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瀘州市骨干教師,敘永縣美術家協會秘書長。連續多年被評為校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教師。職業追求是“讓學生成才,讓自己成長”。
在遙遠的烏蒙山區,有一所不起眼的百年學校,歷經滄桑卻孕育著無盡的夢想與希望。
扎染,這一源自古老東方的傳統手工藝,以其獨特的色彩和圖案吸引著世人的目光。我們將這一傳統手工藝術引入課堂,讓學生們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在常規課堂教學中,我們在課前將本節課要學習和了解的內容提前與學生溝通,學生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等手段進行資料搜集和整理。課堂上,我們從扎染的歷史起源出發,探索扎染藝術的傳承發展和工藝流程,再通過詳細了解扎染所需的材料、工具和步驟,學習如何制作一幅簡單的扎染作品。他們或分組合作或自主探究,設計并制作出自己喜歡的顏色和圖案。每一位同學都能創作出色彩斑斕、充滿創意的扎染作品。每一幅作品都凝聚著孩子們的汗水和智慧,也展現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追求。經過多年的嘗試,我們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達到了校園里“生生會扎染”的效果。
在工作坊的實踐中,我們將“舞臺”完全交給學生。我們通過工作坊社團的形式,采用大單元教學法,幫助學生自主進行對扎染藝術的深度探索。比如在課堂內,我們學習了扎染的設計與制作的方法,在工作坊里,我們就會逐一進行嘗試,并進行作品的對比與欣賞,或者進行扎染的色度研究實驗,甚至自己種植提取染料等。在創作出更加精致而有意義的扎染藝術作品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一教學模式,不僅幫助烏蒙山區的孩子找到了更好的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方法,也讓學生有了更加全面發展的機會。很多學生升入更高層次學習以后,回顧往昔都紛紛表示,工作坊學習的經歷,成為了自己高中生涯最美好的回憶。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一位學工科的男孩子,到了大學,自己向學校申請并開設了扎染藝術社團,嘗試將自己所學,發揚傳承下去。
也許,這就是教育的意義吧!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孩子們將會把這份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追求傳遞給更多的人,讓中華文化的瑰寶在烏蒙山區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