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站是如何運行的?為什么核能是清潔能源?夏日炎炎,大亞灣核電基地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校學子,他們帶著好奇與疑問,來到大亞灣核電基地尋求答案。
由淺入深,高校學子們充分了解了核電站的運行機制和大亞灣核電運營公司(以下簡稱“大亞灣核電”)的企業文化,感受到了大亞灣核電基地的優美環境。與此同時,大亞灣核電也將清潔能源理念源源不斷地傳遞給更多有志于加入清潔能源事業的莘莘學子,為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青春力量。
“三段式”實習 培養核電人才
7月8日上午,一個特別的開班儀式——中山大學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2021級學生實習開班典禮在大亞灣核電基地培訓中心舉行,39名學生來到了大亞灣核電基地,開啟為期一個月的實習之旅。
在此次實習期間,學員們深入體驗大亞灣核電基地的工作環境,通過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全面掌握核電站的運行機制。大亞灣核電基地采用結合實踐與理論、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多維教學模式,讓學員們更加了解核電站總體運行、工作環境和企業文化,并進行核電站運行基本技能訓練。
據了解,這是中國廣核集團與中山大學合作開展核電“工程師教育”人才培養實踐的第11個年頭。2011年中山大學與法國南方核教育聯盟合作,全面引入法國核電工程師教育體系,設立中山大學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2014年暑期,中山大學實習學員首次在大亞灣核電基地開始實習。
中山大學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在中國廣核集團的實習體系為“三段式”實習:第一階段藍領工人實習、第二階段助理工程師實習、第三階段工程師實習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實習是準大四本科生,第二、第三階段實習均為研究生,分別為1個月、2個月和6個月。學生們在不同階段的實習中逐步深入,全面了解核電站的運行機制和企業文化,三個階段的實習都在中國廣核集團完成。
在這11年里,中國廣核集團與中山大學攜手合作,共育人才,至今有近400人在大亞灣核電參加實習,為核電人才培養和人才儲備作出了卓越貢獻。隨著合作的不斷深化,中國廣核集團與中山大學將繼續攜手,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專業技能的核電人才,共同推動核電“工程師教育”項目的持續發展。
“沉浸式”體驗 開啟核電之旅
7月26日,中國廣核集團2024年聚核體驗營在大亞灣核電基地活動順利閉營,來自全國各地27所高校的38名學生結束了為期一周的精彩核電旅程。
在一周的時間里,聚核體驗營的營員們相繼參加了開營儀式、破冰之旅、大亞灣核電基地及周邊參觀、集團發展歷程與公司座談會等一系列精彩活動。
在聚核體驗營開營儀式上,大亞灣核電黨委副書記李衛綱向大家介紹了聚核體驗營活動的意義、集團及大亞灣核電發展史。開營儀式后,營員們開展了破冰活動,在培訓部唐莉老師的帶領下通過“有緣千里來相會”“以一破百”“速度大比拼”“你劃我猜”四個活動,大家在歡聲笑語中迅速熟悉起來,成功破冰。
7月23日—24日,營員們參觀了望海亭、材料碼頭,核能科技館和長灣以及模擬機等基地打卡點。在參觀模擬機過程中,模擬機教員李廣為營員們詳細介紹了運行人員的發展路徑,解答了大家對于主控室的各種疑問。
大亞灣核電還特別邀請了培訓部骨干員工結合自身經歷,與營員們進行深入交流。在運行崗位推介會上,培訓部經理劉思男結合自身經歷,為大家詳細講述了培訓授權、學習考操和生活作息等情況,充分介紹了運行崗位的優勢。此外,所有專場均開展了師兄師姐交流會,來自各業務線的骨干員工向營員們分享了職業發展及生活情況。
在7月26日閉營儀式上,營員代表們分享了自己的感想和收獲。他們紛紛表示此行充分感受到了大亞灣核電基地優美的環境,感受到了中廣核“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
鏈 接
給水泵汽輪機轉子實現國產化
給水泵是核電站二回路的“心臟”,為核電站二回路水提供“澎湃”動力。水在給水泵中加壓后,送至蒸汽發生器后汽化成為蒸汽,推動汽輪發電機產生電力。汽輪機是給水泵組的“機芯”,轉子是汽輪機中最核心的部件,它以約5000轉/分鐘高速運轉驅動汽輪機工作。
30年前,大亞灣核電站建成投產,作為國內首座百萬千瓦級的商用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采用法國技術設備也是從國外進口而來。給水泵汽輪機從英國漂洋過海來到了大亞灣,經過30年的運行,給水泵汽輪機中最“勞?!钡霓D子需要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為了確保其能夠繼續高效、安全地運行,不得不考慮是不是要進行更新換代。但是要換一個新轉子,除了面對設備上存在的技術壁壘,還有安全、資金、制造周期等因素牽制。
為了打破這一困境,2023年,大亞灣核電設備管理部組建了轉子國產化團隊。為了趕在三十年大修的窗口期,要在9個月的時間里對近800個葉片設計生產,重達3噸的轉子鍛件制造加工,近1000項尺寸待確定,局部尺寸要精確到0.001毫米,各項性能不能差于舊轉子……
轉子國產化設計任務艱巨、時間緊張,從何下手?轉子國產化團隊決定從目前所有已知信息和途徑中尋找突破口,就在他們即將揭開最后“寶藏”的面紗時,突然發現少了打開寶藏入口的“鑰匙”——關鍵葉片的葉型設計數據。這1%的缺失卻像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卡住了前進的步伐。團隊成員決定自主設計葉型,自己研發“鑰匙”。
從自主設計部分順利完成,到最終國產轉子動平衡和超速試驗得以順利完成,轉子國產化團隊突破重重困難。近百次會議討論,近百項關鍵尺寸確定,上千項數據測量比對,100多套工具工裝開發,20多天的力學計算復核……無數個燈火通明的日子,只為了技術上的精益求精,品質上的卓越追求,終于實現了核電領域國產給水泵汽輪機轉子“從無到有”。
2024年4月,新轉子進缸通流數據測量全部合格,新轉子與舊汽缸配合堪稱完美,新材料、新葉型、新輪槽、新轉子性能更加“強悍”。轉子國產化助力“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