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引領不夠,系統思維和謀劃有待提高;統籌發展不夠,綜合施策和治理有待加強;宣傳發動不夠,文旅融合發展有待加深;資金投入不足,長效管理機制有待健全;社會參與度不高,共建共治共享有待加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并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出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湖北省委、省政府結合自然資源稟賦,作出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推進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的四化同步發展的頂層謀劃。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是湖北省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落實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的具體舉措。如何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堅持系統觀念、綜合治理,促進產城融合發展,推動流域治理取得新突破是我們需要研究和探索的新課題。近期,武漢市水務局青年理論學習小組成員一行帶著工作中遇到的規劃引領不夠、統籌發展不夠、社會參與度不高等問題走進赤壁市,通過現場調研、現場觀摩,學習調研羊樓洞港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和工作經驗。
主要做法
堅持高位謀劃,為流域綜合治理聚力。羊樓洞港小流域位于赤壁市,含兩條水系,流域范圍52.5平方公里,包含8個村(社區)。赤壁市立足小流域綜合治理,聚力打造生產生活理想空間。一是通過一張藍圖、擘畫未來,充分注重生態、品質、自然、人文、產業、智慧等多種理念的深度融合,以實現四大愿景為目標;二是秉承“一個邏輯,五轉思維”理念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即治理圍繞生態轉、生態圍繞美麗轉、美麗圍繞產業轉、產業圍繞市場轉、市場圍繞共富轉;三是構建“1+3+N”模式,圍繞一個體系,三級聯動,細化治理單元,從小流域綜合治理做起,共同守護荊楚安瀾。
堅持生態優先,為流域綜合治理聚能。唯有“小河清”,才能“大河凈”,做好小流域內的污染源頭防治是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基礎。赤壁市始終將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首位,控制污染源,全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水配套管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污水收集系統,優化農村基礎設施功能,減輕環境壓力,從源頭保護流域內的生態“細胞”,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治理后,生態環境得到恢復和保護,流域內水質持續改善優化,實現水清、岸綠、河暢、景美。
堅持產業集群,為流域綜合治理聚勢。小流域綜合治理成效評價落腳點在于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赤壁市聚焦“以茶旅游為核心的農商文旅融合發展”主題,從引導規范農民建房、客貨郵融合發展、組建羊樓洞旅游聯盟、數字賦能治理、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5個方面入手,致力打造產業集群,帶動群眾共同致富,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和態度,讓村民們充分收獲了小流域綜合治理帶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讓游客切實感受到流域治理工作有煙火、有溫度、有溫情。
堅持文旅融合,為流域綜合治理聚魂。赤壁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原則,因地制宜,采取“市場化”搬遷、推廣民宿品牌、打造以融入旅游為導向的田園綜合體等措施,逐步實現田園景觀化、景觀產業化、產業體驗化。通過深挖羊樓洞古鎮茶文化為核心的旅游資源,以文旅聚古鎮為重點,打造“知青茶莊—明清石板街—中國青磚茶博物館”精品旅游線路,推動文旅融合發展,讓“望山見水記鄉愁”的新鄉村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堅持數字賦能,為流域綜合治理聚智。借小流域綜合治理契機,赤壁市積極開拓基層治理新路徑,開展小流域數字賦能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落實政務服務綜合窗口改革,構建三級快遞物流體系,通過線上線下“兩手抓”,打通流域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利用赤壁“城市大腦”近4.7億條政務數據建設了流域黨建、政務服務、社區社會化、社會治理、環境治理和文化旅游6個專題,打造全域感知、快速反應、精準治理的數字治理新生態。
對策建議
武漢市是百湖之城,河湖治理、流域治理是當前水務工作的重點、焦點和難點。目前,武漢市以江夏區載甫河、新洲區土河、黃陂區解放堰河、蔡甸區蓮溪港等 4 個小流域作為試點區域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八街?,可以攻玉”,實地學習調研赤壁羊樓洞港小流域治理、大格局創新模式,對武漢市在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中謀思路、求突破,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注重示范引領,在規劃建設中體現高度。武漢因水而美,因水而居,因水而興。新時期水務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標準、更嚴要求。在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中,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治水興水決策部署,充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水平推進、高標準建設、高質量落實,明確具體治理目標和評估指標,完善任務清單和項目清單,細化試點工作路線圖和時間表,堅持規劃、建設、監管全方位發力,促進項目謀劃、建成受益、長效運維形成閉環。
注重統籌協調,在生態治理中體現維度。深刻理解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內涵,堅持以流域思維推進水岸共治,圍繞“生態、產業、人居”多維度發力。在生態方面,全面推進生活污水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水系綜合整治等工作,努力實現“生態美”的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在產業方面,全面推進“一街(鎮)一品”“一村(灣)一品”和鄉村人文旅游勝地建設、小流域綜合產業體打造、農業綠色發展等工作,努力實現“產業興”的產業發展提升目標。在人居方面,全面推進打造特色村容村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等工作,努力實現“百姓富”的人居環境改善目標。
注重宣傳發動,在融合發展中體現厚度。促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是流域綜合治理的必由之路。在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中,應注重統籌水與岸、上與下、業態與文化、產業與市場的多重關系,將宜業宜居宜游滲透在大規劃、小細節,講述好小流域的前世今生,開發孵化小流域文化IP,設計串聯產業文創周邊,以深厚歷史文化吸引,以優質公共服務承接,以豐富人文產品延伸,通過一域治全域,一點帶一方,形成獨特的農商文旅產業鏈。致力打造立體化宣傳矩陣,推進傳統媒體和自媒體深度融合,線上宣傳與線下主題活動共同發力,引導“流量”變“留量”。
注重資金投入,在項目運營中體現寬度。建立健全小流域綜合治理社會資本投入機制,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和受益群眾積極參與項目建設、運營和管護,逐步探索流域內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把項目建設作為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的有力抓手,支撐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工作取得實質性成效。加大項目資金籌措力度,在強化區級資金投入的同時,積極爭取中央、省、市各類專項資金,充分保障項目順利實施、落地見效。
注重社會參與,在共同締造中體現溫度。堅持“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原則,統籌各方力量參與、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共同締造。按照保護同心、治理同行,發展共謀、成果共享的思路,在流域綜合治理工作中,要注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尊重群眾意愿,充分發動群眾以家為業,以產助富,激發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美麗家鄉建設的主人翁意識和內生動力,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水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實現共建共治共享共富,共同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鋪展人水和諧新畫卷。
(作者單位:武漢市水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