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烈日炙烤著神州大地,天南海北的人們追隨著為數不多的清涼,向“避暑天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簡稱“恩施州”)匯集。
夏山如碧,候鳥歸來。
每年暑期,百萬“候鳥”從天南海北“飛聚”恩施,避暑度假,康養生息。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近年來,恩施州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在“候鳥”中充分挖掘人才,柔性引才、傾情聚才。
“‘候鳥’回巢,恰逢其時。”隨著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金梅林在恩施州2024年“候鳥人才周”啟動式上的一句感慨,7月下旬,200余名“候鳥人才”再度相會荊楚之西。
氣候“涼城”到人才“熱土”
7月24日,恩施州城群英薈萃、勝友如云。
才聚恩施,如鳥歸林。當天上午9時30分,恩施州2024年“候鳥人才周”正式啟幕,5位中外院士、10余名中央博士服務團成員、眾多專家嘉賓等各界“候鳥人才”齊聚一堂、共襄盛舉。
隨后,院士代表、中央博士服務團代表、“候鳥人才”代表依次分享助力恩施州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并提出有關意見和建議。
湖北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同志表示,此次活動是2024年湖北人才周重要系列活動之一。
他指出,近年來,恩施州積極融入全省人才發展布局,探索出一條具有恩施特色的引才聚才新路徑,一方氣候“涼城”,已成人才“熱土”,恩施州“候鳥人才”工作富有成效,已經成為我省柔性引才的特色品牌,希望恩施州進一步發揮“土、硒、茶、涼、綠”特色資源優勢,努力把恩施打造成為廣大人才的向往之地、集聚之地、成就之地。
啟動式上,10名為恩施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候鳥人才”、6個“候鳥人才”優秀項目、9個“候鳥人才”優秀平臺獲頒獎項,10個合作項目集中簽約。全州各縣市、各單位集中組織了“鄉對論”、總裁草坪音樂交流會、武陵山金融人才交流會等13場以人才為主題的系列活動。
盛夏的恩施,碧空如洗,白云似錦。一場總裁草坪音樂交流會上,全省現代服務業領軍人才代表、恩施籍知名企業家代表、恩施回歸企業家代表等60余名企業家歡聚一堂,共敘鄉情,共謀發展。
“想不到家鄉的變化這么大,投資興業的環境和機會這么好。”蘇州長光華芯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真林是恩施巴東人。眼下,他正在牽頭籌備成立蘇州恩施商會,目前已發展聯系了百余名恩施籍企業家,為家鄉的招商引資、產業引進作貢獻。
“我參加過很多地方的人才、招商活動,但都不會像恩施做得這么細致,連發言稿都提前為我打印好、裝訂好。”交流會上,武漢華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曾建華結識了不少華中科技大學的校友,“我希望把再生醫學等高科技項目帶到恩施來,并在這里找到資源開展合作。”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近年來,全州133家重點企業與省內外31家高校院所達成校企合作協議,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3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湖北省重點實驗室3家,州級以上人才創新創業平臺總數達到376家,吸引上千名研發人才服務恩施高質量發展。
華中農業大學馬鈴薯專家宋波濤、蔡興奎加盟助力,校企聯合攻關馬鈴薯優質新品種選育項目,入選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恩施小土豆走上全國人民餐桌。
國家富硒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掛牌成立,引進培育各類涉硒科研人才1000余名,2023年富硒產業綜合產值達到930億元,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武、武漢輕工大學黨委副書記程水源功不可沒。
全州83萬茶農共享發展紅利,恩施硒茶綜合產值突破248億元,茶園面積達182萬畝,得益于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尹軍峰、華中農業大學茶學系主任倪德江等專家的把脈問診。
如何讓“候鳥人才”進得來、留得住、干得好?為他們做好工作生活服務保障是關鍵。
《恩施州柔性引進“候鳥人才”實施辦法(試行)》應運而生,陸續打出人才政策“組合拳”——
全州上下積極整合資源,為“候鳥人才”提供專門辦公場地及人才公寓等工作生活保障設施,用心用情解決好“候鳥人才”后顧之憂;
黨員領導干部直接聯系、走訪關愛“候鳥人才”,為其開通就醫服務綠色通道,免票游覽觀光,給予項目支持、成果獎勵,加強榮譽激勵,支持創建平臺等。
經年累積,“候鳥人才”效應逐步擴大,顧問指導、短期兼職、項目合作、技術入股,柔性引才走向深入。
一域有為引全域聯動
位于重慶、武漢兩大“火爐城市”之間的恩施,夏季平均氣溫22℃。來自全國各地的避暑“候鳥”,高達百萬。
借“涼”而為,筑巢暖窩,引才而“棲”。自2018年發端于利川以來,恩施州在人才工作的地域、時域、領域中不斷挖潛資源,最終將“候鳥人才”升格為全州性柔性引才工作。
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全域聯動。“候鳥人才”工作在全州8縣市全面、深入鋪開,如今吸引越來越多“候鳥”前來獻智獻力。
還有一個多月,建始縣的獼猴桃就要進入成熟采摘期。這段時間,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副教授曾云流“歸巢”建始,穿梭在當地的獼猴桃果園里,忙著進行采摘前的糖度檢測。
