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國共雙方數百萬軍隊依靠手中的武器裝備進行廝殺;在戰場之外,國共雙方也在軍事工業領域進行比拼,比誰能夠在更短時間內整理抗戰遺留的軍工遺產,比誰真正有能力帶領中國進入工業化時代……
美械武器給國民黨后勤造成了巨大負擔
抗戰全面爆發以后,國民黨一面在正面戰場上遲滯日軍的攻勢,一面將華北、華中、華南和華東的軍事工業向中國西南深腹之地撤退。從1939開始,在國民政府兵工署領導下,在四川、陜西、云南、貴州等地,建立起了一大批軍事工業企業,到1945年抗戰勝利時,西南地區兵工署下屬兵工廠共下轄87670名員工和22943臺機器。
隨著日本投降,包括金陵兵工廠等一大批被日寇占據多年的中國兵工廠得以物歸原主,但隨之而來的就是這些兵工廠和機器、工人需要整理后才能納入兵工署現有體系;同時,西南地區兵工廠的過剩產能,也要通過復員來進行疏解。
據兵工署在1945年測算,經過整理和復員后,兵工署下屬兵工廠每月可生產1萬支步槍、300支手槍、400挺輕機槍、100挺重機槍、近200門迫擊炮、400萬發步機槍彈、5000枚75毫米山炮彈和10萬枚木柄手榴彈。
解放戰爭爆發,國民黨軍開始大規模擴編,同時又要補充戰場損耗,兵工署不得不進一步對下轄兵工廠進行整理。首先是要滿足美械部隊作戰的需要。到1945年,國民黨共編成了10個全美械軍和4個半美械軍。這些部隊裝備了美制火炮、美制輕武器,火力要比普通國民黨軍強大很多。但是,美械武器的口徑和彈藥,與當時國民黨軍常見的日械和國造武器并不通用,給后勤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其實,當時在兵工署內部就有技術人員提出,應該修改美械武器的口徑,統一以國民黨軍制式為準。但國民黨軍中大批接受美軍培訓的高級將領崇美心理嚴重,反對統一口徑。而對于繳獲的41萬支日式步槍,國民黨軍將其中相當數量改造為發射7.92毫米子彈的版本。從結果上看,抗戰結束后,美方將大批過時裝備傾銷給國民黨軍的行徑,給國民政府兵工署造成了相當的困擾。
當然,引進美械也對國民黨系統的兵工廠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在美國人的支持下,兵工署開始系統研究傘降空投裝備,這一技術在解放戰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西南兵工廠對美制“巴祖卡”火箭筒和57毫米無后坐力炮及其彈藥仿制,其產品在抗美援朝中給美軍造成了相當損失,這一結果應該是當年國民黨兵工技術人員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
中共建起一支強大的兵工人才隊伍
中共領導下的武裝在抗戰期間始終以繳獲作為主要裝備補充手段,但同時,中共特別強調因陋就簡,自力更生,在各根據地建立了一系列土法上馬的軍事工業單位,并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建立起一支強大的兵工人才隊伍。
日本投降前后,中共的兵工人才跟隨大反攻的部隊開始解放日偽占領下的工礦企業,收集一切生產資料。例如,在1945年9月,八路軍129師解放了已經淪陷7年的河南省焦作市。焦作作為當時河南省的工業中心之一,集中了大批工礦企業,有很好的工業基礎。但是,原駐河南新鄉的偽軍第40軍此時已經搖身一變又成為了國民黨軍,他們隨時準備竄擾焦作。在這種情況下,晉冀魯豫軍區決定將焦作工礦企業的部分設備和材料,迅速運往形勢相對穩定的山西省長治市,充實太行兵工生產基地。
時任晉冀魯豫軍區政委的鄧小平對搶運工作十分關心,他一面給軍工部交代任務,一面給太行八分區政委宋之春寫信,請宋負責解決設備和原料搬遷中的困難和問題,并定下原則,即正在運行的設備不動,對停止使用的設備、機器和原料,全部搬運上山。
