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字化為高校研究生育人管理工作和教育治理體系搭建提供了新的載體和領地。從環境政策、學生要素、數字技術、網絡就業四個維度優化傳統高校研究生生涯教育模式,作為開展高校研究生育人全過程管理的規劃與指導,通過抓住當下高校研究生生涯教育工作的重點,探索融媒體下高校研究生生涯教育發展規律,使技術賦能媒體,為研究生學術科研能力、思想政治品德素質及未來就業發展提供方向,構建科學有效的思政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
關鍵詞: 融媒體;研究生;三全育人;生涯管理
中圖分類號: G 64
文獻標志碼: A
A Study on the Three-pronged Education of Graduate Career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the Convergence of Media
Abstract: Digitalization provides a new carrier and territory for the management of 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s i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optimizes the traditional graduate career education model from four dimensions: environmental policies, student factors, digital technology, and online employment. As a planning and guidance for the entire process management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t focuses on the current issues of graduate caree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laws of graduate caree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integrated media, empowers media with technology, and provides direction for the academic research abi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ral quality, and future employment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constructing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ystem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Key words: integrated media; graduate students;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career management
0 引言
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培養的重要場所。高校是教育培養青年人才的重要園地,也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青年的重要思想陣地[1]。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強調,將育人放在高校各項工作的首要位置,貫穿于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各個環節,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2]。教育數字化發展持續保持領先,二十大以來,媒體融合為高校研究生的育人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機,傳遞了新的理念,搭建了新的載體,數字化環境下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以一種理性的態度引導在校研究生的思想行為朝著有利于個體和社會發展的方向去改變,是培養新時代人才報國、愛國、擔負使命責任的關鍵,有助于推動網絡育人制度化,進而達到高校教育立德樹人新目標要求,也是數字化時代的價值體現。
1 以環境政策為保障的生涯育人契機
國家一直高度重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工作,2023年高校思政建設系列專題研討會深入交流研討建設內涵、路徑、方向、方法等,推動其向深、向實、可持續、高質量發展[3]。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中深刻闡釋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以“教育強國”,培養繼承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汲取中華文明積淀下來的智慧遺產,能擔當起民族偉大復興的復合型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4]。新時代高校研究生三全育人工作與信息技術融合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校研究生育人要認清新媒體的地位和作用,對于技術條件下產生的海量與碎片化信息,通過不同的視角折射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思想行為的軌跡與變化,在立德樹人工作中主動走進網絡、主動占領網絡育人陣地,在管理上加強信息技術與思政課融合力度,加強輿情宣傳陣地管理,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建立輿情監督監管機制,借助互動平臺集成數據密切關注研究生思想動態,及時分析動態的監測和評估工作,積極參與研究生三全育人;在內容制造上主動把握采集、生產、分發中的主動權和主導權,提供更多真實反映社會價值觀、政治觀的信息,進行意識形態層面滲透與轉化,充分利用三全育人教育內容與信息技術之間的關系;在融合中主動把握政治方向,正確處理不良信息的滲透,應對輿情監測危機,保證育人網絡的純凈;在技術上主動運用大數據、5G等先進工具,有序整合,提高思政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發揮信息技術的最優育人體系;在行動上立足謀求媒體發展新階段、貫徹媒體立德樹人新理念、構建媒體發展新格局、推動媒體融合高質量發展,主動占領網絡育人陣地。
