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大學質量文化是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重要表征和內在要求,高校師德既是大學質量文化的核心內容,也是保障條件。通過對本科高校的教學質量年度報告、年度教育教學工作校長述職報告、高校內部質量標準和制度個案的分析,由此得出將師德規范融入教育質量標準是最基本要求、將師德建設融入教學實踐是最有效方式、將學生評價納入師德考核是最客觀評價的研究結論。在此基礎上,提出“四位一體”的高校師德建設體系、“四個相統一”的師德建設原則和“四個到位”的師德建設策略。
[關鍵詞]大學質量文化;師德建設;四位一體;四個相統一;四個到位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4)05-0121-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5.018
2021年2月,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推動高校積極構建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大學質量文化,引導高校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質量文化是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重要表征和內在要求,大學質量文化的諸要素中,教師質量、師資隊伍水平是關鍵,它直接決定著一所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社會能力。在大學質量文化建設中,教師和學生是主體,需要通過他們去營造和呈現,而教師又是其中的指導者和引領者,決定性地影響著大學質量文化建設的成效。在一定意義上,大學教育的質量在于教師,教師職業道德既是大學質量文化的核心內容,也是建設大學質量文化的保障條件。
一、師德建設是大學質量文化建設的應有之義
知識與經驗告訴我們,教育事業或教育工作,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是教師,教師的思想、精神、能力,決定著我們各項教育工作的成敗。師德建設在教師隊伍建設中處于核心地位[1],也是大學質量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將師德規范融入教育質量標準是最基本的要求
從國家層面看,教育部自2013年正式實施普通本科高校教學質量年度報告制度以來,又陸續推行普通本科高校教育教學工作校長述職報告制度、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等,對完善高等學校的質量標準建設和推進大學質量文化建設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這些國家層面的教育質量標準包含了對教師隊伍數量、結構和素質的要求,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地方層面看,各省、市、自治區把師德規范作為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亦將師德規范作為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2019年河南省教育廳《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實施意見》、202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等七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等均明確規定:將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素質的第一標準,突出全員全方位的師德養成過程。從學校層面看,高校內部的各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的質量標準以及教學質量監控的制度設計均包括師德規范要求,并將師德作為第一標準。可見,師德是高校教育質量標準評價的核心要素,師德建設應與大學質量文化建設融為一體,發揮聚合效應。
(二)將師德建設融入教學實踐是最有效的方式
教學實踐是教師增強教學能力和學生提升學習素質的動態過程[2],同時也是教師倫理、教師道德、教師素養、教師職業精神的外化過程。毋庸置疑,已有的關于師德建設的研究與實踐表明,師德建設的途徑、方法多種多樣,但是,對于師德建設的重要載體——教師教學實踐這一視角的關注不是很多。其實,通過教師教學實踐來促進師德建設、完善師德建設、檢驗師德建設具有極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眾所周知,教師的價值主要通過教育教學活動來實現,教師職業所賦予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以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等使命或要求,都是通過教師教學實踐落實的。正如《意見》所指出的,“推動廣大教師利用課堂主渠道、講臺主陣地,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真正將師德的作用和價值體現出來。
(三)將學生評價納入師德考核是最客觀的評價
學生評教是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的常規舉措和重要環節,對保障和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3],一直得到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
201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出臺《廣西高校教師師德考核辦法》,規定高校教師師德考核內容包括堅定政治方向、愛國守法、傳播優秀文化、教書育人、關愛學生、言行雅正、遵守學術規范、公平誠信、廉潔自律、奉獻社會等10個方面,要求“采取個人自評、教師互評、學生測評、綜合評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應該說,師德考核的內容全面、方式豐富,其中的“學生測評”是一個亮點,這個考核維度很重要,也具有客觀公正性。我們知道,大學生是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中的重要主體,也是高等教育質量評估中的重要因素。他們不僅是高等教育質量的載體,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更是高等教育服務的消費者,基于大學生本人的親身經歷和體會去評價教師,最能反映一名教師的職業精神、道德水平、教學水平。所以,學生評價教師的師德水平最直觀和最客觀。
二、師德要求在大學質量文化建設中現狀分析
建設大學質量文化是我國高等教育新發展階段提出的新目標和新要求。是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客觀要求,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構建高校質量年報體系”以來,各高校、教育行政部門分別公布、編制了本校、本地區或全國的本科教學質量年報,以及本科教育教學工作校長述職報告、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報等,通過調查并分析這些質量年報,可以發現高校師德建設的端倪。
(一)《本科高校教學質量報告》關于師德建設的狀況
