在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幾個彩陶盆,說明這些彩陶盆在當時的歷史、文化、歷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在社交活動中,擁有一件精致的陶盆會被看作是一種榮譽,是主人品位與身份的體現。彩陶盆既是人們的日常用品,又是一種文化交流與身份認同的象征,其存在與使用,為我們窺探遠古時代的生活與文化內涵提供了一扇窗戶[4]。
(二)宗教或儀式用途
馬家窯文化的水波紋彩陶盆,除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外,還具有宗教、禮儀等豐富的文化內涵。從考古發掘來看,這種陶制盆體多是在祭祀時使用,上面的水波紋有溝通天地、祈雨的寓意。在一些祭祀活動中,陶盆里可能裝著谷物、美酒或其他祭祀品,以示對大自然的崇敬,祈求豐收。如馬家窯時期的彩陶盆,其水紋紋飾之精美、色澤之豐富,無不顯示出當時社會對于祭祀禮儀之重視。彩陶盆的造型和裝飾風格在不同地區和時期也有所變化,這不僅體現了工藝技術的發展,也映射了宗教信仰和儀式活動的演變。
(三)社會地位和財富的象征
在遠古時代,彩陶盆的生產過程十分煩瑣,對技術要求很高,材料也很豐富。從考古發掘來看,這批彩陶盆大多出土于古墓,說明其是貴族的隨葬品,顯示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如馬家窯時期,彩陶盆的數量及品質與墓主身份的高低是呈正相關的。另外,彩陶盆是當時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面的圖案也折射出那個時代的文化觀念。這種圖案既反映了古人的審美趣味,又反映了古人的精神世界與信念。彩陶盆的制作與裝飾,費時費力,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主人的身份與財力。所以,彩陶盆不僅是一種滿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實用性器物,同時也是文化信仰與身份的一種象征,是遠古時期人們生活習俗與文化發展的一種見證,是研究遠古文明不可缺少的寶貴材料[5]。

(一)水波紋圖案的象征意義
馬家窯文化的水波紋彩陶盆水波紋圖案,既展現了古人對自然的崇敬,更是一種社會結構與文化信仰。水波紋圖案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期,它的形成與人們對水的理解與利用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水是生命的源泉,在遠古時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水波紋圖案則是生命生生不息的象征。例如在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彩陶盆上,水波紋圖案通常以流暢的線條和層次分明的波峰波谷出現,這種設計不僅美觀,也寓意水的循環和生命力的延續。
水紋彩陶盆除了可用于日常生活外,還具有一定的宗教、儀式功能,可用于祈雨、祭祀等儀式,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祈求上天保佑正常開展農業生產。除此之外,彩陶紋樣還反映了社會結構、族群關系等,與時代社會生活有緊密的聯系,是研究古代社會結構與文化信仰的重要材料。馬家窯文化中的水波紋彩陶盆,在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從這些精致的彩陶盆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藝術、文化的相互影響。水紋樣通過貿易、移民等途徑向世界各地傳播,并對周圍地域的美術作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其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符號。這種跨文化的藝術交流,不僅豐富了各地區的藝術形式,也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6]。
(二)彩陶盆上的圖案與當時社會生活的關系
彩陶盆上的水波紋,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晚期,是人類對大自然的一種觀察與模擬。水波的延續與流動,或許象征了生命的輪回與無限,同時體現了農耕社會對水的仰賴與尊重。如馬家窯出土的彩陶盆,其紋飾之精致與復雜,不僅反映了陶器制作技術的高度發展,而且反映了當時社會階級的劃分與手工業的分工。彩陶盆不僅能夠用來盛放食物滿足人們的飲食需求,而且在古代社會中,它還常被用于各種祭祀活動,承載人們對神靈的敬仰和祈愿。在社交方面,彩陶盆通常用于各種社會活動,如宴會、節慶等,它們的精美程度和裝飾風格往往能夠體現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同時也是賓客之間交流和互動的媒介。
(三)彩陶盆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在遠古時期,彩陶盆的制作工藝和圖案設計體現了精湛的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各部族、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黃河上游馬家窯文化彩陶盆大量出土,其特有的水波紋造型,不但在當地廣為傳播,而且對齊家文化、仰韶文化等周邊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樣的跨文化交流,不但可以推動科技的進步,而且可以增進各民族間的融合。
彩陶盆上的圖案和裝飾手法等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常具有特殊的符號與文化內涵。有學者認為,水波紋彩陶盆的紋飾,是生命之輪的象征,也表達了古人對自然的崇敬與依賴。它的廣泛流傳既顯示了馬家窯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認識,又有促進跨文化交流的橋梁作用。彩陶盆所承載的社會身份與財富的符號功能,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在遠古時代,人們對彩陶盆的使用,常與其身份地位相關。這一現象在各個民族中都有反映,因而,彩陶盆就成了各階級間溝通的媒介。通過彩陶盆的交換和贈送,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關系得以建立和加強,從而促進了文化的融合和社會的穩定[7]。
綜上所述,馬家窯文化的水波紋彩陶盆,是古代中國陶藝的瑰寶,其特有的水紋反映了那個時代陶瓷藝術的高度發展。馬家窯文化彩陶是一種原始藝術形式,它的紋飾形式、內容和含義都包含了人們的集體情感,研究它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重新解讀,盡管與當代的工藝裝飾有所不同,它仍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劉永鵬,男,土族,甘肅永靖人,文博館員,研究方向為馬家窯彩陶及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研發設計。
參考文獻
[1]張明權.馬家窯文化彩陶紋飾演變及審美特征研究[J].大觀(論壇),2022(1):108-110.
[2]張欣.馬家窯文化彩陶藝術探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9-20.
[3]藍凡.中國史前舞蹈紋彩陶盆的新考釋[J].民族藝術研究,2020(6):75-87.
[4]張朋川.馬家窯類型舞蹈紋彩陶紋飾另解[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8(2):4-8,209.
[5]高文顯.永登縣向陽村馬家窯文化彩陶特征及歷史意義[J].明日風尚,2016(15):106,125.
[6]李紹斌.馬家窯彩陶的文化價值[J].唯實,2014(2):82-83.
[7]張瑞瑞,周雯.論馬家窯水波紋彩陶盤的裝飾特征及裝飾意義[J].美術向導,2007(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