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認為傳播在社會中的主要功能是監視環境,使社會各個不同部分相互關聯以適應環境,傳承文化遺產[5]。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促使各國政府對傳媒業管制的放松,打破對媒介種類的限制與隔絕,制定出符合本國媒體融合發展的法規和政策。我國近年來先后出臺了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等法律法規[6],確?;ヂ摼W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形成了良好的網絡輿論生態。新媒體技術為高校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并使用媒介,在傳播和接收上呈現出多元化特征。要實現三全育人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轉變,必須尊重人的思想和行為發展規律,確立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并重的價值取向,以學生要素為第一生產力,尊重學生,主動占領網絡育人陣地,開辟網絡就業育人體系。
政策環境為“三全育人”工作的推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出發點。習近平總書記為新媒體技術在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作進一步闡述,他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7]。通過新媒體平臺打破空間與時間限制,為研究生提供構建數字化學習政治理論課的環境,確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純潔性,實現三全育人的網絡學習空間,促進“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統一。
2 以學生要素為出發點的生涯育人理念
研究生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精英群體,具有一定理性的價值判斷。在這個階段,研究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意識形態已經相對完整,能夠適應社會與促進自身發展的要求,能夠對網絡媒介內容的動機、內容的表現途徑及各種思潮加以甄別與評議。意識形態思想體系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國家立心、民族立魂的基礎。任何意識形態,作為價值觀念的理論表現,都不僅具有反映社會生活的功能,還具有規范社會生活的功能[8]。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研究生媒介素養教育,作為信息時代研究生素質重要的內容組成,愈發受到重視。研究生的在校教育階段處于他們人生的特殊時期,研究生的培養,不僅包括對其專業能力不斷精細化的培養,還包括引導學生們永無止境追求真理、樹立道德認知和價值取向。我國高校作為意識形態的前沿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立場,十八大以來,黨對高校的領導及對在校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斷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作用和指導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識形態體系對研究生日常行為的引導和提升起著關鍵作用。
基于此,高校研究生一方面具備適應新媒體技術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社會責任感意識顯著增強,他們對新媒體技術持有積極、開放、包容與信任的態度,在使用和解讀媒介信息時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技巧和能力,追求雙向互動的平等。在信息內容的閱讀上有了相較本科生階段更加深邃的自我理解;在信息內容的選擇上擁有自己獨到、理智的價值取向;在信息內容的鑒別上擁有對互聯網上不良信息內容的質疑和批判。他們能夠看清形勢,理性思考,形成理性認知,實現從主觀到客觀的改變,從被動到主動的轉化,能夠鑒別虛擬與真實世界,對網絡平臺出現的暴力、低俗內容能夠識別判斷,包括對一些媒體報道的內容動機、信息來源、目的背景及內容產生環節中各種內在與外在因素可以綜合分析并敢于發出自己的聲音,敢于應對網絡帶來的影響挑戰。當研究生作為媒介傳播者的時候,基于自身思想上的逐漸成熟,對媒介的內容進行加工制作、創造傳播,理性對話與監督,發出符合時代特征的聲音,這些選擇信息的能力、理解問題的能力、質疑意識形態的能力、評估內容風險的能力、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為融媒體下研究生三全育人打下理論基礎。正如任何觀念或信仰的變化都會在將來進入到社會過程并產生影響[9]。
高校育人工作是培養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政治立場,是從學生出發,建構在“人”的基礎之上的一項基本工作,既滿足社會需要,也滿足個體發展需要。媒體融合育人過程中,運用新媒體技術強化主流意識形態,把馬克思主義的人本思想與三全育人結合起來促進研究生思想素質的提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7]。新媒體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育人手段,為研究生提升價值觀和世界觀提供了海量資源和產品。媒體育人中學生要素是出發點,高校在創造滿足提升學生的自然需求、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理解學生的基礎上把握新媒體規則和價值準則,營造全新網絡環境,讓學生主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學習,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在需求。這樣才能協調三全育人主體與客體的融合性,才能有效使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具備更多的思想價值觀,做出更好的選擇,做出更多的努力適應和對新媒體融合的歸納與整合,接受網絡媒體責任意識的挑戰。
3 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生涯育人手段
