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豪
(文山學院 云南 文山 663000)
鴉片戰爭,中國是戰敗的一方,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導致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當時上海地區國人創辦的中文報紙和外國人創辦的外文報紙不斷增加,中文報紙質量遠遠低于外文報紙。《南京條約》簽訂后,當時上海成為中國的通商口岸,在這里有許多報紙誕生,《蘇報》就是其中的一份報紙,它是資產階級革命派在國內創辦的影響力最大的一份報紙。
1896年胡璋從日本回國,與他的日籍妻子生駒悅在上海的日本總領事館注冊《蘇報》。《蘇報》開始是由胡璋經營,聘請鄒弢擔任報紙的主筆。鄒弢在報紙上刊登黃色消息,報紙的文字、圖片質量不斷下降,最終《蘇報》被人控訴,法租界的公廨不斷處理他們的官司。在當時人們的眼中,《蘇報》刊登的都是沒有新聞價值的內容,因此《蘇報》名譽不佳,難以生存。1899年,胡璋與他的妻子相繼去世。
陳范是清末的知縣,在處理地方教案的事件上處理不當被朝廷免官,1899年購買下了《蘇報》,聘請章士釗擔任主筆,陳范想通過辦報紙來實現自己的理想。當時,朝廷里面也有一份報刊相當于今天的報紙,稱為邸報,邸報主要是刊登皇上和朝廷的文章以及公告、大臣奏章、民發上喻等。百日維新失敗后,各種思想交鋒,以康(康有為)梁(梁啟超)為代表的支持國家采用君主立憲制的保皇派受到西方列強與慈禧太后的雙重鎮壓。在政府與西方列強簽訂《辛丑條約》后,西方列強對保皇派的鎮壓由原來的殺戮轉變了安撫,而慈禧太后捕殺“戊戌六君子”,《蘇報》報道了“戊戌六君子”事件。
1902年前后,《蘇報》主張維新變法,刊登大量的君主立憲制的思想內容,起初人們都認為《蘇報》傾向保皇派,被人們視為康梁的黨報。次年(1903年)《蘇報》的政治傾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商人盛世懷在上海創辦新式學堂——南洋公學,想培養一批掌握西方科技和西方管理知識的人才,但是由于學生們的思想較為激進,學校把他們開除了。在這期間陳范關注了學生退學事件,在《蘇報》上開辟了言論專欄,刊登學術界的進展變化。同時,蔡元培也關注學生退學,成立了“愛國學社”的社會團體,讓這些退學的學生在學社里繼續學習。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私下秘密與沙俄簽訂在一定時間內沙皇享有對東三省的管轄權的條約。但是沙俄違反了這個條約,引發了學生的不滿,導致學生大量退學。《蘇報》開始大量報道學生再次退學的事件,在學術界稱這個事件為“學界風潮”。陳范給予學生們同情與支持,刊登言論比較激烈的文章,使《蘇報》在當時影響也不斷擴大。
陳范開始讓蔡元培和學校學生共同撰寫文章,也給學生稿費,之后《蘇報》成為“愛國學社”的機關報。在當時由于排滿、主張革命的思想不斷高漲,刊登的文章言論更加激烈,受到了人們關注。康有為發表了自己的政見,他依然維護封建帝制,希望以和平的態度建立維新立憲制度,引發了革命派的反駁,1903年5月《蘇報》開創專欄介紹了幾個比較有影響力的人以及他們的著作——章炳麟的《駁康有為政見書》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主張推翻滿清、建立民主共和革命的思想。
鄒容(四川人)12歲參加留日預備考試,他當時的思想比較偏激,在預備考試被刷了下來。他自己出費用在上海外語學校學習,之后到日本留學,參加了留日學生的“拒俄運動”,四月份回國后參加了“學潮運動”,反對滿清、主張宣傳革命運動,喚醒人們的意識,撰寫《革命軍》一書。《蘇報》刊登《革命軍》的相關文章,這樣,社會人士對《蘇報》的關注越來越多,同時滿清政府也開始關注這份報紙[1]。
同年的5月25日,清政府不斷給兩江總督魏光燾發電報,魏光燾通過當時駐上海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讓這些官員呈交文章給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想對《蘇報》這些人嚴加處置。但是《蘇報》的事件發生在租界內,慈禧太后也束手無策。
在《南京條約》中有一條領事裁判權。1853年清朝政府聯合列強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當地的老百姓為了避免戰爭,開始選擇了逃亡,這為列強管理租界行政提供了必要條件。之后,魏光燾通過上海各國領事團交涉。想抓租界內的中國人犯,必須征得租界內人士的同意,列強主張言論自由但是不允許武裝斗爭,達到了排滿、主張革命輿論目的。1903年閏五月,列強駐上海領事館答應了可以捕捉《蘇報》這些人,朝廷命令上海縣令帶著列強領事同意逮捕人犯的文件,上海捕快去了《蘇報》的報館,這一天上午陳范不在報館,捕快逮捕了報館的賬房和陳范的兒子;他們又去了愛國學社,鄒容從后門逃走,捕快進入愛國學社,問章炳麟:“名單上的人在不在?”章炳麟說:“余人皆不在,要拿章炳麟,就是我。”捕快把章炳麟帶走了,章炳麟在監獄里給鄒容寫了一封信,讓鄒容不要再逃了,于是鄒容自動到了巡捕房投案,7月7日蘇報館查封[2]。
朝廷開始對《蘇報》案等人進行審理,但是這個案件必須在租界內審理,朝廷律師在審理中讀了幾篇《蘇報》的文章,都是污蔑朝廷、詆毀朝廷、大逆不道的內容,作為證據指控章炳麟和鄒容等人。但是在《蘇報》案的審理期間,1903年六月初八沈藎引發南洋公學的學生運動,宣傳革命思想,報刊的輿論觸碰到了朝廷,故此被朝廷逮捕,慈禧太后下令將其杖斃,這就是歷史上的“沈藎案”,“沈藎案”的性質和“蘇報案”的性質是相似的,都是文字引發的案件。
“沈藎案”的發生使得列強對《蘇報》的相關人物更加關注,到了10月份第三次開庭審理。德國、法國、俄國等國家在華領事對被告方不給予保護,英國為了維護自己的在華合法利益繼續對《蘇報》相關等人給予保護。11月份的審理,會審公堂宣布主犯鄒容和章炳麟永遠監禁,其他人被釋放。次年(1904年)4月份朝廷對《蘇報》案件重新審理,英國領事館律師德維門參與這一次的審理,判決鄒容監禁兩年、章炳麟監禁三年,《蘇報》永遠停刊。
他們仍然被關押在列強租界的監獄,章炳麟在獄中絕食7天,并沒有去世,經過難友(鄒容)相勸開始恢復進食,鄒容在監獄中受迫害、折磨,身體變得更加虛弱,在1905年4月3日因病去世在獄中,當時離他出獄還有70多天。章炳麟出獄后被他的朋友接回日本,參加了當時的同盟會,開始為同盟會創辦機關報。
“蘇報案”開中國清王朝人民與清王朝打官司的先河,徹底打破了皇權神圣的觀念,摧毀了清王朝至高無上的地位。同時,促使許多反清王朝統治、主張革命的媒體到租界內從事輿論活動。
“蘇報案”是清政府勾結帝國主義鎮壓愛國報紙的行動,在中國新聞史上產生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