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革命博物館作為保存、展示和傳播革命歷史的重要場所,對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革命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桐峪1941博物館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革命博物館的發展現狀,探討其在利用紅色資源過程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和存在的困難挑戰,以期為其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革命博物館;桐峪;1941博物館;發展現狀;紅色文化資源
革命博物館的產生與近代歷史息息相關,關于革命博物館或紀念館的定義,多數學者在論文或書籍中均作過不同的表述,但是表達的核心內容大體一致,均結合了廣義博物館的定義以及革命博物館或紀念館的特點。本文中,我們采用1985年文化部頒布的《革命紀念館工作試行條例》中的定義:“各類革命紀念館是為紀念近、現代革命史上重大事件或杰出人物并依托于有關的革命遺址、紀念建筑而建立的紀念性博物館,它涉及革命遺址、紀念性建筑、宣傳教育機構和科研機構的保護工作,這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雹?/p>
革命博物館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博物館,除了具有廣義博物館的特點之外,還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專題性”“情感性”“政治性”方面②。即從策展主題方面來說較為單一,主要是為近現代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或杰出人物而修建;從修建的目的而言,帶有鮮明的情感性;其特性具有強烈的政治屬性和價值傾向。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紅色文化、革命歷史的重視,革命博物館、紀念館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桐峪1941博物館以其獨特的地域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為我們研究此類博物館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桐峪1941博物館位于山西省左權縣,是集黨性教育、紅色研學、文化體驗、民俗感知等功能于一體的革命類博物館,于2023年8月正式對外開放。

(一)建筑設計和設施方面
博物館展廳共分為三層,一層是中國民主制度博物館,二層是中國錢幣博物館、紅色金融教育館,三層是互動體驗區。博物館采用了高標準的設計,充分利用了館內空間,展覽區、公共區設計合理,一方面確保了展品的充分展示,另一方面,為參觀者提供了足夠的參觀空間。
(二)主題設計與內容展示方面
一層中國民主制度展廳,以“人民民主的偉大實踐”為主題,劃分為6個區域,全脈絡展示了晉冀魯豫根據地的發展歷程、黨組織建設、作風建設、“三三制”理論與實踐、敵后抗日民主新政權以及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的召開等內容,是全國廣大黨員干部重溫金融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加強黨性修養的重要陣地。
二層中國錢幣博物館紅色金融教育館展廳,以“紅色金融、薪火賡續”為主題,設立了“紅色金融歷史展”“太行豐碑——冀南銀行特展”“國家名片再現輝煌——人民幣上的偉大成就”三個主要展區,有助于推動紅色金融教育,使參觀者更加了解我國金融歷史的演變和發展。
三層沉浸式體驗與歷史教育展廳,通過生動的展陳方式,使參觀者走進紅色歷史,接受紅色教育。參觀者通過沉浸式的體驗,可與虛擬的人物進行互動,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歷史,感受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
(三)品牌打造方面
桐峪1941博物館致力于再現歷史原貌,為參觀者提供原汁原味的紅色旅游體驗,同時也在努力打造紅色旅游市場的差異化品牌。該館依托桐峪1941小鎮,與太行精神培訓基地、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以及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會址等抗戰紀念設施進行聯動,在提升“基礎”IP的同時,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引入“紅旅+”復合產業,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IP,進一步豐富紅色旅游的內容和形式。
(一)帶動革命老區文旅產業發展
桐峪1941博物館建成之后,在把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推動地方發展的驅動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把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助推當地產業發展。桐峪1941博物館自建成以來,影響力在不斷擴展。博物館所在地為鄉鎮地區,在博物館未建成時,旅游各項要素發展較慢。桐峪鎮以事業推動產業,以產業反哺事業,將自身建設融入地方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建設者、參與者、引領者。地方政府將紅色旅游與古遺址、古村落、非遺傳承以及鄉村田園相結合,讓紅色旅游成為革命老區產業發展的助推力,不斷提高鄉村旅游業在農業產業中的比例,闖出了一條“文化興鎮”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是把紅色文化資源轉換為教育資源,助推地方紅色教育事業發展。1941博物館所在地桐峪鎮依托博物館建設以及當地紅色遺址等資源,將紅色文化與培訓研學、寫生旅游、非遺傳承等充分融合,推動紅色旅游創新發展。針對黨員干部、企業、青少年等群體開發相關教學課程,通過專題教學、現場實踐等多種形式,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利用好紅色資源,發揚好紅色傳統,傳承好紅色基因,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二)打造IP效應,助力文化事業發展
對于革命博物館而言,IP效應的體現不僅在于文物的保護和展示,更在于通過創新手段,將革命歷史和文化元素轉化為具有市場吸引力的文化產品,從而增強公眾對革命歷史的認知和情感認同,實現文化價值的轉化和增值。

