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紀錄片聲音的虛擬與真實
在紀錄片的多模態表達元素中,畫面信息通過視覺傳播,眼睛傳遞給大腦,給人體帶來確定感,這是紀錄片最重要的審美特征——真實性。所有藝術創作都需要在不脫離真實的基礎上為敘事服務。而聲音作為歷史悠久且意蘊豐富的表達元素,匈牙利電影評論家貝拉·巴拉茲在《電影美學》一書中提到,“聲音不像畫面那樣,一旦消失就迅速退出我們的意識,它會在我們耳邊回旋良久,使繼而出現的無聲的畫面產生對比的效果。”
那么,紀錄片聲音的制作方法能否在遵循真實性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從僅限于旁白解說、采訪對象獨白、配樂以及自然音響發展到重視探索音響設計的價值。如何去把握記錄真實與藝術真實之間的平衡。在筆者看來,紀錄片聲音在制作上的進步,不僅使作品在內容表達上呈現出更加多元的豐富性,也為藝術創作以及美學探索的領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音響設計之初就應該從接收美學的角度出發,在設計聲音文本時就需要在創作者與觀眾的視角之間切換。最成功的音響設計需要被觀眾忽略“設計的痕跡”,讓音響設計自然融入畫面。以觀眾的生活經驗作為檢驗標準,用精心設計剪輯過的聲音配合畫面,即便是通過視聽語言創造出一個新環境,也能帶給觀眾身臨其境之感。
在《蜀守冰》和《李白》這一類以講述歷史人物為主的紀錄片,人物塑造的角度不僅來源于史實資料,也來源于專家學者甚至影片主創團隊所知的信息。想把人物塑造得豐滿立體,不僅需要通過有依據的情境再現、還原歷史真實,還需要專家的解讀來豐滿人物血肉,更需要后世的我們通過史料去想象人物的內心世界。其中藝術的真實展現,拉近了歷史人物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古蜀瑰寶》和《又見三星堆》這一類考古歷史紀錄片,只有適時把握藝術真實元素的展現,才能讓那些塵封在歷史塵埃中沒有溫度的古代文物擁有溫情和活力。
二、聲音制作的守正與創新
(一)混錄時的“少即是多”
“少即是多”是現代主義建筑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提出的建筑設計哲學,意思是:去除不必要的繁冗,從精減中體會到更多。不同藝術門類中的美是相通的,筆者認為,“少即是多”在聲音處理上也同樣適用。《人生果實》中男主人公離世之后的靜默轉場,像極了中國傳統繪畫古典美學中的“留白”,表達著生命消逝之后的“靜”和“空”,給觀者留下深刻印象;《英與白》中完全不增設無源音樂,只有同期聲鋪墊,甚至略顯沉悶的聽覺效果,也是用“少即是多”的概念,用聲音表達了現代人孤獨的心理狀態。
(二)混錄時的“3D”視角
德國電影理論家魯道夫·愛因漢姆說:“聲音產生了一個實際空間的幻覺,而畫面實際上沒有這個深度。”
在混錄創作時,聲音混錄創作者對聲音元素的把控以及對聲音各元素之間的融合,不僅需要橫向考慮聲音元素之間的銜接以及節奏、旋律的問題,還需要有縱向的觀察視角去考慮作品的層次,通過音量、方位信息、頻率響應和空間反射等因素來創造空間信息。在聲音元素彼此交錯時,要判斷是否需要用均衡器(EQ)讓出頻段,避免聲音元素在頻率上的相互干擾;是否需要用音量及混響空間做出“距離感”來表現聲音的層次;一些“細節性”的聲音,例如小動物的動態聲音、考古文物的局部特寫時,是否需要有意識去放大細節聲來“縮小空間”,從而引起觀眾注意;移動的圖像是否需要移動的聲效去對應細節……混錄創作者要全局考慮作品整體的平衡感與層次感,同時這也體現著聲音混錄創作者的審美以及對作品的理解。
在制作三維聲《蜀守冰》時,片頭畫面以動畫形式呈現。當畫面中石像沉入水中,我們就充分利用三維聲5.1.4的技術優勢,用下潛的超低頻做出仿佛讓觀眾一起沉入水中的“包圍感”,最大限度滿足觀眾的想象,帶來極致的沉浸聽感。
同樣在制作三維聲《蜀守冰》時,我們會將同一段音樂復制三份然后通過均衡器(EQ)根據高、中、低三個頻段進行拆分,將高頻部分置于三維聲空間的上方,中頻部分置于中間,低頻部分定位于下方,這樣使音樂均勻分布于整個三維聲場。
三、聲音與情緒表達
紀錄片聲音朝著個性化、戲劇化和情景化發展:旁白越來越注重聲音特質、表現力、語氣語調及其延伸性、暗示性和思考性;環境音響成為主題刻畫和文化反思的重要載體,主題音樂注重變奏,與各種情緒、氛圍音樂緊密結合。(崔軍.論當代中國紀錄片的聲音表現[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34(01):145-149.)