從2018年起,曾云流與該校“候鳥人才”團隊每年都會利用暑假來到建始,就獼猴桃產業提供技術支持,并幫助他們選育出抗病性強的新品種。
“從人才到團隊,從裝備到場地,從技術到項目,當地的人才政策幫我們解決了方方面面的問題。”曾云流說。
近年來,建始縣通過制定深化校地合作實施方案、柔性引進“候鳥人才”實施辦法等,累計吸納68支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務團隊開展顧問指導、技術培訓、項目合作,并建成特色產業試驗示范培訓基地34個,設立產業攻關項目46個,打造山區“人才硅谷”。
隨著全州“候鳥人才周”活動的深入,7月下旬,“候鳥人才”紛紛前往各縣市“落巢”。2.4萬平方公里的施州大地,人才如漫天繁星。
“家鄉的真情感召和良好政策,吸引我回來投身白茶產業,未來要帶動更多鄉親們致富。”27日舉行的恩施州2024年“候鳥人才周”咸豐縣專場活動中,御硒源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丹說。
鳥戀舊林,魚思故淵,心心相牽是故鄉。立足打造“候鳥人才”引、用、留良好生態,咸豐縣立足實際廣開門路,著力構筑優質平臺,以鄉情為紐帶持續推動縣外“候鳥人才”回流回歸,人才集聚效應持續凸顯。
7月30日上午,隨著利川市“新雅·楚才林”的揭牌,來自清華大學新雅書院與湖北大學楚才學院的65名師生,在這片“人才林”認養15棵水杉樹,使之成為傳承人才文化的重要平臺和人才反哺的重要陣地。
“候鳥人才”,不會唯“涼”而謀,更不會一“域”孤行。
武陵山區,湘鄂“龍鳳”兩縣,因人才聯姻而跨省牽手。來鳳縣與龍山縣共同為6位專家人才代表頒發“龍鳳人才卡”,4家企業被評為“龍鳳百名商家服務人才聯盟企業”,4個人才工作室被評為“龍鳳專家人才工作室”,2家合作社被授予“龍鳳產才融合示范基地”。
截至目前,兩縣人才總量突破8.5萬人,全職招錄、引進人才441人,柔性引進各類專家人才457人,共同培育土家織錦、擺手舞、咚咚奎等土家文化傳承人800余人,成功舉辦首屆龍鳳女性經濟人才論壇。
科技副總、特聘專家、名譽村長……眼下,各類“候鳥人才”慕名而來,為恩施州經濟社會發展賦能。截至目前,全州共吸引聚集“候鳥型”專家人才4000余人,農業、經濟、文化、科技、教育、民生等各領域人才,還在不斷棲息繁衍。
“人才三精”破“掛職三難”
施州大地,因“候鳥歸巢”而熱鬧非凡,因人才齊聚而“群星燦爛”。
“在40℃的杭州,懷念恩施的夏天!”
恩施州2024年“候鳥人才周”啟動式上,第23批“中博”成員,杭州市富陽區數據資源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于績洋代表曾經和正在恩施掛職的“中博”成員,動情回顧恩施情緣。
1999年,由中央組織部、共青團中央聯合發起的“博士服務團”工作,是支持西部等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措施。自2004年來,中央博士服務團聚焦湖北、聚才恩施,至今已有20批次54名“中博”成員與恩施結緣。
7月25日上午,10名“中博”成員齊聚一堂,共話恩施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服務工作。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當前,全國各地都在對這一熱門產業“跑馬圈地”。
“恩施全州多為山區地形,很有市場!”第21批“央博”成員、民航湖北安全監督管理局機場處處長袁博建言獻策,“盡早理順空域架構,加強聯絡對接,爭取政策資金,提早布局,搶占先機。”
眼下,恩施即將開放航空口岸。“張家界開通了直飛韓國首爾的航班,光是今年上半年,出入境客流量就達到了24萬,是2019年同期的1.7倍。”他還通過敏銳的產業嗅覺,結合各地優秀做法,為恩施航空旅游產業描繪“新藍圖”。
“中博”成員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聚到一起。他們從天南海北而來,有大型央企的法學專家,有中直機關的數據研究、文學傳媒專家,有東部發達省份知名高校的藝術、建筑規劃專家。
掛職服務鍛煉往往面臨水土不服、責任不實、賦權不力的“掛職三難”。
外來人才“待不住”,“中博”成員“走過場”,掛職干部“偽鍛煉”,恩施不答應!
多年來,恩施實踐探索出“中博”服務管理精心關愛、精細管理、精準引導“三精”機制。
搭好候鳥“棲息地”——打造人才公寓,精心置辦生活用品、細致安排生活起居,不斷推出各類暖心政策,博士們“拎包入住”,賓至如歸;
畫出掛職“施工圖”——結合博士特點制定相關工作指標,發布調研課題、項目課題,建起“博士人才聯盟”,確保博士真掛實煉;
列清權責“配置單”——主要領導帶段時間、分管領導陪段時間、“班子會”聊段時間,讓各名“中博”成員在資源調動上能夠借權、共權。
抽絲剝繭,精意覃思,破題有力。恩施制訂《關于落實博士服務團服務管理的暫行辦法》,州委人才辦、團州委定期發布調研課題、項目課題,各領域博士結合實際組建團隊“揭榜掛帥”“項目領題”。
亮眼的“掛職成績單”不勝枚舉。54名博士先后提交專題調研報告300余篇、工作建議4000余條,為當地發展積極貢獻“金點子”。
一年的時間不長,“中博”成員與恩施結下了深厚情誼,根源在于恩施禮敬人才、重視人才的鮮明本色。
“不能讓掛職鍛煉成了‘南橘北枳’,‘中博’成員在這干得好,恩施發展更能‘加速跑’。”恩施州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恩施的人才政策非常務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這為各地人才團隊營造了輕松良好的干事氛圍。”參與活動的“中博”成員們期望更多人才來到恩施、建設恩施,“恩施柔性引才,我們也想為這里竭盡全力提供柔性服務。”
體制機制良性循環,情緣資源雙向奔赴。恩施與人才,在這片施州大地上牽起“共進之手”。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州、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每一項榮譽背后,都凝聚著“中博”成員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