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以來,我國與歐美在線高等教育的發展節奏在起步、成長與成熟階段基本協同,實踐模式在組織形式、課程供給與學歷認證方面呈現差異,目標導向在構建信息化高等教育體系、促進社會公平、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方面總體一致。歐美為在線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擴張主要采取了鼓勵企業參與以帶動國際知名度、優化課程供給以提高國際認可度、強化配套支持體系以增強國際發展驅動力、增進學歷學位認證以擴大國際交流話語權等策略。對此,我國應創設國際化發展環境,深入推進校企協同共建;構建世界一流的全球化課程質量服務保障體系;打造充分具備信息化專業素養的高校教師隊伍;深化對外交流與合作,增設國際教育認證項目。
[關鍵詞]在線高等教育;國際影響力;話語權;全球化;國際知名度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4)05-0149-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5.022
2020年暴發的新冠疫情使世界各國的正常教學秩序受到了巨大沖擊,高質高效的在線教育既是后疫情時代緩解傳統課堂教育模式受創的有效方式,又是各國提高教育競爭力繼而增強綜合國力與擴大國際影響力的“軟武器”。2023年12月,以“人工智能驅動下的未來大學和教育重構”為主題的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大會在意大利米蘭召開,在線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突破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重要議題。在世界高等教育強國紛紛大力發展在線教育的國際形勢下,我國亦啟動了“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計劃,豐富中國慕課方案,加強國際交流,以教育信息化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現如今我國是世界上在線高等教育開放課程數量與學習人數最多的國家,然而與部分歐美國家在線高等教育的國際知名度與認可度相比,我國在線高等教育隱約暴露出在線高等教育全球化視野不足、國際影響力相對較弱的問題。我國在線高等教育實現國際化發展的急切訴求與自身尚需提升的國際影響力成為后疫情時代下我國在線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因此,以全日制普通高校及相關在線教育平臺所開展的課程與教學為在線高等教育的主要表征,通過國際比較分析我國在線高等教育的發展脈絡與建設現狀,同時對主要歐美國家在線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擴張策略抽絲剝繭,以期為我國在線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與參考。
一、我國與歐美在線高等教育發展的國際比較
從發展時間的縱向維度來看,我國與歐美在線高等教育整體步調基本一致,近20年來發布了系列重要政策,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在線高等教育取得重大突破與進展,形成了一批優質的在線教育資源。從實踐模式的橫向維度來看,與后者相比,我國在線高等教育尚存在一些短板與不足。綜合看來,目前國內外均旨在以在線高等教育的創新性突破與內涵式發展為契機來提高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一)發展節奏基本協同
21世紀初,受到“終身學習”“開放教育”“共享教育”等理念的深遠影響,在線教育理念在國內外開始進入探索萌芽階段。從關鍵時間節點和發展階段來看,我國在線高等教育的發展與世界高等教育強國基本同頻。
首先,國內外在線教育具有相似的探索起步期。在線教育理念首次被國際上予以官方定義是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這一理念具象化為“開放教育資源(OER)”的概念,即“以信息技術為媒介,向非營利性對象提供可以自由參考、改編或使用的開放性教育資源”[1]。幾乎是在同一時期,我國以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基礎的第三代現代遠程教育開始興起。1998年,《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要建設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次年即發布《關于發展現代遠程教育的意見》,指出“以高新技術為依托、不斷擴大規模、優化結構,到2010年基本形成多規格、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遠程教育體系”。至2006年,教育部先后批準了包括普通高等院校在內的68所現代遠程教育試點。
其次,國內外在線教育呈現出一致的快速成長期。2008年,全球第一門整合傳統優質教育資源的在線課程——大規模開放性在線課程“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產生。所謂慕課,是指通過信息化數字技術,將教材內容、教學視頻、課后測驗等學習資源共同在平臺上傳共享的在線課程。2012年,美國迄今最享譽世界的三大慕課平臺Udacity、Coursera與edX相繼產生,《紐約時報》將2012年稱為“慕課元年”[2]。這一時期,我國高校的在線教育發展重點也從現代遠程教育進入到精品課程建設階段。2003年,教育部“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要求“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校所開設的必修課程,使用多媒體的課時比例應達到30%以上,其他高校應達到15%以上”[3],高校精品課程信息化運動就此拉開帷幕;2007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發布了國家級精品課程約1 800 門,“中央—省域—高校”三級精品課程組織體系開始形成;2012年,國家精品課程資源開放共享平臺“愛課程”創立,近800所高校參與到課程建設之中,上線近3 000門國家精品課程;隨后由我國高校自主創辦的在線教育平臺“學堂在線”和“網易云課堂”亦相繼推出。
