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海,1975年1月出生于襄陽市襄城區,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一級軍士長,某部隊原電工技師。他執行重大戰訓任務五十多項,累計出海2000余天,為新裝備戰斗力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先后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2次,被表彰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軍愛軍精武標兵”“海軍十大杰出青年”。
編者按:
70年前,中央軍委批準海軍成立獨立潛水艇大隊,人民海軍從此有了第一支潛艇部隊。作為中國海軍的急先鋒和鐵拳頭,潛艇部隊是象征大國地位、支撐國家安全的戰略部隊。
在“八一”建軍節來臨之際,本刊全媒體記者遠赴青島,采訪來自湖北襄陽的“荊楚楷模”年度人物——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一級軍士長,某部隊原電工技師郭金海,聽他講述在大洋深處枕戈待旦、保家衛國的“深海之路”。
郭金海的天地很大,潛行大洋深處,縱橫萬里海疆,手握大國重器,守護家國安寧。
郭金海的世界也很小,一百余米的核潛艇,與世隔絕的狹小空間,就是他數十年如一日的“戰場”。
當潛艇兵30年,要經歷多少傳奇,才配得上這滿身勛章?郭金海卻說,對比這些勛章,更閃光的是一條條深海航跡——深海雖無日月,但心有陽光;前路雖未知,但信仰堅定。
21歲上艇,他留下第一封遺書
挺拔的身姿、黝黑的皮膚、爽朗的性格,郭金海陽光得不像長年在深海中工作的人。他笑著回應:“因為從軍30年,每一天都是我人生的高光。”
18歲那年,他走出襄陽,如愿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潛艇學院一名電工專業學兵。登艇第一天,看著眼前通體黝黑、被中央軍委授予“水下先鋒艇”榮譽稱號的鋼鐵“巨鯨”,郭金海暗暗發誓:“上了先鋒艇,就要當先鋒。”
如今這艘“先鋒艇”,已經退役停靠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
閑暇時,郭金海常去看望這位“老伙計”。當一群來參觀的孩子,站上他曾經的工位,專注地聆聽講解時,郭金海悄然退到角落,腦海中浮現那二千多個出海的日夜……
深海里,變幻莫測的暗流漩渦、孤立無援的未知風險……這是潛艇兵的必經考驗。艇體會因為高壓而發出“嘎嘎”聲。郭金海說:“就是一顆螺絲釘蹦出來,都會跟子彈出膛一樣。絲毫漏水、漏電都可能導致全艇覆滅。”
21歲,郭金海寫下人生中第一封遺書。這也是潛艇兵們出海前,一個不成文的“傳統”。每次出發前,戰友們都會互道祝福——“要活著回來啊”。
“艇動三分險,生死一瞬間。”他指著博物館陳列的孟昭旭的照片說,“這是我的戰友。那天,他沖進核反應堆艙,排除緊急故障,遭受各種劑量照射‘萬箭穿心’,被譽為‘當代黃繼光’。”
平靜的講述,閃爍的淚光。活下來,郭金海覺得已足夠幸運。
22歲那年,因表現優異,郭金海“火線入黨”。狹小的艙室里,鮮紅的黨旗下,郭金海高舉右拳宣誓:“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從此,他將生命和信仰合二為一。
2007年,在一次執行戰備巡邏任務返航時,潛艇突遇連續3天的10級以上臺風。
“潛艇橫搖超過40度,膽水、血水都吐出來了。”郭金海回憶,正當大家身體和精神逼近極限時,主滑油電機突發故障,面臨隨時失去主動力的危險!
