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1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愛因斯坦訪問美國,有記者問他聲音的速度是多少,愛因斯坦拒絕回答,因為人們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書中查到答案。
在中小學學習期間,為了考上大學,我們必須牢記許多常識性知識點,但進入大學之后,情況就不同了。用愛因斯坦的話來說,“大學教育的價值不在于記住很多事實,而是訓練大腦會思考。”
作為一位在高校從教數十年的老教員,我認為大學四年是學生們奠定學術基礎、培養綜合能力和形成人生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剛剛走進大學的莘莘學子們如何有意義地度過大學四年,這或許是不甘碌碌無為、不愿虛度歲月的每位有志青年不可回避的問題。
毫無疑問,上學是為了讀書。但要回答如何讀書卻沒那么簡單。古今中外,有很多關于讀書方法的名言警句,其中,毛澤東同志有句話令人印象最為深刻:“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這種繼承和超越了古人“知行合一”觀念的讀書方法,在人工智能時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如果套用一句古訓,我們或許可以說,“學而不用則罔,用而不學則殆。”
因此,大學生除了認真學好課本知識之外,更應該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參與各種有意義的項目,如科研項目、創新創業項目或社會實踐項目。通過參與項目,大學生能夠提升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為將來的就業增添亮點。這里還包括一些社會活動,如參與志愿者活動、社團活動或實習項目,這些活動可以培養人的社會責任感、領導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在就業市場上,這些經驗往往比單獨的學習成績更具吸引力。
對于那些有志于考碩、考博的同學來說,應盡早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標院校,以便有針對性地準備考試。扎實掌握專業知識,注意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還要盡可能關注學科前沿和熱點問題,提高自己的學術素養,積累研究經驗,嘗試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或自己發起小型研究,積累研究經驗和方法論知識。
清華大學錢穎一教授曾經提到我們有時候會把教育等同于知識,并局限在知識上。
教師傳授知識是本職工作,學生學習知識是分內之事,高考也是考知識,所以知識就幾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內容。這樣的教育理念顯然跟不上當今人工智能時代的前進步伐。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
受此啟發,錢穎一為中國教改設計了一個探索性公式:“創造性思維=知識×好奇心+想象力”。這個公式靈驗與否,或許還有待實踐證明。但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學會獨立思考,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這些無疑都是當代大學生成才路上的必選題。為此,應努力擴大求知視野,關注相關領域學術前沿新動態,積極參加學術會議和研討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多與國內外同道建立聯系,共同開展合作研究,關注自己的學術發展,培養自己的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
大學生一方面要注重顯性知識的積累,畢竟無論是作業還是畢業論文,需要解決的問題一般是有明確答案的。另一方面也要開始重視隱性知識,培養對答案不明確甚至不一定有答案的問題的探索和研究能力。
在我們周圍的世界中,信息常常是爆炸性的,但我們的大腦卻難以消化和理解。這時就需要我們訓練和培養自我意識和反思能力,理智對待自己接收到的一切信息。以下4個方法,可以幫助你保持獨立思考。
01審視自己的觀點和信念
我們的觀點和信念往往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我們的背景、教育和經驗等。因此,我們需要時刻審視自己的觀點和信念,看看它們是否符合邏輯和事實,是否受到其他人的影響等。
02學會控制情緒
情緒是影響我們思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面對群體壓力和不同觀點時,我們需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讓情緒左右自己的思考。這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實現,例如深呼吸、放松身體、尋求冷靜的空間等。
03尋找多個信息源
在尋求信息和觀點時,我們需要盡可能地尋找多個信息源。這樣可以讓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問題的本質和不同觀點的存在。同時,我們還需要學會判斷信息源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04與他人進行對話和討論
與他人進行對話和討論是了解他人觀點和思考問題的一種有效方式。在對話和討論中,我們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尊重他人的觀點和意見,同時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總之,保持獨立思考是我們作為成年人應該具備的能力之一。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訓練,我們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維和情緒,不被群體心理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