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在司馬遷的《史記》里被稱為“蜀守冰”,公元前256年,他奉秦之命來治理戎狄之地,因地制宜,采用“積薪燒巖”“無壩引水”等技術,以竹籠、馬槎等工具,組織修建了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2021年,紀錄片《蜀守冰》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和四川廣播電視臺四川衛視同步播出,將李冰在治水過程中體現出的科學理念、理想信念和堅毅勇氣凝結成精神符號,使他的理念被不斷地賦予時代價值。
一、李冰精神的當代價值
(一)科學治水的先進理念
歷史上的蜀地曾經是蠻荒之地,災荒連年、民不聊生。水是文明之母,文明伴水而生,李冰深知這個道理。他來到蜀地后,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通過水利工程解決了困擾百姓多年的洪災旱澇問題,為蜀地人民帶來了福音。李冰治水與上古時期的大禹治水有著驚人的相似,傳承的是“疏”而不是“堵”的理念,他的治水思維和治水能力直到今天都令人驚嘆。為了考察和調研岷江的發源地,李冰還曾前往距成都400多千米的松潘縣川主寺。他先后解決了一個個技術難題,修建了寶瓶口進水口、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三大主體工程和人字堤、百丈堤等附屬工程,實現了在玉壘山虎頭巖劈山引水的壯舉。在魚嘴的分流作用下,內江深而窄、外江淺而寬的設計使得枯水期有60%的水進入內江,40%的水進入外江,豐水期則反之。在魚嘴的末端,李冰利用飛沙堰河道天然的彎曲,將內江中的沙石在環流作用下自然排出去,使得進入寶瓶口的河水僅含有極少的泥沙,解決了泥沙淤積的水利工程難題。作為都江堰的總設計師和執行官,李冰是天才的設計師、卓越的工程師、偉大的發明家、造福黎民的好官。他明察秋毫,尊重自然規律,也贏得了民心。
(二)利國利民的理想信念
四川盆地處于中國第一階梯與第二階梯的交界處,地質災害頻發。從寶墩古城遺址、三星堆遺址到金沙遺址,可以說,古蜀人的文明史就是治水的歷史。岷江是四川的母親河,自西北流向東南,由于受到玉壘山的阻隔,不能向東流,失去山區約束的岷江經常引發洪水泛濫、沖毀城墻,寶墩古城文明因水而立,因水而終。在都江堰這個水利工程的幫助下,使得成都平原免受洪澇災害之苦。在當時極為有限的科技水平下,組織上萬人經年累月工作,無疑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作為總指揮官的李冰在此過程中提供了信念支撐的作用。李冰在都江堰伏龍觀中被當作當地的神來供奉,在漢代李冰石像上刻有“珍水萬世焉”的字樣,正是這樣一位珍惜水資源、珍愛水資源、尊重自然規律、發揮人類智慧的官員,贏得了千百年來百姓的認同。如果沒有李冰,四川的歷史將被改寫,這也是為何人們直到今天仍會紀念他的原因。
(三)治蜀興川的堅毅勇氣
任何新政在推行過程中都會遇到困難,何況是都江堰這么大規模的水利工程。李冰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在修建都江堰的長達幾十年的過程中,李冰帶領自己的兒子共同治水,體現出前所未有的毅力與勇氣,他深刻地意識到,治水首先要做的是改變老百姓的觀念。他先后興建三座祠廟,供奉水神、蜀人的祖先神,并用實實在在的功績贏得了百姓們的認同和尊重。李冰通過田野調查、走訪研究,總結出“深淘灘,低作堰”的科學治水方法,馴服了岷江,贏得了民心,天府之國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天府文明由此誕生。
二、李冰精神的現代化表達
(一)李冰精神的詩意表達
紀錄片《蜀守冰》分為《治水之術》《治世之道》上下兩集,用50分鐘左右的時長講述了李冰的豐功偉績。紀錄片并沒有講述都江堰修建的具體細節,而是以點帶面地勾連起現存的李冰相關遺跡和歷史文獻,以此揭示李冰的治世哲學,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片頭曲的歌詞來自與李冰有關的幾首詩歌,包括“江水初蕩潏,蜀人幾為魚……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唐 岑參《石犀》)、“峽口雷聲震碧端,離堆鑿破幾經年!”(清 董湘琴《游伏龍觀隨吟》)、“盈盈一水隔,兀兀二山分。”(清 何盛新《伏龍觀》)從歷代詩人的詩歌文字中,我們仿佛看到洶涌澎湃的岷江旁傲立江頭、憂國憂民的蜀郡守李冰。他不知疲倦地帶領蜀人攻堅克難,在一次次失敗的經驗中汲取教訓,繼而重整旗鼓,馬不停蹄地投入到下一階段試驗的部署中。
(二)川派紀錄片的多樣呈現
四川廣播電視臺作為川派紀錄片的主陣地,長期以來從人文關懷視點尋找被主流文化遺忘或忽略的文化、社會、藝術、人類學景觀,發掘生活中被淹沒的尊嚴和價值。(歐陽宏生.紀錄片概論[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37.)紀錄片《蜀守冰》(2021年)由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四川廣播電視臺聯合攝制,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2年第一季度優秀國產紀錄片。通過走訪歷史學家、水利工程師、農業研究專家、巴蜀本土文化學者、考古發掘隊員等多領域學者專家,查找史實資料、結合民間傳說,借助沙畫、手繪動畫、微縮模型等多種別開生面的表現手法,配合歷史影像資料、實景拍攝等,從不同角度呈現了一個鮮為人知的蜀地太守李冰形象,解讀李冰的生態理念和治世哲學。
(三)治水與治世的辯證探討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早在2000多年前,李冰通過身體力行、科學決策、治理水患贏得民心,在四川的治水與治世方面給后人上了生動的一課。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強調,推動新時代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篇章(新華社.推動新時代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篇章[EB/OL].[2023-07-30].)。四川作為地質災害高發地區,更要因地制宜,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大文章,李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治水理念和治世哲學值得被一代代人反復書寫。紀錄片《蜀守冰》再次對李冰“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治世哲學進行了現代解讀,為川派紀錄片的多樣化表達增添了生動注腳。
(本文系四川景觀與游憩研究中心項目“新媒體視域下成都古鎮影像的文化景觀建構與傳播”階段性成果。立項編號:JGYQ2024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