我們選取廣西的11所本科高校2019—2020學年的教學質量報告,其中包括綜合類高校3所、理工類高校2所、醫藥類高校2所、師范類高校2所、民族類高校1所、財經類高校1所。這11所本科高校的教學質量報告都涉及師資隊伍,包括數量與結構、中青年教師培養、教學與科研水平、教學培訓、教學競賽等,其中5所高校專門談及師德建設情況,6所未涉及師德建設內容,說明不同高校對質量報告的理解存在差異。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教育行政部門沒有對師德或師德建設提出專門要求。我們認為,本科高校的年度教學質量報告應明確將師德建設納入“師資與教學條件”和“質量保障體系”這兩大部分當中,這能夠提高質量年報的完整性,也有利于推進師德建設。
(二)《本科教育教學工作校長述職報告》關于師德建設的狀況
自2018年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開始要求各本科高校每年要撰寫并提交《本科教育教學工作校長述職報告》,旨在監測大學校長是否重視本科教育。通過對比分析廣西2020年的37所本科高校以及2021年、2022年兩個年度的34所本科高校校長述職報告,看其是否涉及師德建設及其具體內容。結果發現,大部分高校的校長述職報告中都提出了師德建設及其具體要求或做法。2020年專門提及師德建設的高校有33所、未提及的有4所;2021年、2022年專門提及師德建設的高校分別是32所、33所。未提及的高校分別是2所、1所。這說明廣西本科高校已經越來越認識到師德建設在本科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時也在不斷完善師德建設的舉措。從中可以看出,師德建設已經成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師德建設成效成為評定教育教學工作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不少高校將師德建設與課堂教學、教學名師培養、教師教學能力培訓、教師教學業績考核等有機結合起來,拓展了師德建設的途徑和載體。誠然,大部分高校都將師德建設寫進述職報告中,但仍有個別高校有缺失,即便寫了的高校其著墨也各有不同。大學作為從事高等教育事業的專門機構,教育教學是其中心工作,教師是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體,強化師德建設對于推進教育教學工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利無弊。所以,本科高校的年度教育教學工作校長述職報告應強化師德建設要求。
(三)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中的師德建設狀況
大學質量文化是高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與人才培養質量相關的意識、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規范、行為準則及風俗習慣等的總和,包括教學質量標準、教風、學風、教學質量監控與管理等方面。近年來,各高校在構建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過程中,越來越注重大學質量文化的打造。如教學質量標準建設、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建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質量持續改進機制建設等。
1.教學質量標準。教學質量標準是開展教學活動和教學質量監控的準則和依據,是大學質量文化的要素之一,根據實施對象分類,有國家層面、學校層面、專業層面等質量標準。一般而言,國家層面是最低要求或基本要求,學校層面和專業層面的教學質量標準要不低于國家標準。2018年教育部發布《國標》,這是我國發布的第一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涵蓋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全部92個本科專業類、587個專業,涉及全國高校5.6萬多個專業點。該標準主要涵蓋“概述、適用專業范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師資隊伍、教育條件、質量保障體系、附錄”[4]等8項內容,特別對各類專業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教師學科專業背景和水平、教師教學發展條件等提出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要求。在“教師學科專業背景和水平”這一標準中,盡管各專業(類)的提法不太相同,但都會對教師的師德提出要求,如教師應遵守《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具備高尚的師德、愛崗敬業、嚴謹治學、教書育人、為人師表、關心學生等條件。在學校層面,本科高校一般制定有教學工作規程、課堂教學行為規范、各種聽課表、學生評教表等,在這些標準或規范條款中,均會對教師師德提出明確要求。如在廣西科技大學的《教學工作規程》中就對任課教師明確提出“師德修養的4點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不得傳播違背黨的理論和方針政策方面的內容”。在該校的課堂教學評價表中將教師的“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等作為考核指標;在該校的學生評教(三類課程)指標體系中都將“師德風范”作為首個評價指標,讓學生從個人體驗的角度評價教師“為人師表,尊重并且公平對待學生,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教育我們有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的實現情況。
我們也發現,盡管國家層面和校級層面教學質量標準包含有師德建設要求,但往往呈現出不統一、不全面,甚至不突出的狀況,如《國標》中的有些專業(類)對師德要求一筆帶過,甚至不提。個別高校的教學管理文件與師德制度存在不銜接、不一致,甚至“兩張皮”的現象。
2.教師教學實踐。“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是教師職業最為突出的特征,要做到“人師”“世范”必須通過教育教學活動呈現出來,所以,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最能反映師德狀況和師德水平,這一點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能得到很好的印證。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先生曾用“從游”來形容大學中的師生關系。他說:“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5]大魚(教師)前導是關鍵,要做到前導,必須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師要具備“大先生”的品格氣質、勤勉的教學態度、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和科學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小魚(學生)心悅誠服地“從游”,才能達到“濡染觀摩,不求而至”的理想效果。可以說,高校中的大多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能夠做到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按照“四有好老師”的標準要求自己,但也不乏照本宣科、只管教不管學,甚至違反師德的行為。
三、在大學質量文化牽引下“四位一體”推進師德建設
我們常說:教育發展,教師為本;教師素質,師德為本。師德決定教師隊伍素質,并最終決定著教育質量高低。在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從大學質量文化角度探討高校師德建設路徑具有現實意義。