左權縣是革命老區,留下了許多見證歷史的實物遺存,成為傳承優良革命傳統的重要載體。籌建1941博物館傳播紅色文化,利用小鎮發展旅游,助推地方發展,打造具有獨特魅力和廣泛影響力的革命博物館IP效應,是推動文化產業繁榮和發展、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的重要舉措。1941博物館通過展陳文物,講述左權縣革命故事,使得左權縣紅色文化、英雄故事有了“落腳之地”;利用數字技術、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打造沉浸式、互動式的展覽體驗,使參觀者能夠更直觀地了解革命歷史,感受革命精神;通過開發衍生文化產品、舉辦文化活動,促進左權縣文化產業的繁榮和發展。
相比一些位于中心城市的博物館,中小型博物館在發展速度以及與地方經濟發展的融入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存在的問題
1.基礎配套設施發展較慢
革命博物館配套設施的完善與否直接關系到參觀者的參觀體驗和博物館的形象。就1941博物館來說,由于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博物館建筑的先進設計,館內設施完善,現代化水平較高,與周邊環境形成了明顯對比。筆者親身體驗,節假日期間參觀者人數明顯增多,但配套設施的不完善造成周邊嚴重的交通擁堵,使參觀者的觀感大打折扣,甚至給當地居民出行造成了負面影響。
2.交通不暢
革命博物館、紀念館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推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它在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凝聚民心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③。革命博物館、紀念館發揮這一作用的前提是有更多的觀眾接觸并參與其中。革命博物館由于其特性,本身多位于交通不便的地區,除了山區公路外,大多地區不通鐵路,阻礙了大批量觀眾的到來④。
以桐峪1941博物館為例,其距離縣城35公里,左權縣位于太行山腳下,本就交通不便,更何況處在縣城的桐峪鎮,雖有207國道貫穿,但道路交通對城鎮的輻射帶動作用并未得到充分體現。
3.專業人才匱乏
目前,雖不少院校都開設了博物館相關專業,博物館專業畢業人數也在逐年增加。相對而言,偏遠地區在吸引專業人才方面明顯受限。究其原因:一是相對偏遠地區革命博物館機制不夠健全,管理不夠完善,經營理念比較落后,對人才重視程度不夠,無法在職業發展和晉升方面給予更廣闊的通道;二是待遇不高,這成為阻礙專業人才從事相關工作的重要一環。基層文物工作隊伍本就存在專業人才匱乏及斷層現象,加之受經費和編制的制約,有文博知識的人員無法從事相關工作,而現有人員又大多非文物相關專業人員,或者接受專業培訓鍛煉少,造成博物館專業人才青黃不接。
4.經費難題
博物館的運行經費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一大難題。博物館建成之后免費開放,然而博物館健康運轉、發揮教育宣傳社會功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博物館的經費問題已成為世界性的普遍問題,在當前形勢下,任何一個博物館都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財政。
在桐峪鎮,與博物館相關的產業發展緩慢,相關的文創產品有帆布袋、筆記本、徽章等,但是由于紀念品的品種相對單一,第三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的能力有限。
(二)解決辦法
首先,革命紀念館的建設及運營要考慮觀眾的需求。除了政府部門重視,博物館也要做好相關配套工作,包括住宿、交通、餐飲等,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觀眾,發揮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功能。
其次,博物館要注重宣傳。針對地域偏遠的問題,博物館要主動增強對外交流,積極與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學校等加強合作,利用節日,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節等活動,進一步增強影響力,使得革命博物館的IP效應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
再次,博物館要加強自主創收渠道。針對博物館運營經費的問題,不能全部依靠政府財政投入,應在開發產品方面增強創新性,增強創收能力,做到與周邊產業相輔相成,進一步促進博物館事業的發展。
最后,要進一步增強博物館人才建設。博物館業務水平的提升、管理模式的創新、宣傳手段的擴展,均離不開人才的投入。作為鄉鎮地區的博物館,更要在人才方面加強規劃,積極引進具有相關背景和專業技能的人才,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員工自我提升和學習,完善職業規劃,推動博物館的持續發展并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和公眾。
紅色文化資源在形成過程中留下的歷史文物和資料是后代不斷挖掘的紅色寶庫,革命博物館在保護文物、傳播紅色文化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桐峪1941博物館作為革命博物館的一員,其發展現狀既反映了革命博物館的整體趨勢,也展示了科技投入和服務質量對于提升博物館發展、促進革命老區振興的積極影響,但其面臨的問題同樣值得我們注意。面臨機遇和挑戰,只有立足自身實際、揚長避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讓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大有可為。
作者簡介
史伊涵,女,漢族,山西興縣人,文博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為文物博物館。
注釋
①文化部:《革命紀念館工作試行條例》,1985年。
②張辰:《山東省內革命紀念館發展初步研究》,山東大學,2023年。
③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6頁。
④陳寧寧:《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的透視》,《博物館研究》2009年第4期,第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