最后,國內外在線教育實現了統一的成熟完善期。在慕課拉開序幕的影響下,英國開放大學率先開發了Future Learn在線教育平臺,后法國教育管理部門出資創辦了國家級公益性慕課平臺FUN,接著西班牙的MiriadaX平臺上線,意大利政府資金與政策支持的官方平臺Edu Open也于2016年公開面世。2017年10月,這幾大平臺聯合歐洲遠程教育大學協會共同發起成立了“歐洲慕課聯盟”(European MOOCs Consortium,EMC)[4]。慕課在世界范圍內席卷的共享課程資源風暴同樣也在我國掀起了高潮。2013年,清華大學等4所中國高校加入了Edx,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則加盟了Cousera,后來上海交通大學又加入了Future Learn[5]。2015年《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對于慕課的“建、學、管、用”做出了詳細指導與規定。2019年,我國“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聯席會”成立。此后,一批跨學校、跨地區、跨國界、跨文化的在線開放課程聯盟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而國際的交流與合作也擴大了中國慕課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二)實踐模式呈現差異
盡管有著較為協同的發展階段,但由于基本國情與社會制度的不同,我國與歐美在線高等教育在諸多方面存在差異。
第一,組織形式的不同。我國高校在線開放課程采取“高校主體、政府支持、社會參與”的建設模式[6],一般情況下,在線課程逐級參加評優遴選,教師根據學校發布的教學任務進行課程開設,學生則根據學業要求自主選課,這一過程傾向于在高校管理與主導下進行發展建設的“自上而下”式。相比之下,許多歐美國家在線高等教育更傾向于自發模式和市場驅動模式,一方面有相當多的教授出于對知識傳播的信念與在線科普的渴求而自發推出知名在線課程,另一方面在線教育市場是為了適應無法進入高校學習或具有更多知識要求的學生的需求應運而生。與歐美相比,我國自上而下的組織形式具有行動高效性與課程體系清晰完備的顯著優點,但由于行政主導色彩較濃,也往往會出現學生的學習動機不足、線上課程流于表面形式的不良現象。
第二,課程供給的不同。一方面是課程建設主體的差異。對我國在線高等教育的典型平臺如網易公開課、網易云課堂、騰訊課堂、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的課程參與主體進行考察發現,絕大多數課程由知名高校參與,僅有占比極小的企業參與其中。由此看來,我國在線高等教育的建設主體以高校為主。而歐美在線高等教育課程的建設主體除了采取校際合作的方式以外,校企合作或企企聯合也較為常見。另一方面是課程設置配額的區別。據統計,歐美在線高等教育課程中數量占比最大的是計算機科學與商科,緊隨其次的是藝術與人文社科,而我國人文社科類課程的占比則相對較低,在線高等教育課程主要以工學、理學、醫學類為重[7]。
第三,學歷認證的不同。盡管我國有著全世界數量最大的在線高等教育課程,但是受到傳統觀念以及發展程度的約束,在線教育的學歷與學位認證明顯要弱于歐美高校。以美國為例,全美有超過70%的大學提供與線下教育完全一樣的線上學位[8],但在我國不僅比例較少,線上與線下的學歷認證也不盡相同。像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通過專業在線課程考核的學生獲得的是微學歷證書而不是國家正式承認的學歷證書。如此一來,課程供給方與需求方的積極性都大打折扣,課程質量與考核效率也受到影響。當然,我國與歐美高等教育的發展本身就存在政治制度與經濟形勢的差異,又面臨人口數量與科技發展程度的不同,因此管理理念與實踐自然也根植于各自的歷史與文化土壤之中。
(三)目標導向總體一致
長久以來,高等教育都肩負著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社會服務以及文化傳播等重任。以信息技術與科技手段為基礎的在線高等教育,尤其在新冠疫情發生以后,在世界范圍內更是掀起了新一輪熱潮。從我國近年來發布的系列文件與國外專家學者的調查分析、政策研究來看,我國與歐美國家在線高等教育的發展目標指向是基本一致的。第一,滿足多樣化學習需要,構建信息化教育體系與終身學習型社會。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與社會進步,學習者的身份日益多元,更加靈活與便利的學習方式亟待變革產生,在線高等教育的發展建設對于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現代化學習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第二,補充高等教育機會,促進社會公平。在線教育為弱勢群體提供了更多的學習可能,這一過程中彰顯的人性化幫扶精神也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之一。第三,擴大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建設教育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9]。現代技術與信息科學的飛速進步使在線高等教育的發展樣態日新月異。面對在線教育迅猛發展的勢頭,我國與歐美國家都在積極開展高等教育建設,在數量與質量上均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突破與進步。目前,我國在線高等教育的發展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暴露出平臺建設機制不夠完善、國際化傳播不夠廣泛等短板和不足,這也正是提升我國在線高等教育國際影響力的關鍵所在。