例如《蘇東坡》的旁白選用了磁性成熟的女中音,與以往紀錄片多數采用男中音不同。全片用女中音旁白講述蘇東坡曲折又精彩的一生,給該片帶來了特別的親和力和人文關懷。
音樂對情緒的調節非常有效。“流暢快速的節奏、大調、高音和協和音通常與愉悅的心情相關,而穩定慢速的節奏、小調、低音以及不諧和音常與不愉悅相關。”
人文歷史類紀錄片需要對歷史資料進行闡述,有一定的嚴謹性,在電視藝術表達的敘事上就會有一些平淡。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長時間觀影帶來的“乏味”,我們在音樂類型的選取上要給耳朵帶來“有趣”的體驗。
首先,紀錄片主創團隊會聘請專業的作曲、編曲老師在立項之初就項目立意表達來進行主題曲的創作。主題音樂作為全片聲音元素的聲音形象代言,承擔著確定影片風格調性的任務。主題音樂的表達可以營造出一個深層次的、超出畫面之外的表達空間,同時是一條引領敘事情緒、貫穿首尾的“絲帶”。與影片立意相契合的主題音樂,可以起到同時增強影片完整性和藝術表達性的雙重效果。
在影片的后期音樂編輯中,我們會對主題音樂保持段律上的一致,進行一些編曲風格上的調整或者變調、變奏的處理,讓音樂表達更加靈活的同時也時刻與主題呼應,渾然一體。同時,我們首先對敘事風格進行段落劃分和情緒劃分,然后根據音樂的編曲風格和節奏類型來匹配影片的畫面風格,增強影片的感染力。
例如在《蜀守冰》第二集情景再現馬可·波羅到訪成都片段的背景音樂選取中,我們需要音樂的配合讓情緒“輕松歡快”起來,也需要用輕松一些的音樂與前一段的專家講述環節形成區分,但是在和作曲老師溝通時感覺某些音色配器總有“戲謔”的成分,要“輕松”但是不能“戲謔”。如何通過音樂準確表達情緒的程度,這個“破解”過程十分有意思,需要我們先去思考、理解敘事表達。
又比如在《蜀守冰》氛圍音樂的選擇上,我們同作曲老師一起創作了一些聽起來“有趣”的氛圍音樂來緩解專家講述環節整體氣氛的嚴肅,利用大混響創造出一種仿佛在大空間里探究的神秘感,圓潤靈動實質的“小”音色在其間滾動跳躍,增加趣味性。或者選取一些有“年代感”的,類似于敲擊編鐘一類的音色,聽上去有“沉靜感”,輔助觀眾代入到古老遙遠的年代。
四、中式審美的美學探索
(一)聲音敘事的節奏美感
聲音是能夠充分表達藝術節奏美感的元素之一。在聲音蒙太奇的剪輯手法中,根據畫面不同場景的切換,聲音的切換可以與畫面形成反差或者順應關系。急切或者平緩過渡考量的不僅是剪輯手法基本功,在聲音變化流暢自然的基礎之上,聲音敘事的節奏張力會影響作品的整體質感以及觀眾的情緒起伏。受到道家美學影響的李白追求個體精神的絕對自由,通過流暢自然的剪輯手法,不僅能表現出聲音敘事的節奏美感,更能夠表達中國傳統古典美學的“氣韻生動”。(彭吉象.中國藝術學(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328.)
