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思潮的趨新,中國明代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女性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在此時期,由于社會對女性追求藝術的包容性慢慢發生了變化,促使女性對藝術的追求有了新的認識,從而使他們在繪畫領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憑借繪畫創作的獨特風格及自身良好的學識和藝術修養,不少女畫家登上了國內外文藝發展的歷史舞臺。本文將通過介紹中國明代時期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時代背景、女畫家代表,結合繪畫題材、材料、技法、藝術風格進行比較分析,更好地了解中國明代女畫家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性畫家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期為女性畫家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關鍵詞:中國明代女畫家;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女畫家;藝術風格比較
明朝末期,封建禮教逐漸被弱化,王陽明“心學”的興起使得“程朱理學”的束縛日益減弱,女性自我意識開始逐漸增強,這為女性沖破思想的禁錮提供了充分的土壤。一些受到“心學”影響的士大夫開始思考社會對女性的要求是否合理。與此同時,政治的日益腐化使得士大夫紛紛避世,沉醉于消遣娛樂。社會的發展給人們提供了更多的經濟以及時間去關注自身的精神需要。當時社會的主流觀念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從女子“無才便是德”轉變為女子要有藝術修養。而且文人雅士們對生活本質的追求和精神自由、生命自由的向往使他們自己在修身養性沉醉于筆墨丹青的同時,也在極力地追求紅袖添香。他們把這些藝術的修養帶到了自己的“后院”,對自己的女性家眷、奴婢進行相關的知識傳授。尤其是在貴族家庭中,女性學習書畫已呈開放趨勢。她們與男性的濟世之志或隱逸風雅不同,更多的是細膩嫻靜及與世無爭。
(一)方維儀
方維儀出身于官宦世家,學養自幼深厚過人。其祖父是明朝名士方學漸,父親方大鎮官至大理寺少卿。但是天妒英才,十七歲的她與體弱多病的姚孫棨結婚,婚后沒多久她的丈夫就去世了。禍不單行,帶給她更大打擊的是遺腹女的去世。傷心欲絕的方維儀回到娘家后,一生守寡,與青燈古佛相伴,潛心于詩畫。娘家、夫家優渥的物質條件沒有讓她嘗到生活的苦澀,但要說不苦,年紀輕輕就守寡又經歷生離死別,內心滿是說不清道不明的酸楚。因此,她畫得最多的就是與佛教題材有關的畫作,以此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在技法上,方維儀是唐代吳道子、宋代李公麟白描技法的追隨者。她最擅長的也是白描,白描的畫法可以更準確地表現她作為吃齋念佛之人內心的虔誠和心境的純凈。她繪制的《觀音圖》(圖1)畫面雖無色,構圖雖簡單,但寥寥數筆就把身披白袍、屈膝而坐的觀音大士普度眾生的慈悲之貌表現得淋漓盡致。其功力之深厚,世代相傳,這幅作品也被稱為白描中的典范。
(二)文俶
文俶,明代畫家文從簡的女兒,文元善的孫女、文徵明的玄孫女,出身于書香門第。文俶長大后嫁給了同鄉趙靈均(即趙均,趙宧光之子)。婚后的她不愿再被世俗的生活和封建禮教束縛,選擇和丈夫一起在寒山隱居。花鳥畫一直是女性畫家們較為偏愛的繪畫題材,大抵是因為女性的情感多細膩溫潤,常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繪畫這門藝術并婉轉地表達出來,花鳥又具有托物言志、比興的審美趣味。兩者搭配起來,竟也能帶來獨特的“雅趣”之妙。文俶作品的精妙之處就在于她不是單純地描繪花鳥蟲蝶這些素材的全貌,而是在把握整體畫面構圖的同時主觀地選取了她認為富有生機和表現力的部分。因文俶特別擅長寫生,尤其是注重對花草蟲蝶的創作,在寒山與丈夫隱居之時她寫生繪制的《寒山草木昆蟲狀》竟有上千余幅。雖然英年早逝,但文俶的作品筆墨細秀,筆法清麗,深得時人賞識。
(三)仇珠
仇珠,是明代著名畫家仇英的女兒。她自幼跟隨父親長期居住在蘇州,因此時常看父親作畫,也隨父親一同在收藏名家項元汴的家中寄居,觀賞過眾多名畫,于是漸通筆墨。仇珠在繪畫這一領域長期受到父親的教育和熏陶,因此也繼承了其父親擅長工筆又能設色并能運用多種筆法表現不同素材的技法。仇珠的畫作可以與文俶媲美,是“吳門”一代巾幗不讓須眉的人物。原本女畫家偏愛畫花鳥蟲魚題材,但是她的作品卻多是繪制人物、山水及大士像功德畫。構圖上,她非常有巧思,會格外注重一些有情節的生活場景。人物之間的互動關系更是她關注的重點。仇珠,尤其擅長畫人物仕女,其作品細密精研,筆意不凡。畫出來的仕女傳神、纖巧、清麗,衣紋線條十分流暢。在設色方面,仇珠受到其父親的影響,色彩運用非常獨到,色調大多是和諧統一的,既不會過于跳脫也不會輕易地盲從。仇珠能巧妙地運用色彩之間的關系再將前人的技法與明代風格融會貫通,真可謂得心應手。即便她作畫會迎合時風,也絲毫不會讓人覺得有浮躁媚俗之氣。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認為要想認識上帝就要先認識他最成功的創造—人。