二、歐美在線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擴張策略
在信息化浪潮風起云涌之下,歐美國家以在線高等教育為突破口實現高等教育的時代性變革,進一步擴大國際影響力,增強國際交流中的話語權。歐美國家實施的建設主體多元化、優化課程供給質量等策略對歐美在線高等教育國際影響力的擴張很有助益。
(一)鼓勵企業參與以帶動國際知名度
許多歐美國家的在線高等教育資源具有多元化建設主體,尤其鼓勵企業參與到融資支持、平臺維護以及課程建設等環節之中。以美國為例,美國在線高等教育課程除了由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許多頂尖高校提供以外,還有相當部分的課程內容由大學與企業聯合設計開發。例如,在Edx平臺提供的5 562門課程當中,由微軟、IBM、亞馬遜、勞斯萊斯汽車公司等知名企業提供的課程數量逾千門,其中僅微軟公司單獨提供的就有258門課程,在所有參與課程提供的組織中占據前三位。相較而言,我國企業參與度最高的“學堂在線”也僅有56門企業課程,大多數在線高等教育平臺企業僅提供1門課程,甚至無企業參與的平臺也非常多見。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參與度低已是顯而易見,而為數不多的企業參與的質量更是良莠不齊,應付了事、流于表面的現象時有發生,很多課程并未能夠真正將知識與文化傳遞給學生,即便在國內都反響平平,更難以走向國際化發展道路。
鼓勵企業主體參與,尤其是優質企業高質量參與到建設之中,對于歐美在線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具有很好的拉動作用。第一,以優勢企業的國際知名度帶動本國在線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提升。由于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學生對這些知名企業或相關行業充滿求職與深造意向,因此借助在線教育平臺上巨大的企業課程學習需求量便可實現對企業國際影響力的“蹭流量”。第二,企業間對于在線教育市場份額的良性競爭亦實現了企業與在線教育的國際影響力雙贏。很多企業都注意到在線教育這一廣闊市場,爭相出品更優質的國際化課程以搶占名利先機,這一過程中在線教育便可作為大后方實現國際影響力的“漁翁得利”。第三,企業提供的資金支持為歐美在線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擴張奠定了更加雄厚的經濟基礎。無論是在線教育平臺的開發維護,還是在線高等教育的資源供給以及支持保障體系,無不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以保證質量。在線高等教育平臺的融資水平既是推動在線高等教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礎,也是其國際化發展程度的參考指標。由此看來,企業幫扶與參與對于歐美國家在線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確有實質性增強效果。
(二)優化課程供給以提高國際認可度
歐美高校非常注重在線教育的質量把控,包括建立專門質量監督機構、制訂在線教育課程質量標準、出臺在線教育平臺準入規則等。其中,廣為人知的是美國由斯隆基金會贊助的在線教育聯盟(原名斯隆聯盟Slone Consortium),這一組織長期以來通過發布系列調查報告的方式對美國在線高等教育發展的質量、規模與應用情況進行研究討論,迄今已發布近20份報告,對美國乃至世界在線高等教育產生深遠影響。類似的還有英國,英國為提供更加正規的在線教育,任命Ofsted為質量保證機構,并于2020年開始施行“在線教育認證計劃(Online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Scheme,OEAS)”,該計劃提出對在線教育的教學、課程質量進行標準化審核,要求在線教育必須對學生的精神、道德以及社會和文化發展有所推動提高,對在線教育相關工作人員的福利待遇加以保障,同時增加了投訴與建議渠道[10]。2023年,英國教育部出臺了《在線教育標準指南》(Guidance on meeting the online education standards),要求所有提供在線教育的機構和個人都必須達到相關標準,Ofsted會定期對相關人員與平臺進行嚴格審查[11]。另外,歐洲高等教育保障協會也在2019年發布了《歐洲在線教育質量保障評估框架》(FQAEA),通過建立對高校在線學習質量進行有效評估的框架工具,來保障和提升高校的在線教育質量[12]。歐美高校對于在線教育質量的關注得到了國際的廣泛認可,國際性的MOOC資源整合平臺和導航網站CLASSCENTRAL上的數據顯示,在全世界最受歡迎的課程TOP30當中,僅英國利茲大學就占到了4門課程,普林斯頓和伽利略大學亦各有2門。
除了在課程質量上獲得國際認可之外,語言形式也對課程的“國際流通”具有重要意義。以Coursera課程為例,該課程在成立時便致力于向全球學習者提供普適性課程資源,其課程使用了英語、中文、日語、韓語、西班牙語、俄語、法語等20多種通用語言。除此之外,Edx課程中也加入了18種語言。在麻省理工學院等歐美高校的開放課程中,除了使用英語版本外,還開發上線了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多種語種的課程。語言是溝通的媒介,多語種課程版本一方面具有的高便捷性使得學習者對于知識的獲取更加直接準確,受到更多國際學生的好評與青睞,另一方面其強共享性也提高了歐美在線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傳播與推廣效率,短時間內更容易被了解和接受。與此同時,多國語言背景下的不同課程還關注到對多國前沿熱點問題的跟進以及不同國家和地區文明習慣的差異,因此,以多種語言為溝通工具的歐美在線高等教育其實質則內含了對多元文化的適當吸納與利用,通過提高國際認可度的方式進一步實現對國際影響力的積極擴張。