《李白》的第一集開頭就利用各類聲音元素做出了節奏美感。主線采用童聲、男聲、女聲與普通話和各種方言交織朗誦李白詩句,不僅在形式上增加了趣味、靈活和動感,也說明了李白詩句影響之廣泛。副線則是配合詩詞用音響描繪出充分的意境,例如使用瀑布激流聲、風聲、雪聲等動態音效,給人帶來“所見即所得”之感。其中快節奏的鼓點不是毫無章法,而是與畫面節奏保持了一致性,鼓點音色的選擇也采用的是中國傳統的大鼓和梆子鼓,同時利用延時和混響等效果器把音效做得“空”一些來展現寫意的場景。不同的詩句情境之間的節奏切換也是有快有慢。急快急收,然后畫面黑,聲音靜,極簡之后的畫面只有黑幕配白字,聲音也只留下悠揚的古琴撥弦,繼而進入正片講述。聲畫節奏的韻律與美感,中式審美的意動與柔中帶剛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中式美學的寫意
中國美學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中國傳統美學強調藝術的表現、抒情、言志;西方傳統美學則強調藝術的再現、模仿、寫實。(彭吉象.藝術學概論(第5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385.)人文歷史紀錄片的視聽表達需要在歷史故事的真實性還原上實事求是,而傳說故事就可以用到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來表達中國傳統美學。
《蜀守冰》和《李白》中有較多的故事情景再現以及故事情境講述環節,在音響設計上,對于歷史還原準確度高的情境,聲音設計也在“還原真實”的前提下,對聲音元素不過分渲染,但是講究對細節的刻畫。比如采訪環節,畫面經過多次剪輯,會造成同一個人說話但是語音形象上有所區別,剪輯師不但需要把氣口修到自然,還需要利用均衡器(EQ)調整音色,盡量保證采訪聲音的連貫與自然。而在類似“歷史傳說”等非真實場景,我們就可以使用“非現實世界”里的音色音效,利用聲音把觀眾的想象延伸到畫面之外,在虛擬時空中通過細致豐富的音響設計,精準生動地塑造出空間信息。
例如《蜀守冰》當中用到手繪動畫、皮影戲、合成特效等視覺呈現,對歷史史實的“寫實”與傳說故事的“寫意”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表現和營造。相對應的聲音效果呈現,在音效的處理上,我們也會用效果器把聲音處理得相對“夸張”和“虛幻”,以進行虛與實的表達。
例如在《李白》當中用到大量經典詩作探究人物內心世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畫面中牡丹花擁擁簇簇,局部特寫美人富貴花里的衣裳首飾,隨風揚起的輕妙紗簾,再配以解說詞:“春風輕拂,詩人呼吸著花香,花香又從他筆下流出,在中國人的記憶中留存了一千年。”意寓于境,將中式美學中的“天人合一”展現了出來。
(三)對“具體的人”的關注
中國電視紀錄片要找到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優秀紀錄片兼備人文思考、真實表達、美學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很多思想、精神內核,例如“和為貴”“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將真誠的視線投向歷史、現實、人生,以悲憫的眼光關注“具體的人”,同時具有廣泛的包容性,這也是紀錄片打動人心的恒定價值。在《古蜀瑰寶》《又見三星堆》這類考古紀錄片中,每次文物故事的講述都從具體的考古人物展開;在《李白》《蜀守冰》這類人文歷史紀錄片中,主創人員也試圖充分利用各種元素去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現在有很多獲得豆瓣高分的紀錄片,如《大國崛起》《大明宮》《河西走廊》《茶,一片樹葉的故事》《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家寶藏》《超級工程》《航拍中國》等,受到年輕觀眾的喜愛,這在以泛娛樂化視頻傳播為主的今天實屬不易。年輕一代對國家和民族歷史與命運的關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讓文化傳播工作者們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