媒體融合是技術、需求和政策共同作用形成的[10]??梢哉f,媒體融合是新媒體的延伸與演變,是不同媒介從生產、內容到傳播渠道的融合,是技術變革、受眾需求、競合壓力和政策保障共同促成的產物。融媒體作為研究生三全育人的新載體,突破了傳統媒體技術的范疇,賦予立德樹人新的載體,加強了互動與創新,從內容生產到內容呈現層面都有所更新。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生涯育人工作中,傳播議題由單一政治議題向公眾議題擴散,在內容選擇上有一定目標意識的培育;傳播力量從集中向外圍擴大,在傳播效果上有更高層次的交互性;傳播內容在生產過程中基于技術的配合因勢利導加以構建,在傳播途徑上實現了信息的轉變與融合。新媒體中研究生三全育人需要遵循媒體規律,在技術的創新、內容的制作與分發、政策環境的保護下實現媒介與價值形態的融合,使受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以互聯網為中心的融媒體傳播新格局形成,為研究生思政教育帶來多元渠道吸納信息,促使學生為一生中形成個人良好的道德品質而努力。
媒介的發展是隨著科技的創新而滲透在我們周圍的。高校市場需求中,創新載體,搭建平臺,整合資源,將新聞、圖片、視頻等功能融成一體,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工作室,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提供從傳統媒體到多媒體的多樣化內容和交互產品,嘗試各種新形式,借助流媒體技術,讓原音重現,實時收聽收看信息,適應研究生多渠道接收信息的同時,也推動了技術的不斷更新進步。技術的發展歷史證明,用戶才是技術發展的關鍵,他們通過自己的使用和價值觀, 最終改變了技術本身[11]。高校應引入智能技術手段,打造多模態深度報道,將傳統媒體優勢與新媒體特點相結合,通過新媒體產品對深度報道進行先期預熱和后續延展,提升教育新聞的品質與質量[12]。這是融媒體技術與“三全育人”工作的融合發展,對當代研究生了解所處社會及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媒介技術平臺上的參與,是漸進式的引導,提取與把控傳播高校政治理論內容的圖像、聲音、影像,抵制網絡技術因素帶來的風險,既能保證內容和形式之間的平衡,又能促進平臺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人格養成”的四位一體理念根植于思政教育使命中,變為“看得見、能落實”。
新技術的應用為意識形態滲透輸出增添了更為便利、隱蔽的工具手段,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和傳播方式,對宣傳思想文化和應對新聞輿論工作復雜局面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戰[13]。高校學生群體作為網絡信息的主要接收者,媒體融合為高校在三全育人教學內容的采集、編輯與分發上提供了可能,即時更新和高度整合產生了區別于傳統媒介信息滯后的效果,實現了質的飛躍。丹尼斯·麥奎爾說“媒介內容是對社會與文化價值與信仰的反映” [14],作為信息的媒介內容,傳遞的是信息價值,而碎片化的內容在選擇和引用上會過度呈現真實與虛構、公正與偏見之間的碰撞,不可避免產生偏離與錯位。研究生三全育人工作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思維,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強應對復雜問題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學生價值觀念的導向,精準選擇符合正確意識形態的思想和言論,讓學生的思想始終在正確的軌道持續前進。因此要把握媒體發展規律,遵循內容為王原則,在內容分發中搶占傳媒制高點,不偏航,把握思政知識的價值元素,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科學精神、敬佑生命等思想政治映射點,展示思政元素,剖析問題背后蘊含的哲理,增強內容的直觀,贏得內容的主動權,通過真實消息的傳遞往往能夠成為消除“噪聲”,破除謠言的利器。
基于數據分析與處理技術,充分進行信息挖掘,為新聞內容管理和數字平臺系統構建奠定基礎。在迎合研究生思維特點條件下,生產出大量優質思政資源觸達研究生心靈,實現三全育人工作目標,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發揮好新興媒體的作用,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15]。
4 以網絡就業服務為規導的生涯育人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研究生教育,推動研究生教育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16]。據教育部統計,2023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達到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預計未來將繼續保持增長趨勢[17],在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中強調各地各高校要用好“互聯網+就業”新模式,就業是高校研究生學習的最終輸出口,也是教育管理重要一環,對于一個國家、一個家庭都至關重要,及時做好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是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支撐,以網絡就業服務為規導,需要精準施策、精準匹配、精準發力,結合畢業生特點,提供多政策信息普及,多渠道就業路徑宣傳。
精準施策,明確就業引領力;精準匹配,創新就業服務方式;精準發力,滿足多元個性化就業服務需求。高校通過強化就業工作三落實,加強招生、培養、就業工作聯動,將就業率納入三全育人工作中,做好預案,不斷完善校、院、班三級聯動,加強家、?;尤珕T就業體系,構建就業育人共同體。借助網絡平臺,通過共建共享等方式,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質內容、優質成果促進就業工作。學校提前完成過往畢業生與當年畢業生數據比對,形成實名臺賬;用好求職登記小程序,引領學生主動登記,方便了解畢業生需求,及時摸清畢業生未就業基本情況和就業意愿,形成針對性就業方案,做好就業育人工作。