(三)強化配套支持體系以增強國際發展驅動力
如果說高校教師等專業人員依托在線平臺開設的課程資源是在線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形態和核心要素,那么圍繞這些要素所提供的管理與保障制度則是在線高等教育實現國際化縱深發展的內在支撐。為了適應在線教育不斷發展變化的態勢,歐美采取了一系列支持與強化策略來增強國際化發展的驅動力,主要包括變革教學管理體系等統領性支持策略、實行教師培育計劃等保障性支持策略、建立專業機構等技術性支持策略。
統領性支持策略主要表現為歐美國家對高校管理人員與院校領導提出新的任職要求。在美國,不少高校為了填補在線高等教育的新型管理需求,都對領導崗位與高校董事會進行了“大換血”,明確新的領導職位必須既要掌握以IT技術為基礎的教學技能(包括面授教學、在線教學、教學設計、教育研究等),又要掌握世界先進的在線教育的管理經驗,能夠從容應對和把握在線高等教育的國際發展潮流,并將先進的管理理念運用到實踐當中[13]。
保障性支持策略的幫扶主體是高校教師群體。從我國的情況來看,根據廈門大學在線教育調查組此前發布的數據,在新冠疫情出現以前使用過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的高校教師僅占約20.4%,而在疫情之后97.5%使用到信息化手段的高校教師中,僅有約11.2%的人可以“熟練使用”,大部分反饋為“一般”。這也就是說,我國高校教師群體的信息化教學技術掌握能力仍有滯后之態。面對與我國相似的困擾,歐美國家率先展開了應對舉措:一方面,實行高校教師信息化發展計劃,對教師的信息化素養開展全面培訓,并從各方面對教師的信息化能力加以細致規定;另一方面,制定配套的考核政策與薪酬體系,鼓勵和引導高校教師積極參與在線教學,并對具有信息化創新思維與實踐的教師予以額外獎勵。
技術性支持策略主要指建立專業性的信息化支持機構來幫助在線高等教育更快更好的發展。以美國為例,美國大學教學支持機構既可以幫助教師更加熟練地掌握在線教育的技術和方法,又能夠幫助平臺運維實現技術改進,還能夠設計和開發出更加適應在線教育的課程資源。從歐美國家的策略指向來看,這些做法都無一例外地強調國際視野與先進技術對于在線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性,其旨在通過配套體系的優化完善以增強國際發展內核力與驅動力的目標亦寓于其中。
(四)增進學歷學位認證以擴大國際交流話語權
在線學歷學位教育是慕課除了知識載體以外實現價值增值的重要方式之一,因學習條件相對自由、成本相對更低且容易獲取高質量師資教育及學歷背景,而受到國內外許多學習者的青睞。相較而言,我國高校在線學位項目尚處于初期探索階段,較為典型的有以鄭州大學為代表的醫學院校推出的醫學同等學力申請碩士項目、北京師范大學“互聯網教育”軟件工程專業碩士項目等。從報名人數與受歡迎程度來看,我國高校在線學歷學位認證已取得不小的成效,但距離歐美國家在項目開展類型、數量與申請條件等方面的國際化程度尚有差距。
一方面,歐美眾多高校在不同的在線教育平臺上開設的學歷學位項目較為多元,學生可通過在線學習獲取慕課認證證書、納米學位、微學位、學士學位、碩士學位等多種類型的項目認證。以美國三大在線教育平臺為例,Coursera開設了近30個在線學士與碩士學位項目,edX有近20個碩士學位項目,Udacity則可以申請40余個納米學位項目。據統計,全美有3 000多所高校參與平臺合作提供線上學位課程,其中不乏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等世界頂尖名校,每年有超過30%的學生通過在線學習的方式得以畢業并順利獲取學位。
另一方面,許多國際在線教育平臺對于申請學歷學位項目的條件進行靈活調整,尤其在學習成本與強制申請要求等方面擁有調整空間。以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碩士項目為例,要想線下取得這一學位,學生每學分需要花費約1 101美元,而若通過該校與Udacity合作開發的線上課程進行學習,每個學分則僅花費約170美元,再加上節省下的交通費與住宿費等,學生的學習成本大大降低。不僅如此,Coursera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合作的iMBA項目定價為2萬美元,僅是線下工商管理碩士項目費用的1/3[14]。除此之外,不少平臺在審核在線學歷學位項目的申請情況時,會對學習者以往的學習經歷進行數據跟蹤,因此很多碩士學位的申請并不需要雅思或者托福成績,這更是吸引了大批國際學子的到來。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有著巨大的高等教育需求和廣闊的在線教育市場,因此很多國際在線教育平臺都將開拓在線學歷學位項目的計劃“瞄準”了我國,意圖搶占我國在線教育市場的發展先機。像Coursera和edX很早就推出了針對中國用戶的在線學歷學位項目,Udacity在上海注冊了勇大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并上線了中文網站,針對中國用戶推出了與就業相關聯的納米學位證書(Nano Degree)。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更需要盡快提升在線學歷學位項目的國際影響力,立足本土文化,堅持開放合作戰略,實現本土化到國際化的高質量轉型。當前,“學堂在線”已經開始嘗試與英美高校合作推出國外學位認證項目,這無疑將為我國在線學歷學位教育未來的國際化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三、我國在線高等教育國際影響力提升的策略啟示