(一)構建“四位一體”的師德建設體系
對應大學質量管理中的質量目標、質量標準、質量執行、質量評估4個要素,我們相應提出高校師德的建設目標、建設內容、建設舉措、建設評價4個方面,這四者互相關聯,形成一個體系。依據PDCA的質量保障閉環系統,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下:建設目標通過建設內容支撐、建設舉措實現建設目標、建設評價衡量建設目標達成情況,從而構成了高校“四位一體”師德建設體系(如圖1所示)。
高校師德建設應反映時代特征并滿足現實需要,所以,在師德建設的目標、內容、舉措和評價上既要與時俱進也要立足當下。1.在師德建設目標上,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四個引路人”),做到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四個相統一”),唯有這樣,才能做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各項工作。總之,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逐步確立了師德建設的行動指導框架: 以“四有好教師”為師德發展目標,以“四個引路人”為新時代教師角色,以“四個相統一”為師德踐行原則,這些方面構成了高校師德建設的總目標。
2.在師德建設內容上,要結合時代發展要求,從教師職業的時代特征來看師德內容。在職業精神方面要體現“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愛崗敬業是所有職業的共同要求,但教師從事的工作是育人工作,更強調工作中的奉獻精神和使命意識;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的獨有特征,要求教師在工作中要起示范、表率作用,弘揚榜樣精神。在職業能力方面要體現“嚴謹治學、教書育人”。這是教師在職業上勝任力的體現,教師的高尚師德往往通過扎實的學識功底、高超的專業能力來體現,通過高質量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來實現。人們常說,教師給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師不但要教書還要育人。在職業素養方面要“身心健康、關愛學生”。教師的人格是否健全、品行是否高尚直接影響師生關系和教育教學效果,教師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行會時刻影響、教育和塑造著我們的大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3.在師德建設舉措上,要發揮高校教學質量標準和規章制度在教師職業道德養成中的引導、規范、鞏固作用,通過各教學環節質量標準和教育教學活動應遵循的制度規范引導教師履行好教師職責,防范“教書失范、育人失責”。同時,要充分認識到師德建設的最好載體就是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通過具體的課堂教學、實驗實習教學、第二課堂等育人環節體現出來,避免師德建設缺少依托而陷入空泛。最后,還要注重育人環境的營造,通過加強教風、學風和工作作風建設,形成尊重教師、關愛學生、重視人才的良好風氣和大學質量文化,讓教師有職業榮譽感、育人成就感。
4.在師德建設評價上,因師德建設評價涉及方方面面,在此著重談師德建設評價主體,其主要包括學生評價(針對個體教師)、同行評價(針對同專業教師)、社會評價(針對群體教師)。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改革教師評價, “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學生評價是通過學生個人的直接感受或體驗來判斷教師師德,能夠較為客觀、真實地反映教師個人的道德狀況和師德水平[6];同行評價通過專業、“同理性”的角度評判教師師德,能夠較為專業、理性地反映教師職業道德狀況;社會評價往往從大眾視野來評判高校教師群體的道德水準,盡管不一定全面和客觀,卻具有很強的社會感染力、滲透力,有時會影響到社會和高教界對高校教師群體師德狀況的整體認知和評判。
(二)堅持“四個相統一”的師德建設原則
1.堅持一致性與個性化相統一原則。師德建設面向的是教師,教師有群體和個體之分,高校在出臺教學質量標準、師德建設規范時必須遵循國家統一要求和學校總體要求,同時,師德又通過教師個人的言行舉止呈現出來,所以,要考慮到底線、紅線、高壓線和榜樣、先進、模范等個性化的下限和上限差異,注意整體和個別的統一。
2.堅持思想性與實踐性相統一原則。師德建設不但要求教師有思想層面、能力層面、素質層面的規定性標準,更要求教師的思想、能力、素質通過教育教學行為外化出來,實現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真正為立德樹人作出貢獻。
3.堅持過程性與效果性相統一原則。師德建設既要注重過程,表明高校為師德建設做了哪些工作、出臺了哪些制度,也要關注建設成效,看看師德建設的成效如何、教師和學生是否認可Sb1+2LvxCvp2kqyAJfsLDw==。沒有師德建設過程,師德建設成效就無從談起;沒有師德建設效果,師德建設過程會變得毫無意義。
4.堅持氛圍營造與內在生成相統一原則。高尚的師德形成需要制度、激勵等外部因素的推動,也需要教師本人內在動機的生成、思想認識的自我提升。所以,從方法上看,外部氛圍營造和自身內在生成對于師德建設同等重要(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高校師德建設的原則分別涵蓋了師德建設對象、內容、方法和評價4個方面,每個方面都包括兩個維度,能夠較好反映師德建設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有助于我們在師德建設實踐中能夠把準方向,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實際成效。
(三)落實“四個到位”實現師德建設新突破
1.思想認識到位,把師德建設作為提升教師自身素質和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自覺行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重視師德建設,明確提出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過硬的政治素質、精湛的業務能力、高超的育人水平是新時代高校教師的新要求,所以,要將師德建設放在立德樹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高度來看待。我們既要對高校教師師德有“高標”要求(確立正面清單),也要有“底線”要求(劃定負面清單),確保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真正擔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大任。
2.制度保障到位,把師德建設作為大學治理和大學質量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高校師德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既有教師自覺行為,也有外部的激勵與約束;既有看得見的各級各類規章制度,也有看不見的教師自身價值觀和精神活動。所以,高校師德建設不但要建立健全禁止性和倡導性的師德規范、準則和辦法,也要將師德建設以顯性和隱性的方式嵌入到大學治理和大學質量文化建設當中,如在大學章程、各主要教學質量標準、教學質量報告、校長述職報告、績效考核中增加師德建設要求,使師德建設、大學治理和大學質量文化建設相得益彰,共促發展。在價值取向上,還要注意將“管理教師”向“關懷教師”取向轉變,尊重高校教師職業成長規律,堅持“嚴格與厚愛相結合”,關注教師的個人發展訴求和價值愿望,為教師的職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空間和環境。