以網絡就業育人體系為渠道,從市場出發,線上線下招聘共同聯動,為研究生及時提供海量就業信息,與時俱進,保證就業精細化與就業時效性,各級部門通過網絡打造信息化就業服務平臺系統,教育部升級“24365校園網絡招聘服務”平臺,引入優質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行業協會,深入實施“崗位精選計劃”,利用網絡資源共享特點,設立“就業共享”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平臺,拓寬就業渠道,打通校內校外、國內國外就業資源與渠道,提供就業相關政策的發布、解讀和對接,形成全方位全過程的就業育人工作,共享就業系統,推進就業育人信息聯通共享,達到事半功倍效果。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及算法,在媒體融合基礎上為研究生就業生涯打造時間上的節約化、招聘信息的真實化、職業推薦的滿意化,營造早就業、就好業。從學生出發,根據學生學科特點,增強其行業認知,將研究生教育、就業全面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課堂教學與思政教育相結合,進行全程化指導培訓,幫助研究生找到符合自我價值實現的路徑,提升學生專業認同感,以勞動教育為抓手和載體,引導研究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拒絕做青年“尼特族”,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把自身價值同國家戰略事業發展結合起來,投身關鍵領域、關鍵崗位來實現責任擔當,增加學生獲得感與成就感。
新時代人才強國的號角已吹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需要青年人才來領航,這是研究生的使命,也是網絡三全育人的使命和目標。
5 結語
傳統媒體是單通道單向傳播,融媒體下以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兩微一端、社交媒體等多媒介渠道傳播,強化高校研究生互動體驗,用生動、風趣、活潑的語言和形式來表達育人工作的內容,提供適時、適場景信息。新媒體技術作為研究生三全育人思政教育管理的生長點,不僅反映了我國高等教育育人工作的與時俱進,體現了高校傳統思政管理工作改革創新的延伸,更促成了研究生生涯規劃的新平臺。高校要用好網絡育人課堂,占領網絡育人陣地,建設新媒體矩陣,守好網絡育人環境,以主流價值觀融入學生靈魂,以優質內容提高媒介素養,構建研究生生涯教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校是教育培養青年人才的重要園地[EB/OL].[2023-09-05]. http://mip.youth.cn/gn/201201/t20120105_1907753.htm?ivk_sa=1024320u.
[2] 習近平.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會聽取浙江大學工作匯報時的講話[EB/OL].[2023-09-23]. https://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5/09/24/006313410.shtml.
[3] 人民網.聚焦問題與方法 2023年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系列專題研討會召開[EB/OL].[2023-08-23].http://bj.people.com.cn/n2/2023/0417/c82841-40379284.html.
[4] 中國網信網.一圖讀懂《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EB/OL].[2023-09-16].http://www.cac.gov.cn/2023-02/28/c_1679227156006490.htm.
[5] 哈羅德·拉斯韋爾. 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82.
[6] 謝永江,劉銳.“互聯網+”背景下我國網絡法律體系的完善[R].廣西來賓:中國科學技術法學會,2015.
[7] 央視網.習近平談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點[EB/OL].[2023-08-09].http://news.cctv.com/2016/12/09/ARTIpLqQSZCLXX17PuXFYw3J161209.shtml.
[8] 陳錫喜.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和話語體系[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7.
[9] 丹尼斯·麥奎爾.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第五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381.
[10] 石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媒體融合發展[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25(S1):67-68.
[11] 劉鵬.用戶新聞學:新傳播格局下新聞學開啟的另一扇門[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26(02):5-18,126.
[12] 李厚銳,安爍羽.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融媒體中心建設模式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20(17):56-58.
[13] 季為民.論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寫在習近平“4·19”講話發表五周年之際[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1,28(04):5-18,126.
[14] 單波,李楠.大眾傳播與文化——丹尼斯·麥奎爾的“傳播-文化”觀評析[J].新聞大學,1998(3):6.
[15] 央視網.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EB/OL].[2023-11-30].http://cpc.people.com.cn/shipin/n/2013/1231/c243284-23994239.html.
[16] 新華網.習近平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EB/OL].[2023-07-2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3556617158672411&wfr=spider&for=pc.
[17] 中國教育報:教育部人社部召開網絡視頻會議 全力以赴做好2023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EB/OL].[2023-09-1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9616402904025263 &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