一致的目標導向是我國在線高等教育發展可以借鑒歐美經驗的基礎,而不同的實踐模式又使得這些經驗的中國式吸收轉化有跡可循,歐美在線高等教育的擴張策略值得引起我國的警覺、深思與借鑒。
(一)創設國際化發展環境,深入推進校企協同共建
中國教育“走出去”,是黨和政府在新形勢下高瞻遠矚、著眼全局作出的科學判斷,是時代賦予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職責[15]。面對以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為技術支撐的在線高等教育,我國應深入推進開放合作戰略,以系統性、全局性、發展性思維統領在線高等教育發展方向,并對實踐模式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規劃,為其打造自由、開放、共享、包容、規范的發展環境。
首先,堅持對外開放戰略,明確在線高等教育發展的全球化與國際化方向。不同于傳統的遠程教育,如今的在線高等教育承襲了全球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開放基因和世界頂級名校的寶貴資源,正在逐漸從“補償教育”向“終身教育”邁進,并呈現出從開放課件到開放課程進而到開放專業的發展趨勢[16]。要重新審視在線高等教育功能觀,明確在線高等教育最終的發展目的是為21世紀的終身學習和全球終身學習者服務。與此同時,也要警惕在線高等教育國際化潮流下的文化入侵與碰撞,在敞開資源共享大門的同時堅守本土文化,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和塑造。
其次,加強政策頂層設計,為提升在線高等教育國際影響力提供制度保障。從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發展戰略,至2020年提出“大力發展融合化在線教育”,系列政策軌跡及取得的教育成就充分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表明與展現了黨和國家對于發展在線高等教育的決心與智慧。未來,身處更加復雜多元的信息化時代,我國應進一步出臺相關政策來細致化指導在線高等教育發展與實踐,為提高在線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與制度支持。
最后,深化協同合作模式,形成推動在線高等教育發展的多方共建合力。在對外開放的背景下,鼓勵校企合作,尤其是企業深度參與在線高等教育建設,發揮企業在品牌影響力、資金支持、專業知識傳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促進產學研一體化進程,提高專利與技術成果轉化率。同時,支持跨院校跨地區合作共享優質在線高等教育資源,這不僅能提高資源的優化與應用效率,還實現了對資源欠發達地區的有效幫扶,在助推社會公平進步的同時提高國際聲譽及影響力。
(二)構建世界一流的全球化課程質量服務保障體系
課程質量是在線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在線高等教育國際影響力提升的關鍵一環。課程質量受到多維因素的復合影響,包括平臺準入規則、高等教育資源、課程設計、教學質量、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等。我國應從多方面入手保障課程質量建設,從而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才能吸引更多國際學子,提高國際認可度與知名度。
課程的開發設計要摒棄“照搬課堂”思維,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建立達到國際水準的平臺準入章程,以高質量平臺為課程提供健康良好的運行環境。建立專業化在線高等教育課程開發團隊,以關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熱點前沿為基礎、以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設計的深度融合為手段、以促進個體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為旨歸,提高在線高等教育實力與國際影響力。
課程的內容供給應改善同質化現象,迎合世界學子的差異化學習需求。當前,我國不同類型的高校已經確定了分類分層的差別化發展路徑,與此相應的在線高等教育也應突出高校的定位和特色,明確在線教育課程的標準與亮點。此外,還應根據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不同學制對課程內容與結構進行“個性化訂制”,提高課程的文化包容廣度。再者,增加課程通用語言的種類,尤其是了解小語種國家學生的學習方式與交流習慣,也是在線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發展的有效策略。
課程的檢測反饋需避免流于形式的過場行為,對課程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實時有效監測。我國可組織教育技術、教育評估、高等教育學領域的專家學者,結合在線教育的基本特征與國際經驗,制訂具有中國特色的在線高等教育課程質量評價體系,持續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在實現我國在線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在線高等教育課程質量的追蹤檢測與反饋評估提供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三)打造充分具備信息化專業素養的高校教師隊伍
