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湖北省人社廳社會保險服務中心基金財務處二級調研員,2023年7月起任省人社廳駐咸豐縣高樂山鎮龍坪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
盛夏時節,咸豐縣高樂山鎮龍坪村里綠浪如海、青山如畫、萬畝茶園飄著清香。勤勞的茶農三五成群,穿梭在滿山的翠綠間,雙手在茶壟間來回穿梭,將一片片小葉子采摘到背簍里,一片生機勃勃、豐收在望的景象。
2023年7月13日,新一批省人社廳駐咸豐縣龍坪村工作隊到崗后,我們迅速轉變角色,崗位在村、吃住在村、工作在村,與村“兩委”一起組成“尖刀班”,嵌入到基層黨組織中。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我深知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上任伊始,我就把村產業發展作為第一件大事抓在手上。我和駐村隊員、村“兩委”干部通過走訪農戶和企業,掌握了村產業發展情況,為后繼開展幫扶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問題在一線發現,難題在一線解決。在走訪馨源茶業時我們了解到,該公司自2006年建茶廠至今,通過十多年在龍坪村一帶推廣茶葉種植,與老百姓建立起“村集體+企業+基地+農戶”的合作機制,發展萬畝生態茶葉,成了咸豐縣茶葉重要出口創匯企業之一。然而近幾年,因受國際貿易爭端等影響,產品出口外銷受阻較為嚴重,企業效益不佳。
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出現這些情況,著實讓我心急如焚。工作隊和村“兩委”干部,都急切地利用自身的資源,廣泛聯系商家,擴大茶葉銷路,幫助企業紓困解難和帶動茶農增收。在多方牽線搭橋、縣直多部門配合努力下,福建華達公司與馨源茶業簽訂了2000噸的龍坪生態茶葉購銷意向合同,用于茶咖和茶飲料等產品制作,主要出口到歐洲和非洲等地,出口創匯近二千萬美元,預計可使每畝茶田增收600元。
茶葉的銷路解決了,可產能和產量不足問題又擺在眼前。茶廠李總滿面愁眉地說:“黃書記,廠里的設備有些老舊,恐怕無法滿足上千噸茶葉的生產需求。我們更換一條新的生產線和輔助設備全面升級,急需有外部力量幫扶。”面對李總的擔心,我知道這是現實問題,不解決這個難題,影響的不僅僅是茶廠的生意,更是整個咸豐茶葉在外的品質和名聲。
遇到問題不能繞道走!我當即決定,要向咸豐縣委、縣政府報告這件事情,尋求幫助解決。經過多方不懈努力,在當地部門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最終通過招商引資的形式,由福建華達公司與馨源茶業聯合辦企,投資400萬元對現有廠房和設備進行升級改造,新建一條全新茶葉生產流水線。目前,80萬元的新設備已經采購完畢,生產線正在進行進廠安裝,預計將于近期投入生產使用。
此外,由于受到年初的凍雨和大雪等災害影響,全村的茶產量也受到了一定影響。為確保全村茶葉增產增收,鮮葉保質保量供應茶廠,我與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干部,積極聯系周邊的官壩村、馬河村相關負責人,在發動本村茶農積極采摘的同時,聯合三村的力量共同保障茶廠的茶葉供應,也讓茶農看到茶葉銷售幫扶的“紅利”。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個問題都迎刃而解。產業項目落地,茶葉產銷不愁,讓我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欲問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風雨瀟瀟。1年的駐村時間里,不論是當地村民還是入駐龍坪村的企業,他們都習慣了我這個“外來人”的存在。我如愿地轉變了角色,從他們心中的“客人”轉變為了“家人”。在接下來的駐村工作中,我將持續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用心用情書寫龍坪村鄉村振興“答卷”,走好鄉村振興“趕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