因此,畫家們紛紛把注意力放在了寫實上并追求栩栩如生。他們并不認為藝術和傳教是對立的,只不過厭倦了把繪畫這門藝術僅當作傳教的手段。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三位藝術家分別是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達·芬奇將科學融入繪畫中,通過透視、光影、解剖等方法來還原“人眼”。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大衛》,則是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上的表達。拉斐爾的壁畫作品充分體現了和諧和對稱,被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頂峰”。這些思想解放及藝術風格的更新,使得受教育群體中的貴族女性受到了人文主義的影響,煥發勃勃生機。
(一)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

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出生于家境殷實的貴族。她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第一位被公眾認可為職業藝術家的女畫家。安圭索拉在藝術上的建樹離不開她父親的引導。安圭索拉的父親雖然不是畫家,但他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并且鼓勵她追求自己的理想,是她堅實的后盾。安圭索拉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肖像畫,無論是服飾的細節,還是人物的表情都捕捉得恰到好處。而且,在當時的社會,教會會資助畫家創作宗教題材作品。個人肖像畫的回報太低,有名的畫家們更愿意在宗教、神話等題材上投入更多精力,從而也給了安圭索拉一些難得的機會。安圭索拉開始繪畫時選擇了一條新的賽道—肖像畫。這些肖像畫,貫穿了安圭索拉的整個職業生涯。《棋局》(圖2)是安圭索拉的代表作之一。這幅作品描繪的是三姐妹在家庭教師的帶領下圍坐在花園中下棋,是一幅非常生動的家庭肖像畫。在這幅畫中,安圭索拉展現了她精湛的肖像畫技巧和對細節深入的觀察力。四位女性的形象栩栩如生,通過她們的表情和姿態,我們仿佛可以感受到她們的性格和情緒。畫中的光影處理也非常巧妙,明暗對比突出了人物的輪廓,同時也增添了畫面的戲劇性。《棋局》借國際象棋表達女性也可以成為戰略上的王者。安圭索拉是那個時代唯一一個將生活描繪成“她”主題的女性,展示了女性在藝術領域的貢獻和可能性。這種不可忽視的藝術力量激勵了后世很多有藝術追求的女性。
(二)阿爾泰米西亞·真蒂萊斯基
阿爾泰米西亞·真蒂萊斯基在其父親的影響下,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繪畫才能。她是“卡拉瓦喬主義”忠實的追隨者,畫風接近于卡拉瓦喬。她擅長的肖像畫稍微有些特殊。在當時,肖像畫中的女性形象多少帶著些柔弱或感性,但真蒂萊斯基呈現的卻截然不同。其作品中的人物面部表情大多是帶著怨恨或憤怒的,人物動作甚至以非美學、暴力的形式呈現。在真蒂萊斯基的作品中,女性似乎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真蒂萊斯基的自畫像非常有名,其中一些作品展現了她作為畫家的身份,這在當時女性藝術家作品中非常少見。
(三)拉維妮婭·豐塔納
拉維妮婭·豐塔納的父親是一位杰出的畫家,也是她的啟蒙老師。拉維尼婭從小學習繪畫,尤其擅長肖像畫,作品都非常出色。她的家庭生活也非常充實,拉維尼婭有11個孩子,她的丈夫,同為畫家的吉安·保羅·扎皮,自愿扮演家庭主夫的角色,這種家庭角色分工,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顯得非常新潮。吉安·保羅·扎皮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在家盡心地撫養孩子,還在畫室里輔助妻子工作。拉維尼婭的畫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比起刻畫個人,她對于描繪那些貴氣逼人的服裝可能更感興趣。
中國明代女畫家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女畫家大多是受到家庭藝術氛圍的熏陶,在長輩或丈夫的引導下憑借自身的天賦學習領悟了繪畫的奧妙。她們在延續了為其啟蒙的男性藝術家的繪畫風格和技法的同時逐步形成個人藝術風格。在作品中,她們盡可能地通過繪畫來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也極力展現描繪對象真實自然的一面,但因受到不同的文化影響,她們的藝術風格大相徑庭。
(一)繪畫題材的不同

從題材上來看,中國明代女畫家多數聚焦生活。她們的作品多以明代女性的宅院生活、自然景觀為題材,如花鳥、蟲魚、山水等,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美以及濃厚的生活情趣。受不同的社會文化、觀念和宗教神話影響,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女畫家創作題材可能相對局限。她們以宗教、肖像畫為主。