不同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在線高等教育對于新型網絡信息技術的掌握要求更高,同時在教學方式上也具有創新型翻轉課堂的特點。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經歷、知識儲備、技術水平以及合作經驗等都會對在線高等教育產生影響,良好的師資可以使在線高等教育資源利用及教學效果得以最大化實現。因此,有必要從國家層面培養一支經驗豐富、專業技能過硬的在線高等教育師資隊伍。
第一,加強在線高等教育師資管理制度建設,逐步建立由高校專業領導統一布局和總體規劃的在線教育發展制度。各高校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平臺運營情況及國際成功經驗,制訂在線教育發展的中長期目標規劃,對支持在線高等教育發展的資金幫扶、師資引進等事項在章程中進行詳細規定,并對在線教育師資建設的基本要求、考核條件及辦法作出整體部署。
第二,強化在線高等教育師資技能培訓,尤其是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技能水平。根據教師自身情況進行批次與強度的人性化區分,對于新入職教師群體要加強職前考核與培訓,而對于入職年限較久的教師群體則要幫助他們從理念上扭轉以往的課堂教學慣性思維,培養他們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學情分析與個性化教學的能力。學校可建立教師合作互助小組,使具有不同教學特長的教師能夠優勢互補,著重促進既有教學經驗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深度融合。另外,要將教師職業發展融入世界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的洪流之中,定期開展校內外交流活動,使教師具備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從而引導在線高等教育師資的行業標準走向國際化,進一步提升在線教育國際影響力。
第三,建立在線高等教育師資激勵保障機制,提高教師在線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在教師績效考核中著重關注與教育技術相關的教學成果,如將教師個人或團隊的線上課程總時長、總觀看人數及課程種類數等作為績效指標對教師進行工作評定。鼓勵教師積極探索在線教育技術創新,勇于嘗試在線教育背景下的教學方法改革與課程改革方案。
(四)深化對外交流與合作,增設國際教育認證項目
首先,我國應積極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友好往來,尤其是提高與歐洲慕課聯盟等國際在線教育組織的深度合作與學習交流。要爭取機會多參與到全球性及跨地區在線高等教育活動的組織、策劃及實施當中,推動國際在線高等教育相關政策、制度、規則、法律以及標準的科學化與合理化,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
其次,要打開在線高等教育的國際市場,應市場需求建立國際化的在線高等教育平臺,讓中國品牌走向世界。一方面應開展深入詳盡的市場調查,了解國際在線高等教育學習者的訴求,藉此對于我國在線高等教育進行查缺與優化,提高學習需求者與資源供給者之間的交互效率,通過用戶畫像的精準剖析來優化客戶體驗。另一方面優化在線高等教育的整體運行環境,從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對平臺環境加以凈化與維護,對標世界一流水準,創立良好的國際口碑,以更高的服務水平與更好的教育質量贏得在線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話語權,讓世界充分肯定中國智慧與中國創造。
最后,要面向國際深入開展學歷學位教育及構建學分互認體系。盡管我國高校在線課程數量與使用者流量在世界范圍內遙遙領先,但本土性在線學歷學位項目尚不多見,國際性項目更是屈指可數。面對歐美在線高等教育學歷學位項目日趨發展的局面,我國亦要在有關部門的指導下積極開展探索與實踐,面向國內外開發設計全在線學位課程和學分互認體系,實施在線教育學位認證制度,構建后疫情時代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新模式。
參考文獻:
[1]UNESCO.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EB/OL].https://www.unesco.org/en/open-educational-resources,2024-05.
[2]吳劍平.大學的革命:MOOC時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33.
[3]教育部.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78/A08/gjs_left/s5664/moe_1623/201001/t20100129_88633.html,2001-08.
[4]EMC.European MOOC Consortium[EB/OL].https://emc.eadtu.eu/,2017-10.
[5]管佳,李奇濤.中國在線教育發展現狀趨勢及經驗借鑒[J].中國電化教育,2014(08):62-66.
[6]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83243.htm,2015-04.
[7]張男星,孫繼紅,等.我國在線高等教育發展的國際比較及推進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21(01):48-55.
[8]American English MOOCs | American English[EB/OL].https://americanenglish.state.gov/OPEN-MOOCs,2024-03.
