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發展進程中,革命文物不僅是紅色精神的載體,更是歷史的見證。為將先輩艱苦奮斗的革命意志發揚光大,我們應采取必要的措施,完成革命文物的征集工作,提升藏品的豐富程度。然而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依然存在較多實際問題有待解決。因此,本文概述了征集革命文物的意義和現狀,重點分析進入新時期后征集革命文物的基本方法,以此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新時期;革命文物征集;基本方法
中華民族在抗戰過程中遺留下大量蘊含紅色精神的歷史文物。此類文物是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具有重要意義。進入新時期后,政府等機關部門對紅色遺產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在弘揚革命精神時,借助合理的方式可以征集更多革命文物。
當前,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國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人們也渴望精神層面的富足。在中華民族的抗戰過程中,留存了大量革命文物。這些文物不僅承載了革命先輩堅貞不屈的奮斗精神,更是歷史的重要佐證。為此,文物的征集和保護也受到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進入新時期,受各類外界因素影響,居民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度也隨之提升。此外,伴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革命文物征集的方式和路徑也變得更加多元化。
將革命文物的征集工作落到實處,有利于將先輩的精神發揚光大。此外,更能為愛國主義教育事業提供助益,具備一定的現實意義[1]。其一,作為革命事業的重要物證,征集各類紅色文物,既能幫助人們全面了解中華民族的百年抗戰史,更能提升國人的愛國熱情,培育更多能夠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的人才。其二,作為中華文化寶藏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革命文物,有利于強化中國的文化底蘊,增強國人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其三,征集各類革命文物,還能為文化體系的發展提供助益,為國家運轉注入更多動力。
(一)交換收購
為征集展覽所需的革命文物,博物館需要投入定量的成本,以收購的方式,換取收藏者手中的文物。交易所可以借助有效的方式,將遺失在外的文物收回,經過妥善處理后,再將其移交至各類展覽館中,對外展出(圖1)。此外,等價交換也是當前較為常見的文物征集方法。在雙方同意的前提下,博物館可以拿出與自身不符的藏品,落實文物的等價置換。同時,還應和同等級的展覽館達成合作意向,換取所需的展品。

(二)考古挖掘
在革命文物征集過程中,相關人員可以借助考古挖掘、實地勘驗等方式實現既定的工作目標。其一,委派專業的工作人員前往各類革命老區,掌握各類重要歷史遺存的實際情況和地質排布,為日后的文物征集打下堅實基礎。其二,采用考古挖掘的手段,使用專業的機械裝置,提取掩埋于地下的革命文物。同時,還要秉承認真仔細的態度,恢復文物真實的樣貌。除此之外,在實際的操作階段,還需要采取合理的方式,提升各類物件的還原度和真實感,降低對文物造成二次破壞的可能性[2]。
(三)文獻征集
在革命文物的征集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參考各類已知的文獻信息,借助合理的手段,完成各類文獻資料的獲取和整理作業。可選資料種類多樣,其中包含來自抗戰時期的報紙、雜志和其他文字資料。上述文件不僅詳細記錄了各類重大的革命實踐,還深度闡述了革命先輩的感人事跡。利用有效的方式,深度解析上述文獻資料中的各項信息,明確革命文物的來源和研究意義,為日后的文物征集工作做好充分準備。
(四)民間贈與
除了以上幾類方法外,民間贈與也是一類常見的文物征集手段。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工作人員應借助各類方式,掌握文物在民間的遺留情況。同時,政府等機關部門還應發揮自身的模范帶頭作用,前往收藏者家中,與其進行密切交流。必要時,還可以給予其適當的經濟補償,盡最大努力,將擁有較強收藏意義的文物征集到革命展覽館內。此外,還可以采取合理的手段,引導文物的保管者,將其自主移交至有關部門。在民間征集時,應在第一時間落實文物鑒別和價值估算工作,以此將文物征集的意義發揮至最大化。在正常情況下,民間贈予者通常樂于收集各類歷史文物(圖2、圖3),其中包含革命先輩獲取的榮譽勛章、證件等。同時,還有部分是源自家族收藏。假如相關人士能夠自主將現有的文物移交至革命展覽館,政府應給予其適當的表彰和物質獎勵。針對研究價值較高的藏品,應對外舉行贈予儀式,借助各類新聞媒介對外宣傳。
(一)制訂方案
現階段,受各類外界因素影響,投身至革命事業的先輩逐漸逝去。為提升革命博物館藏品數量,落實革命文物的征集活動,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應根據現階段的實際情況,盡早看望依然健在的老者,將革命文物征集落到實處。首先,制訂科學合理的征集方案,了解前輩的藏品擁有量,結合館內現狀及現有的各類文件資料,確定現階段所要征集的文物種類。此外,還需要全面了解現階段對外展示的藏品種類,以全面凸顯館藏文物的系統性。確定所需文物種類后,各部門工作人員需要展開密切協作,制訂具備較強指向性的征集方案,借此滿足當前的展覽需求。明確需要的文物,確定征集的目標和方式,分析計劃的可行性。為妥善完成上述環節,相關人員應妥善完成前期的各項準備工作。