3.日常管理到位,把師德建設融入教育過程和教師成長當中。師德建設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工作,但在日常實踐中往往陷入“說教”和“形式主義”的泥淖,不太重視師德建設的工作場景或教師的教學場景。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與北師大師生座談時指出:“好老師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學管理實踐中、在教育改革發展中鍛煉成長起來的。”[7]師德的展現主要通過教師的教學實踐反映出來,這是由教師的職業特點所決定的。培養人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相互影響的過程,教師的道德素質和道德行為直接、間接、深遠地影響著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健全人格的養成[8]。所以,我們要把師德建設融入教師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各項活動中,使師德建設有具體而真實的載體,同時,也有利于克服教師重業務輕師德的傾向。當然,也要堅決執行好違反師德的“一票否決制”,使教師隊伍中的“害群之馬”無處遁形。
4.氛圍營造到位,把師德師風宣傳作為師德建設的重要方式。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師德宣傳是師德建設的基本形式,不管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還是高校,都要挖掘和樹立一批育人模范、育人標兵和教學名師,通過各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報告會、座談會、示范課等形式進行廣泛宣傳和展示,樹立先進榜樣,形成良好師德氛圍,使之浸潤到廣大教師群體當中,逐步影響到教師的自覺行為。同時,還可以在高校教師職業生涯的入職、晉升、退休、教師節等幾個關鍵環節增加“儀式感”教育宣傳,如可在新教師入職儀式上安排入職宣誓、聆聽師德標兵專題報告等內容,著重強調師德要求和師德影響力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薛峰,李彥杰.從失范到示范:新時代教師師德建設審思[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12):89-92.
[2]黃培森.實踐理性視域下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價值、向度與策略[J].現代教育管理,2021(10):63-70.
[3]賀武華.以學為中心的高校“教”和“學”質量評價體系改進[J].江蘇高教,2019(33):21-25.
[4]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上、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
[5]王喜旺.“從游”教育的生成機制:以西南聯大為個案的闡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19):8-13.
[6]牛麗玲,吳偉.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背景下高校質量文化建設的路徑[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21(04):1-6.
[7]焦瑩,等.習近平與北師大師生座談提出“四有”好教師標準[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31746.html,2014-09.
[8]杜彬恒.邏輯、框架、路徑——高校如何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評價第一標準[J].當代教師教育,2021(03):56-61.
Exploration of Teacher Morality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y Quality Culture
Abstract:University qualit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and internal requirement for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eacher eth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both the core content and the guarantee condition of university quality culture. The analysis of annual reports on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early reports of the presid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 and internal quality standards and systems of individu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le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t is the most basic requirement to integrate the norms of teachers ethics into the education quality standard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incorporate the norms of teachers ethics into the education quality standards is to include them in constructing teachers ethic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eaching practice. Furthermore, the most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eachers ethics can be achieved by integrating the students evaluation into the assessment process. The research findings have led to the proposal of a “four-in-one”teacher ethics construction system, a set of “four unified”principl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thics, and a series of “four in place”strategi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er ethics.
Key words: university quality culture; teacher moral construction; four-in-one; four unified; four in p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