晉冀魯豫軍工部早就盼著能夠多補充一些設備和原料,因此首先派技術人員李吉瑞赴焦作擔任聯絡員,隨后又精挑細選了常濤等三四十人,趕往焦作。經過討論后,晉冀魯豫軍區決定首先將100多部機床運往長治,同時開始對焦作及周邊相關物資進行全面清點。據親歷者回憶,這次清點發現了大量日偽隱藏的機床、鋼材、銅材、鋁材、木材、小五金和各種工具。通過發動工人,軍工人員在王封礦找到了一臺常年備用的350千瓦發電機組,在39號井北場找到了一臺焦作解放前就停產維修、備足零件的1500千瓦發電機組,也搜尋到了配套的鍋爐等設備。困擾晉冀魯豫軍區兵工企業多年的動力不足問題,因為這兩臺發電機得以迎刃而解。
除了補充設備和原料以外,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兵工在抗戰勝利后,在日偽遺留的工業基礎上,逐漸建立起一批新的軍事工業。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東北解放區軍事工業從無到有的發展。1946年6月,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中共中央、中央軍委要求全面恢復兵工生產。到1947年9月,中共中央東北局重新組建東北民主聯軍軍工部,將東北境內的兵工廠劃歸軍工部集中統一領導,軍工部下設9個辦事處、近50個直屬企業,形成東北地區較為完備的兵工生產體系。
各解放區互相協作,組建成體系化兵工廠
在抗戰勝利時,大連的工業基礎在東北是數一數二的,但在蘇軍的占領期間,大連機械廠僅剩下幾臺無法拆卸的水壓機和百十臺破爛不堪的車床。工人們利用這些設備,以鐵路機車的車軸為原料,從1946年末到1947年4月生產了7000多個山炮彈體,然后運往膠東裝填。
考慮到這樣的生產意義有限,從1947年中開始,東北軍區軍工部通過整合大連及周邊的工業企業,以黃金和糧食等硬通貨從蘇聯手中購回各種機械,動員日本技術人員為我提供技術,先后突破了發射藥、炮彈鋼、彈體加工、自制引信和黃銅藥筒壓制等技術難關。1948年1月24日,第一枚由建新公司全自制的75毫米山炮彈問世,為了紀念這一時刻,建新公司的75毫米山炮彈被稱為“124”型彈。
建新公司身上體現了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下各解放區互相協作,為大局甘于犧牲小集體利益的優秀作風。最初建立建新公司的班底是華東根據地的人員,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建新公司的產品主要運往華東戰場。而東北軍區則負責提供原料,調配人員和設備。
應該說,包括建新公司在內的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兵工,在解放戰爭中想盡一切辦法為前線提供彈藥補給。從產量上來講,國民黨系統的兵工廠與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兵工相比,具有壓倒性優勢。僅1946年一年,國民黨兵工署下屬各廠就生產了8778萬枚步機槍彈、110萬枚迫擊炮彈、254萬枚手榴彈。而在三年解放戰爭中,人民兵工總共生產各種槍彈6640萬發、炮彈926萬發、手榴彈2330萬枚、無煙火藥137萬斤、炸藥753萬斤。
但從結果和意義上來看,國民黨掌握的軍事工業在解放戰爭時期始終處于動蕩之中。整個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掌握下的兵工廠的產品僅能勉強滿足戰爭需要,并無多余精力根據戰場局勢有針對性調整生產計劃或試制新型武器。而解放戰爭時期,也是共產黨各根據地軍事工業大發展的時期,隨著華北、西北、東北解放區相繼連成一片,一批工業城市回到人民手中,并開始組建更大規模的成體系化兵工廠。正因為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在1952年全國兵工會議上高度贊揚了兵器工業是“工人階級貢獻革命戰爭的偉大事業”。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