(二)繪畫材料的不同
中國明代女畫家主要使用毛筆、墨、天然礦物質顏料和植物顏料、宣紙(或絹帛)等工具材料。毛筆的彈性使得畫家能夠通過不同的筆觸和墨色濃度來表現豐富的情感和意境。宣紙的吸墨特性能夠很好地承載毛筆的筆觸,產生獨特的韻味。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女畫家通常使用動物毛制作的畫筆,用亞麻籽油混合礦物質顏料和植物顏料,在布或木板上進行創作,也有部分女畫家會使用蛋黃、蛋清或亞麻仁油、清水、薄荷油等來調和顏料。油畫顏料色彩豐富、覆蓋力強,能夠細膩地表現物體的質感、空間感和光影效果。油畫的這一特性也使得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女畫家們能夠更加注重寫實和光影效果的呈現。
(三)繪畫技法的不同
中國明代女畫家多采用工筆白描和水墨寫意兩種方式,既有細膩的白描,又有自由的揮灑。畫面整體強調筆墨的運用及所要表達的意境。色彩運用上,中國女畫家常運用黑、白、灰等中性色調,表現淡雅、內斂的藝術氛圍。墨色可以分為五色,即焦、濃、重、淡、清,通過這些層次的變化來表現景物的陰陽向背和遠近關系。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女畫家在技法上多采用油畫和蛋彩畫等形式,更注重色彩的直觀表達,善于運用豐富的色彩層次,表現強烈的情感和視覺沖擊力以及細膩的質感。她們注重對細節的把控以及透視和光影效果。寫實的表現方式使得畫面具有強烈的立體感。在構圖方式上,她們各有特色。中國女畫家講究“留白”,注重畫面的透氣性和意境的營造,而意大利女畫家則更注重畫面的飽滿度和立體感。
(四)審美傾向的不同
中國明代女畫家的審美傾向于抽象和意境的表達,她們的藝術風格與女性特有的細膩、柔美和含蓄一致。作品以抒發情感為主,因受到傳統文人畫的影響,更加注重畫作的意境及內涵。明代女畫家的作品常以自然景觀、花鳥為題材,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美,通過簡練的線條和淡雅的色彩而非過分追求形式上的真實或細節來表達對于自然的贊美和向往。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女畫家的藝術風格受到人體解剖學和透視法的影響,她們的作品更加強調對現實世界的觀察和再現,非常注重人物的立體感和空間感,具有現實主義特點。這一時期的女性畫家也常以宗教和神話故事為創作題材,通過畫作講述故事,傳達道德規訓或宗教情感。后期繪制的肖像畫則在人物表情和姿態的呈現上具有強烈的表現力,能通過繪畫展現人物的性格和情緒。
綜上所述,中國明代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女畫家們藝術風格各具特色,體現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審美觀念對創作的影響。在構圖、線條、色彩等方面,她們都有各自的優勢和特點。通過對兩個時期代表人物的介紹以及女畫家們藝術風格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中國明代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女畫家的作品都展現了女性在藝術創作中的獨特地位和價值。女性獨有的細膩情感讓作品觀察的角度有所不同,也讓作品更加生動。繪畫技巧、繪畫材料、審美傾向的不同都不能磨滅掉的一個相同點就是,中外女性畫家迸發出一種強大的藝術生命力。還有更多的女性畫家值得我們去研究討論和學習,這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女性在藝術史上的貢獻和地位。
作者簡介
劉瑤,女,漢族,江西南昌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油畫。
參考文獻
[1]陳珊.仇英之女仇珠繪畫分析及女承父業現象解讀[J].書畫藝術,2011(3):22-24.
[2]李湜.方維儀和她的《觀音圖》軸[J].文物,1994(10):95-96.
[3]李湜.明代女畫家文俶和她的幾件作品[J].文物,1989(10):23,95-96,105-106.
[4]景楠.明代女性畫家驟增原因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3):38-39.
[5]李瑾鴿.淺析文藝復興時期的第一位女畫家索芙尼斯芭·安圭索拉[J].學理論,2013(18):210-211.
[6]傅寒.意大利女畫家索福尼斯巴·安古索拉和她的自畫像[J].藝術品鑒,2019(29):53-55,253.
[7]李健群.被“遮蔽”的意大利文藝復興(上)—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性贊助人與藝術家[J].榮寶齋,2012(4):268-281.
[8]曹天牧.光與影的交匯—試論卡拉瓦喬的光線處理技巧及其影響[J].美術文獻,2019(5):31-34.
[9]張亮鴻.西歐文藝復興女畫家人物畫研究[D].長沙:湖南工業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