[9]趙長祿.發揮高等教育龍頭作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理論[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3/0704/c40531-40027166.html,2023-07.
[10]Department for Education.Online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scheme—Government consultation response[R].London:Ofqual,2020:1-6.
[11]Department for Education.Online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scheme—Guidance on how the scheme works[R].London:Ofqual,2023:4-6.
[12]Martin Foerster, Esther Huertas, et al.Roger Roca.Framework for the Quality Assurance of E—Assessment[R].Belgium: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Quality Assurance of Higher Education,2019:5.
[13]錢玲,徐輝富,等.美國在線教育:實踐、影響與趨勢——CHLOE3報告的要點與思考[J].開放教育研究,2019(03):10-21.
[14]陳偉,于露.國內外在線學歷學位教育的發展[J].現代教育技術,2020(05):81-86.
[15]高靚.教育走出去的中國步伐[N].中國教育報,2012-11-6(01).
[16]王宇.慕課微專業分析及其對我國慕課建設的啟示[J].中國遠程教育,2018(12):23-30,79-80.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Experience and
Strategic Enlightenment on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Online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bstract: 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online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in Europe and America has been basically consistent in terms of start, growth and maturity, and the practice mode of both has differences in organizational form, course supply and diplomas recognition. In general, the goals of both are to build an information-base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promote social equity, and build a powerful higher education countr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online higher educatio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encourage enterprises particip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international visibility, optimize course supply to improv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strengthen supporting systems to enhanc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riving force, and enhance degrees and diplomas recognition to expand the right of speech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In this regard, we should: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further promot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build a world-class global curriculum quality service guarantee system, establish a team of college teachers fully equipp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deepen cooper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and exp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programs.
Key words:online higher education;international influence;discourse;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visi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