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清音源于明清時的俗曲,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在清乾隆、嘉慶年間盛行,流行于成都平原地區,遍及鄉鎮,常有“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樓旅店客盈門”的盛景。但在現代多元文化沖擊下,四川清音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2008年,四川清音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四川大學西航港實驗小學抓住此契機,希望通過四川清音校園傳承教育實踐活動,加強四川清音與學校教育的有機融合,借助傳承活動使孩子們在清音藝術中綻放出獨特的個性魅力。
學校每學年每個班級最少有4節四川清音傳承專門課程,通過音樂課堂讓四川清音走近每一個學生。學生們從不了解到熟知,從熟知到喜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帶給學生的是驚喜,學生帶給教師的是欣慰。
除此之外,從2009年開始,學校選拔喜愛四川清音、有四川清音特長的孩子,組建了四川清音清苗藝術團。每周四下午的社團活動中,四川清音非遺傳承人田臨平老師到校指導學習四川清音的彈舌音、哈哈腔、貫口、鼓板演奏等唱、奏技巧。通過導師的口傳心授和長期的訓練,社團里的孩子個個成為四川清音“小傳承人”。
近年來,學校開發的《清苗花開》校園讀本內容涵蓋四川清音的源流、取材、曲牌、特色潤腔、表演形式、傳承歷程、名家介紹等各個方面,通過每一單元的“聽一聽”“唱一唱”“奏一奏”“演一演”“做一做”等版塊訓練,將四川清音中的音樂要素與知識技能滲透到實踐體驗活動中,幫助學生們更深入地學習四川清音。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育的至高境界就是至真、至善、至美,弘揚中華民族的真、善、美精神是當代教育的責任和使命!在今后的日子里,學校將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斷帶給孩子獨特的美育體驗,奠基孩童美麗人生,帶領孩子認同中華優秀的文化,用實際行動呼喚新生代重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我們一直在路上!
四川大學西航港實驗小學
四川大學西航港實驗小學始建于1904年,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作為西南航空港經濟開發區的一所全國傳統文化基地校、四川非遺校園優秀案例學校、四川省藝術特色示范學校、成都市天府文化特色學校,以“立德樹人 以美育人”思想為指引,秉承“讓每一朵花炫出自己的色彩”的辦學理念,構建了以“國家課程打基礎、校本課程揚特長、藝術實踐炫色彩”的課程體系,開齊藝術國家課程、開發藝術特色課程95門,開設藝術社團課程45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