(二)確定范圍


在征集革命文物的過程中,博物館應組建一支專業的工作團隊。現階段,受各類外界因素影響,文物征集工作的難度系數相對較高。為規避各類不必要的風險問題,完成既定的征集目標,博物館應根據已知的各項數據,縮小征集范圍,將力量集中至特點鮮明的文物和地區。同時,還應根據當前的發展現狀,優化博物館的內部架構。現階段,主要的征集目標為和館藏有所關聯的革命文物。在征集革命文物時,既要追求藏品的數量,還要重點關注文物的品質。為向公眾全面呈現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的百年抗戰史,應根據展覽館的需求,在國內各個革命老區開展文物的征集活動[3]。在常規條件下,應重點收集1919年至1949年這30年內的各類革命文物,此外,還應同步征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各類歷史文物。
(三)專家評估
在征集各類革命文物時,還需要依靠業內各類權威學者。由于專業人士是文物征集過程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在完成文物的征集作業后,應及時將其移交至專家手中,完成文物的鑒別和等級評定。專家結合以往的經驗,重點觀察文物的外形、結構、原材料、生產技藝,并對現有的各項數據和信息展開深度分析,以判定文物的真實性以及文物的產生時間及文化價值。此外,相關人員還能夠借助有效的方式,判定文物的完整程度,為日后的保存做好充分準備。
(一)口述歷史方法
口述歷史方法通過對親歷者或知情者的訪談,收集第一手的歷史資料和相關文物。例如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工作人員深入革命老區,走訪健在的老紅軍、老八路及其后代。在一次訪談中,一位96歲的老紅軍不僅向館方捐贈了他珍藏多年的軍用水壺和傷員包扎帶,還詳細講述了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此外,西柏坡紀念館通過口述歷史方法,收集了關于毛澤東辦公桌的更多細節,如毛澤東在這張桌子上起草了197封電報,指揮了“三大戰役”。這種方法不僅能夠獲取實物文物,還能記錄下與之相關的歷史背景和個人記憶,賦予文物更豐富的內涵。口述歷史對于那些沒有留下書面記錄的歷史事件尤其重要,它能夠填補歷史的空白,提供更加生動和人性化的歷史視角。
(二)社會征集活動
社會征集活動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平臺和社會資源,號召公眾參與革命文物的保護和捐贈。例如“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通過社會征集活動,成功收集了一張特殊的借據,這張借據記錄了紅軍與當地村民之間的深厚情誼。同樣,新四軍紀念館通過社會征集,獲得了抗日烈士王海紋的旗袍,這件旗袍由王海紋的姐姐俞啟英捐贈。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收集散落在民間的珍貴文物,還能深化公眾對革命歷史和文物保護的認識。通過社交媒體、新聞報道等多種渠道進行宣傳,博物館擴大征集范圍,可以吸引更多人參與文物保護。這種方式可以發掘更多鮮為人知的革命故事,豐富革命歷史的內容。
(三)科技手段輔助
在新時期的革命文物征集工作中,科技手段的應用日益廣泛,極大地提高了征集的效率和質量。例如對于像毛澤東辦公桌這樣的大型文物,可以使用3D掃描技術進行精確的數字化采集,這樣不僅保存了文物的精確數據,還可以創建虛擬展覽,讓更多人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這些珍貴文物。對于像李大釗《獄中自述》這樣的文字資料,建議使用高清攝影和數字修復技術并進行數字化保存。對于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的麻辮手榴彈,使用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等技術,有助于了解其成分和制作工藝,為研究當時的武器制造技術提供依據。這些科技手段不僅拓展了文物征集的范圍和方式,還為今后研究、展示和保護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支持。
綜上所述,新時期文物征集的難度系數較高,為降低風險,應結合實際情況,制訂各類與之有關的政策,擴大征集范圍。同時,我們還應借助各類先進的技術手段,加大資金投入,確保文物的征集工作有序進行,盡管文物征集面臨諸多挑戰,但是為將革命精神傳承下去,應積極探索,把紅色教育落到實處。
作者簡介
岳濤,女,漢族,山西介休人,館員,研究方向為文物保護。
參考文獻
[1]夏穎.談革命紀念館文物征集與保管工作[J].收藏界,2019(6):96.
[2]李焱勝.湖北省博物館革命文物征集工作簡述[J].文物天地,2023(9):95-100.
[3]涂夢幻,韓玲.中國共產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發展歷程[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23(2):7-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