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領導好新中國財經工作,1949年5月,中央決定,中央財政經濟部與華北財經委員會合并,成立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轉換為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上述先后兩個機構均簡稱“中財委”。
中財委的組織架構
在新中國政權體系中,中財委歸屬政務院,是政務院下設4個委員會之一。政務院下設部委有30個,除外交部、情報總署、華僑事務委員會直接歸政務院管轄外,其他27個部門由政務院下設的4個委員會分管,其中中財委分管16個,是分管部門最多的一個委員會。
中財委主任陳云,是由周恩來點將、毛澤東認可、中央書記處集體贊同,在艱苦卓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中脫穎而出的。同時,中央還先后選定三位有很強領導能力或有淵博財經知識的副主任輔佐陳云。
第一位是中共華北局第二書記薄一波。他雖沒有專門從事過經濟領導工作,但曾協同華北局其他領導人出色完成平津接管,受到毛澤東和黨中央重視。第二位是中國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他是中國最早獲得西方經濟學博士學位的留學生之一;學成歸國后,曾任國民黨政府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委員長、財政委員會委員長。第三位是中共東北局副書記、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東北軍區副政治委員李富春。他從紅軍時期就擔任過財經領導工作;延安時期擔任中央副秘書長兼中央財政經濟部部長,組織和領導延安大生產運動。解放戰爭中,李富春在東北曾協助陳云抓財經工作。
實現全國財經的統一
1949年5月,初到中央參與籌組中財委的陳云,在毛澤東和黨中央的支持下,協同中共華東局、上海市委和南京市委,于6月在上海打贏了“銀元之戰”,基本結束了舊中國貨幣流通市場長期混亂的局面,為整飭惡性通貨膨脹創造先決條件。此后,資本家的投機活動從金融領域轉向商品流通領域,聚集于糧食和紗布市場。陳云指揮剛成立的中財委,集中力量統籌調撥全國物資,掌控市場主要商品特別是糧食與紗布的供應,利用市場吞吐政策,狠狠打擊投機商人,控制住了第二次物價漲勢。
為盡快治理經濟環境,7月27日至8月15日,陳云領導中財委主持召開上海財經會議,從金融、物價、財政、貿易、管理以及軍事和政治等多角度,確定了解決通貨膨脹和財政困難的方針政策,大大提高了人民政府在穩定物價斗爭中的主動性和計劃性,為各級財經干部認識和解決財政困難提供了綜合治理方案。
為徹底消除通貨膨脹隱患,1950年3月,在中共中央、政務院領導下,中財委具體部署和指揮,實現了全國財政統一。4月,全國經濟狀況開始好轉,財政收支接近平衡,為彌補財政赤字而被迫發行貨幣的局面結束了。5月下旬,全國物價出現較為穩定的局面。
中財委在領導平抑物價的斗爭中,初步恢復全國城鄉物資交流。全國財經的統一,從體制上保障了集中統一的貿易體制的確立,為新中國城鄉關系的重建創造了條件。隨后,中財委從實際情況出發,有步驟地注入公私商業資本,推動人民幣下鄉,為城鄉交流的發展注入活力。正是在貿易系統和商業資本初步具備的基礎上,新中國城鄉交流才得以開展起來。
領導國營企業接收工作
中財委自成立后,即參與領導了各大城市接管中的國營企業接收工作。1949年10月25日,政務院決定,陳云為政務院指導接收工作委員會主任,領導中財委承擔接收國民黨政府人員及資財的重任。
在官僚資本和敵偽產業接收和沒收中,最復雜的問題是產權歸屬的劃分。經過實踐,10月31日,中財委正式出臺《關于統一清理公私合營企業公股的決定》以及《公私合營企業公股公產清理辦法》,對要清理的公股范圍、主管機關、清理改組程序、清理期限等問題提出細則。在中財委指導下,避免了接管工作中造成國家財產的流失,充實了國營經濟力量。
增強國營經濟的實力,是鞏固國營經濟領導地位的根本條件。1949年11月1日重工業部成立,陳云兼任部長,指導中財委工業考察團,對全國主要工業區生產情況考察近一個月;積極和合理協調全國工業干部包括蘇聯專家的調配;領導重工業,推動全國各大國營企業克服重重困難,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在戰爭廢墟上重建、擴建或新建企業,使生產步入正常軌道。
接收下來的官僚資本企業,雖然性質發生根本變化,但企業本身的組織不合理。要使國營經濟真正發揮領導作用,必須對接收過來的企業進行改造,建立適合于新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環境的企業管理制度。中財委指導國營企業進行了民主和生產改革,為國營企業的健康發展創造重要條件。國營經濟的迅速恢復和逐步強健,改變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結構中社會主義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的力量對比,使國營和公營經濟在原料、市場、資金等方面處于絕對優勢地位,具備了協調、引導其他經濟成分健康發展的能力。
在1950年工商業調整中,中財委按照中央部署將工作著力點放在公私關系、產銷關系、勞資關系的協調上,使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分工合作、各得其所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格局進一步穩固。加上1950年冬的土地改革運動,為新中國邁入第二個年頭,有力量支撐并打贏抗美援朝這場震驚世界的立國之戰,并有效推進經濟恢復和發展,在制度和物質兩個方面準備了條件。
建立符合國情的經濟管理體制
1950年3月4日,政務院頒布了陳云起草的《關于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全國財經統一由中財委具體領導,包括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物資調度、現金管理三個方面。
按照政務院統一財經決定的部署,3月,中財委建立了薄一波掛帥的全國編制委員會,大區、省、大城市隨即建立相應組織機構。編制委員會負責制訂各級軍政機關人員、馬匹、車輛的編制和供給標準。1950年3月3日,政務院第22次會議在決議全國財經統一的同時,成立了以陳云為主任的全國倉庫物資清理調配委員會。在全國物資清理的實踐中,初步形成和規范了新中國物資統一調撥與管理的制度。4月1日,政務院發布《關于統一管理一九五〇年度財政收支的決定》,初步確立一套比較完整的統一財政收支體制。在統一財政收支管理的過程中,中財委還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了對稅收的統一征管,包括整頓鹽稅,強化企業稅收征管,建立農業稅制,確定公糧征收和管理制度等。
此外,中財委初步確立了現金統一管理制度,建立了全國財政金庫和發行庫體系,以控制游資,穩定金融,扶植生產,統一資金調撥;確定國家現金管理制度,使人民銀行成為國家的現金中心、清算中心和信貸中心,實現了銀行工作的重大轉變;實施國家貿易統一管理制度,中央貿易部在中財委領導下,依照政務院發布的《關于統一全國國營貿易實施辦法的決定》,在全國設立集中統一的貿易管理系統,建立糧食、花紗布、百貨、鹽業、煤業建筑器材、土產共六個內貿專業總公司,以及豬鬃、土產出口、油脂、進口、茶葉、礦產共六個專業外貿總公司。
全國財經統一管理體制的初步形成,使財力、物力達到集中使用的目的,為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及經濟恢復與建設提供必要的財力支撐,對于扭轉當時的財經困局產生重要作用。
(摘自《中共黨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