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散發著濃郁的墨香撲面而來。
2013年11月,在開啟全面深化改革之初,習近平總書記就告誡全黨:“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遇到關系復雜、難以權衡的利益問題,要認真想一想群眾實際情況究竟怎樣?群眾到底在期待什么?群眾利益如何保障?群眾對我們的改革是否滿意?”這四個問題,鮮明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需,我有所予。“使改革能夠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總書記的話,懇切而動情,說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價值歸依。
習近平總書記人民至上的崇高情懷,傳承于中華民族千年綿延的樸素的民本思想,更厚植于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在黨的百年征程中,初心從未更改,使命歷久彌堅。回望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光輝歷程,人民永遠是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又明確指出判斷姓“社”姓“資”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進入新時代之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2萬多字的篇幅,一攬子推出15個領域、336項改革舉措,將改革全面擴展深化至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國防和軍隊等各個領域,繪就了有史以來最全面最系統最深入的改革藍圖,而“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成為《決定》的主旋律和總基調,忠實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莊嚴承諾。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宏偉藍圖。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決定》討論稿的說明中明確指出:“堅持人民至上,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是這次起草決定重點把握的原則之一。”《決定》共15部分、60條、分三大板塊,雖然各有側重,但其目標直指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富裕、更民主、更幸福、更有安全感的美好生活。
進一步深化改革,路途艱巨;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
我們不會忘記,曾經一紙戶籍讓進城農民難以“融”入城市生活。習近平總書記謀定而后動: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逐步讓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進得來、住得下、融得進、能就業、可創業”。之后,從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到全面實行居住證制度,再到分類放寬或取消城鎮落戶限制……步步深入的戶籍制度改革讓1.4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共享城市公共服務和改革開放的成果。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這一群體:“部分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就業人員等人群沒有納入社會保障,存在‘漏保’‘脫保’‘斷保’的情況。”總書記點題、破題之后,八部門很快聯合發布《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
“司法體制改革成效如何,說一千道一萬,要由人民來評判,歸根到底要看司法公信力是不是提高了。”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司法責任制改革、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等措施落地落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正在逐步變為現實。
為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差別化探索。2021年在中國醫改“探路者”福建三明調研時,總書記談到下一步醫改目標:“看大病在本省解決,一般的病在市縣解決,日常的頭疼腦熱在鄉村解決。這個工作要在‘十四五’期間起步。”……
我們更有理由期待,在未來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征途上,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會更加滿滿。初步梳理《決定》60條中直接涉及民生的改革達到近30條,尤其是第一板塊中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更是讓全體人民深刻感受到:我是改革的直接動因,我是改革的依靠力量,我更是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因而我理所當然應該成為改革的親歷者、親為者和親證者——這毫無疑問是《決定》產生巨大的感染力、凝聚力、號召力的深刻內因和邏輯必然。
但是,必須指出,人民群眾既是感性的,同時也是理性的;不僅會聆聽我們說什么,更要看到我們做什么和怎么做,改革需要更多的實際行動和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決定》最后,黨中央號召“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這既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總體要求之一,更表明在涉及民生改革的問題上必須雷厲風行、全面推進,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1、大道無垠,行則必達;既有承諾,更要行動
《決定》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方面做出了諸多的承諾,比如,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優化創業促進就業政策環境,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提出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充分賦予各城市政府房地產市場調控自主權;提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提出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按照自愿、彈性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等等。
2、宏觀與微觀結合,“設計”和“施工”貫通
民生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務,它從宏觀規劃到微觀實施,涉及到多個領域和細節,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改革方案只是萬里長征走出了第一步,在實施階段,各級黨委政府更要從一般到特殊、從抽象到具體,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以只爭朝夕的奮斗姿態將改革措施落到實處,細致入微地解決老百姓每天開門都會遇到的實際問題。只有以釘釘子的精神狠抓落實,才能讓改革充分體現出惠及民生的普遍價值。
3、依法治國,保障權益;全民參與,形成合力
《決定》指出,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可以“先破后立”,但涉及到民生的一切改革,必須切實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保障人權”是《決定》的一大亮點,改革不能僅僅關注經濟發展,更要關注人民的福祉和權益。《決定》提出的“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總目標,要求我們必須依法推進改革,既要重視經濟建設,也要關注社會公平和民生保障,確保改革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同時,造福于人民的美好藍圖,也離不開全民的參與和努力。習近平總書記說:“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大家同舟共濟、齊心協力,才能經過不懈奮斗最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民生改革的各項目標任務。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確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執政理念,明確目標,堅定信心,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不斷增強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學習宣傳貫徹全會精神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識、激發改革活力,推動各項改革舉措精準落地、取得實效,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改革的成果,享受到更好的生活,讓中國式現代化真正體現出人民至上的中國特色和造福人類的世界意義!
(作者系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研究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