已經兩天兩夜沒吃一點東西的郭金海,和戰友們一起,一邊提著小桶接嘔吐物,一邊搶修設備,奮戰了五個多小時,終于排除了故障。
還沒來得及松一口氣,突然警鈴再次響起,一臺冷風機“罷工”,艙內溫度上升到45℃!郭金海再次沖向故障艙。此時風機溫度超過100℃,他強忍著高溫和眩暈拆解電機,汗水糊住了雙眼,金屬表面燙得手上全是血泡。
在幾乎只能“盲操”的情況下,郭金海僅用幾分鐘就精確地找到了故障點。故障排除,他也癱倒在地……
險情,在他30年從軍生涯中數不勝數,“我們比任何人都珍愛生命,我們珍惜自身,也想保護所愛的人,這讓我們每一次能豁出命去與‘死神’掰手腕。”
以苦為樂,是他獨特的“浪漫”
潛艇的電氣系統猶如人的神經網絡,遍布每個角落,僅電機就有幾十臺,各種零部件幾萬種,電纜長度加起來有上百公里,其復雜程度可想而知。這就是郭金海的“戰場”——千頭萬緒,也是千鈞重任,一著不慎,則艇毀人亡。
剛開始學習的時候,郭金海白天跟老同志鉆艙室、摸設備,晚上熄燈后打著手電學原理、畫圖紙、背規程,寫下了近五十萬字的讀書筆記。
郭金海是同期兵中首個做到技術參數“一口清”、開關旋鈕“一摸準”、操縱流程“一遍過”的。他對艇上的每一顆螺絲釘像對自己身體一樣熟悉,即使在昏暗的光線中也能準確操作。他將多年的心得一一梳理,不僅修訂了《某型潛艇電器設備使用與保養條令》現行本,還制定完善了電氣設備檢查檢測方案等預案二十多項。
“戰爭是力量的對抗,也是科技的較量,我國核潛艇科技發展從未停止。我們作為技術人員更不能停止學習。”郭金海半開玩笑地說,“要是我小時候學習有這認真勁兒,清華都考上了。”
百余米長的潛艇內部,成千上萬的零件、儀器、設備、管路密布。潛艇官兵就工作、生活在有限的“空隙”里。
高溫、高濕、機器的轟鳴、幾個月的與世隔絕……每次登艇前,郭金海總要在岸上猛吸幾口新鮮空氣,接下來的幾個月,連口新鮮空氣都是“奢侈品”。潛艇上每寸空間都要精打細算,艇員實行三人兩鋪,一人值班兩人休息。不足1米寬、1.8米長的木板就是床,腿都伸不直。
在這樣的環境里,郭金海奮戰了二千多個日夜。樂觀堅定,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屬性。艇上條件有限,哪怕隔十幾天能夠四五個人擠在一起,用黏糊糊的淡化蒸餾水沖幾分鐘澡,大伙都會感嘆“幸福”。
漫長征途里,郭金海會在床頭放一顆蘿卜或土豆,看它們一點點發芽、生長。“但很快,它們就會枯萎,”他笑著說,“那我就再換一顆,于是又有了希望。”
深海下,他會抽空給家人寫信,洋洋灑灑幾萬字訴說思念與囑托;也會花零散時間做手工,用銅條制作一艘小潛水艇給孩子,作為“出差”帶回的禮物……
最深的愛,是把兒子也“上交國家”
2002年元旦,郭金海和襄陽老鄉艾璟登記結婚。妻子喜歡浪漫,郭金海就帶著她去北京旅行結婚。剛到北京,他就接到緊急歸隊通知。艾璟也是一名共產黨員,深知職責使命,便獨自一人回老家。
妻子懷孕臨產,剛剛遠航回來的郭金海趕回老家陪產。誰知,沒等到妻子生產,卻又等來了歸隊的召喚。
那天,火速歸隊的郭金海,坐在運兵車后朝潛艇趕去,站在艦橋上等待的艇長遠遠地朝他大喊:“郭金海,你媳婦兒剛剛給你生了個大胖兒子,等你凱旋回家啊!”
在艇上的無數個日夜,這句話對他來說就像一針“強心劑”。
兒子上小學后,艾璟帶著孩子來青島隨軍。夫妻倆生活十分節儉,卻不惜代價供孩子上最好的學校。因為郭金海已在心中暗暗決定——要將兒子培養成才,也送上潛水艇!
對此,很多人難以理解:“自己受了這么多年苦,為什么還要兒子去?”
但在郭金海心中,潛艇兵是一份無比光榮的職業,況且“我在艇上工作一輩子積累了這么多經驗,我的兒子不去干,誰去干”?
因為長期高強度出海,又要與核反應堆打交道,在一次出海前的體檢中,郭金海多項血液指標嚴重偏離正常值,白細胞更是下降到2800以下。
醫生反復囑咐:“如果白細胞數量再減少,神仙也救不了你!”但郭金海明白:百人一條艇,百人一桿槍,臨行調整人員,意味著多一分不確定性。自己的健康事小,全艇的安危事大。于是,他帶著藥箱,又義無反顧登艇。
看著母親含淚送父親出征,兒子郭峻成開始理解這份沉甸甸的使命。
如今,郭峻成已經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潛艇學院2021級航海指揮專業學員。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艾璟發了一條朋友圈:“孩子終于上交給國家了。”
此時,郭峻成終于懂得,父親將保家衛國的接力棒交到他手上,才是對他最深的愛:“守好國,才能守護家。”
2023年,49歲的郭金海光榮退休,離開深深熱愛的軍營,來到某軍工企業。每天忙碌輾轉于船廠、艦艇,郭金海說:“很高興我能用自己的經驗,繼續服務部隊。”
出征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眼前的郭金海,一如30年前那個意氣風發的新兵,懷揣從軍報國的理想,在新的戰場,繼續“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